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在栉风沐雨中顽强 于风雨交加中担当——中国华冶巴基斯坦杜达铅锌矿中巴员工携手抗洪记

2023-10-22 15:54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作品标题:在栉风沐雨中顽强 于风雨交加中担当——中国华冶巴基斯坦杜达铅锌矿中巴员工携手抗洪记

  在栉风沐雨中顽强 于风雨交加中担当

  ——中国华冶巴基斯坦杜达铅锌矿中巴员工携手抗洪记

  《中国冶金报》(2022年12月09日 04版四版)

  刘凯(中国华冶)

  风声!雨声!洪水的奔泻声!暴雨在狂风的裹挟下,条条倾泻的雨线,形成了一片片白蒙蒙的雨雾泼向人间,洪水淹没农田、冲毁路桥、冲垮房屋,孩子的哭声与暴风雨的肆虐声交织在一起……从今年6月底开始,百年不遇的季风性强降雨引发巴基斯坦严重洪涝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危难时更显中巴友谊本色。面对洪灾,中国与巴基斯坦站在一起,第一时间为受灾民众提供帮助。

  同时,在巴中资企业也迅速行动,尽己所能参与救灾。处于中巴经济走廊沿线上的中国华冶杜达铅锌矿项目,是这次特大洪涝灾害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经历这场暴风骤雨的杜达矿,印证了中巴两国与中巴两国人民深厚的民族友谊与情感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同时进一步彰显了在巴中企的担当和国际情怀。

  团结带领 狂风暴雨中的砥柱中流

  在经历了数月历史罕见的热浪和干燥后,巴基斯坦从今年6月初起又开始遭受强降水侵袭,上千万民众流离失所。在此前高温炙烤下,巴基斯坦许多地方地面干燥松散,强降水的到来导致各地频繁发生山体滑坡,冰川融水进一步加剧了洪水灾情,对经济面临困境的巴基斯坦来说可谓是雪上加霜。

  隶属于中国五矿中冶集团的中国华冶杜达矿业有限公司(简称杜达公司)位于此次洪水的重灾区——巴基斯坦最不发达的俾路支省拉斯贝拉地区坎拉杰山谷。该公司运营的杜达铅锌矿项目现场受到洪灾的严重冲击,项目所在地区的生产生活秩序受到严重影响。

  只有身在现场的人,才能体会到这样的洪灾对杜达意味着什么!在基础设施落后、救灾应急和保障能力不足的拉斯贝拉地区,凡事都要靠自己,而且在自救的同时,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一点也不能放松,这其中的难度和挑战可想而知。随着季风季的到来,流经杜达矿区的季节性河流克拉里河因连续不断的强降雨导致水位暴涨,水流的冲击力和破坏力让人心生畏惧,把大自然的威力挥洒得淋漓尽致。

  6月底的一天深夜,暴雨敲打着杜达矿办公房的彩钢板顶,爆豆一样连续不断的响声让人心悸。中国华冶副总经理,杜达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杜达铅锌矿项目主要负责人马维清看着窗外如注的暴雨,眉头紧锁:矿上的生活营区会不会进水?矿区道路会不会被淹没?外部道路会不会被冲垮?精矿坪会不会被淹?进出场物资如何保障?销售合同如何完成?……强烈的责任感让他夜不能寐。他拿起电话,但电话那端传来的是“嘟嘟”的忙音,手机的网络标识也显示出“!”——现场网络通信已经中断。他立刻披上雨衣,拿起手电筒,冲入狂风暴雨中。

  夜色中,马维清赶到连接杜达项目生活营区与工业区域的一段道路上,他的手电筒光束与路边几辆车的车灯光束一起射向路面。只见浑黄、湍急的洪水横越路面,车辆已经无法通行。马维清紧抿了一下嘴唇,说:“确保人员安全是压倒一切的。”他果断调集拖船转运夜班人员,并安排人员准备好安全绳和救生衣。雨水沿着他的雨衣帽檐簌簌垂落,他的眼神坚定而勇毅,没有半点彷徨游移。

