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乡村振兴·江苏百村调研 |
参评项目 |
系列报道 (报纸) |
|
体裁 |
|
|||
语种 |
中文 |
|||
作者(主创人员) |
顾雷鸣、杭春燕、吴琼、王梦然、王建朋、颜颖 |
编辑 |
杭春燕 |
|
原创单位 |
新华日报社 |
刊播单位 |
新华日报 |
|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
新华日报头版、要闻二版等 |
刊播日期 |
2022-07-12 到 2022-12-19 |
|
字数/时长 |
11377 字 |
|||
采编过程(作品简介) |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五周年。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及“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在江苏的贯彻落实情况,新华日报社联合江苏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农业农村厅,用7个月左右时间,实施“乡村振兴•江苏百村调研”大型全媒体行动。 采访调研组用脚步一一丈量江苏76个涉农县(市、区)的100个乡村,其中既有总书记调研过的镇江世业村、徐州马庄村以及一些多次报道过的老典型,也有近几年崭露头角的新秀村,同时兼顾部分发展相对滞后的村。 对标总书记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每村选准一个关键词,访谈“三个人”(“新农人”、村干部、“原住民”),并配以专家点评,既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乡村变迁,又深挖一锹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寻策探路。 在对百村逐个深入采访调研基础上,结合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又推出三篇综合报道:《统筹“新”和“旧”,共筑富强梦——从基层实践看乡村产业振兴》《善用“引”和“留”,共走振兴路——从基层实践看乡村人口流变》《兼顾“外”和“内”,共绘“和美”图——从基层实践看乡村空间重塑》。 |
|||
社会效果 |
这组系列报道融主题高度、调查深度、对话温度和思考锐度于一体,报网端微同步推出,受到读者用户广泛关注好评。业内专家撰文指出:“新华日报‘乡村振兴·江苏百村调研’活动报道,用一手的原始素材、理性的深度思考,展示新时代江苏乡村振兴全景画卷。记者足迹遍及省内100个乡村,发现亮点、破解难点、寻找发力点,所写报道既有新闻性又有思想性,对推进这一战略具有一定的资政价值、样本参考”,同时充分肯定:“地处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高度发达地区的新华日报,能投入这么多人力下乡进行‘百村调研’,这对其它地区的主流媒体应有所启迪和鞭策。” 2022年10月,“乡村振兴·江苏百村调研”入选中国记协“党的二十大报道融创精品征集展示活动”首批融合精品案例。 2023年1月,“乡村振兴·江苏百村调研”大型全媒体行动获江苏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 2023年初,江苏省委主要领导要求将全部报道汇编成册,作为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材料发给每一位与会代表。 2023年1月,报社收到江苏省东台市头灶镇十五灶村15组77岁老党员许永恒读者的来信,称赞百村调研“文章篇篇、字字、句句都是写在我们农民心里的话……” |
|||
初评评语(推荐理由) |
当前,全党正大兴调查研究。这组系列报道正是主流媒体践行“四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精彩之作。 调查研究要聚焦真问题。这组报道是“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想问题,深入田间地头找答案”的典型。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五周年。江苏既是工业大省又是农业大省,对在这样的东部发达省份如何推进乡村振兴进行回顾总结与前瞻思考,极具研究价值。报道策划充分体现了记者的“眼力”。 调查研究要有解题思维。积极开动“脑力”,新华日报记者联合江苏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农业农村厅的专家和主管部门领导,在实施“乡村振兴•江苏百村调研”过程中,多次头脑风暴,及时研究分析新情况新问题,让这组报道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 调查研究要实实在在走基层。在遭遇持续偶发疫情情况下,采访组“见缝插针”对100个村展开实地调研,与基层一线干部和农民群众面对面交流,掌握大量原汁原味的第一手材料。记者用不知疲倦的“脚力”保证了这组报道有干货、不虚空。 调查研究要产生好效果。这组报道注重“泥土的芬芳”“思想的光芒”并重,以雄健“笔力”全面系统展示5年来江苏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用大江南北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变化,彰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系列重要论述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对推动江苏落实总书记“在农业现代化上继续走在前”的要求,具有极高资政价值。103篇报道规模在近年来重大主题宣传中也极为罕见,产生很好社会反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