  那些天,远在北京的马维清家人通过新闻看到巴基斯坦遭遇特大洪灾,守着电话和手机等着马维清的消息。而这期间的马维清,一直坚守在抗洪第一线,运筹指挥。在洪灾肆虐期间,作为杜达矿抗灾自救、助力社区的主心骨和定盘星,他根据现场情况,做出抗击洪灾各项重大部署;在恢复矿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期间,他一方面组织好生产,一方面密切关注着周边社区民众的冷暖安危,为社区救灾提供帮助。他及时安排部署对洪灾受损的外部道路、学校进行维修,组织员工向矿区周边社区民众发放慰问礼包;同时还联合兄弟单位,为巴基斯坦受灾地区送去捐助和爱心。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有的是岁月积淀成就的人生高度。作为河北省劳动模范、中冶集团首席矿业专家,马维清带领团队取得了中国华冶承建国内外重大项目双“鲁班奖”的殊荣——承建的安徽金安矿业有限公司草楼铁矿300万吨/年扩建工程荣获2014~2015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承建的巴基斯坦杜达铅锌矿项目荣获“2020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境外工程)”。鲁班奖是中国建筑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奖,双“鲁班奖”成就了中国华冶在国内外矿业界的一段佳话,也折服了中巴两国的众多矿业专家。

  在“高起点谋划、高品质打造、高效率推进”的工作原则和“用心做事、追求卓越”的创业理念指引下,马维清接手项目5年来,带领杜达公司克服新冠疫情冲击、巴基斯坦国内自然灾害频发和安全形势复杂等多重困难交织的挑战,扭住高质量发展核心要义不动摇,实现了长足发展,正在步入项目建成达产后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除鲁班奖(境外工程)外,杜达铅锌矿项目还斩获巴基斯坦工程院授予的优质工程奖、巴基斯坦工商业最高奖——杰出成就奖,被国资委称赞为“新时代的南泥湾”,被中国五矿誉为海外资源开发的成功典范。巴基斯坦能源部矿业局官员称赞该项目是“南亚次大陆地标性的矿山项目”,“值得整个巴基斯坦矿山行业学习”。

  此次洪灾中的力挽狂澜和从容应对,正是杜达公司近年来发展底气的映射和坚定气质的展现。在多重发展压力和困难面前,中国华冶杜达团队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越是艰险越向前。他们不仅能战胜看得见的洪灾,还能打败看不见的各种“狂风暴雨”,在上级的支持和推动下,杜达航船迎风而上、踏浪前行,向着既定目标坚定向前。

  奋战洪流 尽显先锋本色

  7月25日凌晨,持续暴雨引发山洪,大量洪水携泥裹沙从上游越过防洪坝冲入杜达矿区水厂,水厂多区域遭受严重冲击。洪水来势迅猛,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肆意狂奔,短短十几秒间,水厂进水水位就已上升1.5米。

  水厂是矿区和附近10余个村庄的用水来源地,维系着矿区和社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水厂属杜达公司提升中心管理。该中心经理李永进是个急性子的人。此时,他身披雨衣,站在水厂附近的高处,通过望远镜查看水势,急迫的心情写在他的脸上。当天上午10点半左右,水厂洪水进水水位有所下降,他立即按照公司的部署,组织9名抢险队员身着救生衣,乘坐塑钢船,用绳索牵引着,从生活区漫水路渡至对岸工业区,奋不顾身奔赴抢修现场。

  进入水厂后,李永进和队员们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透过厂区格栅大门望去,厂内一片狼藉、满目疮痍。大门左侧50多米长绿化带里的树全部被冲倒,厂区主干道上积满泥沙;地下水泵房被淹没,积水达3米多深,水泵电机因进水全部损坏;房屋倒塌,墙体开裂变形;变电所、变压器、配电柜被洪水冲毁;从水库下游河道抽水的潜水泵被泥沙掩埋,已无法使用。

  面对重重困难,李永进这名有着20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没有被吓倒。他身先士卒,走在最前面查看受损建筑和设备情况,为后面的队友挡住未知的风险。在现场,他沉着冷静,敲定恢复供水的方案:将9名队员分成3组,并从公司车队调来2台铲车,其中1台铲车配合第一组队员清理水厂主干道地面积泥,另1台铲车配合第二组队员倒运新的变压器和配电柜。他带领第三组队员踏着泥泞进入厂区内部,拆除被洪水损毁的机电设备。经过4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战,他们终于将水厂主干道打通,把倒运的设备运到指定位置,为恢复全矿供水攻破了第一道难关。

  为尽快修复水厂供配电系统,李永进组织人员重新构筑简易的设备基础设施,布设供电线路,更换电气元件。经过3个多小时的作业,他们终于使临时供配电系统恢复运行,为恢复全矿供水攻破了第二道难关。

  为尽快恢复水泵运转,李永进安排人员向地下水泵房下放2台排污泵进行排洪。2个小时后,地下水泵房里的洪水被排干。他又带领人员进入泵房内,组织开展清泥工作。泵房空间狭小,只能采取“麻绳加吊桶”的方式清淤。李永进不顾疲劳,一干又是1个多小时,弄得脸上、身上到处都是泥浆,靴子里也灌满了。身边的人都劝他歇一歇,他却说:“我吃点泥点子不要紧,要紧的是大家早点用上干净水,生产生活才能早日恢复正常。这是当务之急,歇不得。”他身先士卒的作风极大地鼓舞了突击队员们。大家无一人叫苦喊累,用4个多小时完成了泵房清淤和电机更换任务,恢复了地下水泵房的排水功能,为恢复全矿供水攻破了第三道难关。

  此时已是7月25日晚上9点多钟了,李永进和他的战友们已经连续奋战11个小时。月光映照在汹涌的克拉里河河面上。看着抢修队员疲惫的身影,李永进很是心疼。他将饼干、矿泉水等应急食物分发放给队员们,说:“大家补充些能量。”经过短暂的休整,他又带领抢险队员去攻克水厂抢险的最后一道难关——抢修河道潜水泵,恢复河道向水厂补水功能。

  水厂取水的源头,就是从下游河道利用潜水泵向水厂沉淀池补水。要想恢复水厂补水功能,就必须恢复下游河道的水泵设备运转,而此时潜水泵已经因泥沙堵塞而停摆。但克拉里河水流湍急,队员无法靠近,李永进的心又提了起来。他顾不上疲惫,凭借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快速思考,一个安装方案在他脑海里成形了。他坚定地说:“用绳套吊装新潜水泵,顺着河岸护坡将其下放到河道内。然后将新水泵与旧供水管路连接,从而恢复从河道向水厂补水功能。”大家觉得这个方案既安全又精巧。在月光和手电筒光束的照射下,疲惫的抢险队员们又继续奋战了好几个小时,终于将河道取水功能恢复,为恢复全矿供水攻破了第四道难关。

  然而,此时的李永进顾不上欣喜。他不忘安全这根弦,又组织人员对修复后的机电设备进行送电前的安全排查。经过将近1小时的检查和试运行,最终实现了恢复水厂供水的抢险目标。

  这群疲惫的战士返回营区后,时针已指向7月26日凌晨1时30分。经过16个小时的连续奋战,水厂抢险任务顺利完成,为恢复全矿生产生活用水供应发挥了关键作用。

  一个党员一面旗,始终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杜达矿抗洪抢灾的紧要关头,李永进昼夜坚守、带头冲锋,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当初在党旗下的初心和誓言,激励着身边人勇往直前。

  中巴携手 “一带一路”谱新章

  自6月份开始的季风性强降雨,冲刷着杜达矿沙土和岩砾组成的松散戈壁地表,洪水咆哮着将路基冲垮,河流改道将公路拦腰斩断,外部进出矿区的唯一通道多路段被冲毁;多处路段表层的沥青路面下面被掏空,部分路段塌陷处深达3米以上,修复谈何容易?洪灾中的坎拉杰地区成了孤岛,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情况十分紧急。

  杜达矿区外部道路50公里处主道因从平时干涸的河道中穿过,而暴雨后此处积水达3米多深。而且,该处水流急、河道断面宽,车辆无法通行。杜达公司巴方经理阿孜木汗(Azim Khan)不顾自己年龄偏大,多次前往现场踏勘和搜集道路受损信息,拍摄资料照片和视频,并在施工现场引导和协调道路抢修。信息传回后,杜达公司组织召开道路抢修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抢修道路的具体方案。生产调度中心副经理兼土建中心经理车洪强根据道路受损状况和周边物资供给情况,高效审慎地拟订每处受损路段的抢修方案。抢修需要制作预制件,他就安排人员在现场提前制作,然后排定施工班次,在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抓住暴雨趋缓的间歇加紧施工修复。工程车队中方调度员张连铎争分夺秒安排检修车辆,协调施工人员,准备修路救援工具,同时做好安全交底等工作。

  季风天气持续,暴雨接连而至。7月下旬,刚刚抢通的外部通往杜达矿区的道路又被大雨冲毁,但是车洪强毫不气馁,充满韧劲地奋起重来。他那被强烈紫外线照得黝黑的脸上,总是带着坚定、乐观的笑容。他曾在杜达矿现场工作过很久,回国短暂休息后此次再来又是一年多了。他的妻子一人在河北邯郸的家带孩子,总盼着他早点回家。看着妻子给他发来的一串留言和未接电话提示,他眼圈泛红,为自己不能及时回复而愧疚,长夜里一串泪滴无声地滑过脸庞……这次愈挫愈勇、无比艰难的道路抢修,为杜达矿和当地百姓的出行打通了通路,为“洪水孤岛”中的坎拉杰山谷带来了希望和生机。车洪强,这位“90后”党员干部,用行动表明:新时代青年,在困难面前顶得上、扛得住。

  “明天就要开学了,今天我们就是昼夜不停不休,也要把学校修好!”风雨中,车洪强挥动双臂,用中英双语向员工做着动员。记得在7月初开学的前一天,杜达矿附近的苏玛沟学校受到暴风雨冲击。接到抢修任务的车洪强置身亟待修复的学校中,想起自己刚刚升入小学的孩子,为无暇照顾孩子而愧疚,但责任和使命让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苏玛沟学校的抢修中……经过一天一夜的奋战,终于在开学当天凌晨完成了校舍修复任务,保证了学校正常开学。在随后的工程复检中,当他在校园中检查教室的屋顶时,当他看到教室里孩子们捧着书本琅琅读书的盈盈笑脸时,深感一切的苦和累都是值得的。孩子们能快乐学习,是自己风雨中坚守的意义。

  “This is my work post, the duty is on my shoulder, after completion of the road repair work, I will go back home to repair our house, take care!” (“这是我的工作岗位,这份责任在我肩上。待完成道路修复工作后,我就回家修缮我们的房子,多保重!”)工程车队巴方经理朱曼(Juman)在道路维修现场通过电话向妻子说明情况后,挂断电话又投入抢修中。他家的房子一直漏雨,妻子催促他回家维修。他的家距修路点不到5公里,但他选择了坚守岗位。朱曼没有上过太多的学,但是他知道,杜达公司安排抢修道路为的是矿山的生产和社区民众生活。抢修道路期间,他数次过家门而不入,一直在现场分派作业任务,协调施工,安排车辆……顶风冒雨、早出晚归,用风雨中逆行的背影,诠释了一名巴方员工“舍小家、为大家”的大境界。

  在风雨中数次出行几十公里维修受损网络光纤的巴方后勤维修工们,跳入深及胸口的洪水中,用刚向中方技术人员学会的熔光纤技术,让通信中断的杜达矿区与世界重新联通。

  修复交通设施、恢复网络通信、确保用水供应、维修危险房屋……经过艰辛的努力,8月底,受季风性洪灾严重影响的杜达矿区和周边社区的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正常。

  在栉风沐雨中顽强,于风雨交加中担当。狂风吹不散浓浓的中巴兄弟情谊,暴雨冲不垮我们为建设“一带一路”砥砺前行的意志。经历过风雨的杜达人,迎来了最美的彩虹,五彩缤纷,光芒万丈。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 张泽月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46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