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乡村振兴蹲点记

2023-10-25 14:59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作品标题:乡村振兴蹲点记
 

  代表作1

  记者夜宿雅安市荥经县龙苍沟镇万年村,记录下干群共话村情、共商发展的生动场景——

  围炉夜话:万年村的“背水一战”

  瓦屋山下,龙苍沟里,荥经河畔,夜色正浓。一处农家乐院坝内,一炉篝火烧得正旺。火光映红了围炉而坐的万年村村民,也隐约照亮了村子依山而建的道路。

  “万年村现在是背水一战,必须要迈出第一步,把方竹笋产业搞起来。”“我们村为何比其他的村子发展得慢些?”“把土地入股村集体,头几年没分红不得行哦。”……2月11日,正月十一,雅安市荥经县龙苍沟镇万年村组织了村史上的第一次围炉夜话,村干部和村民等20余人围坐一圈,在热烈讨论中,想办法寻找改变现状的突围路径。

  “村里特产卖不起价怎么办”

  万年村所在地,曾是茶马古道上的一处商贸集散地。在当地许多干部群众看来,地处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的万年村,迎来了史上最佳发展机遇。可是,目前无论是村集体经济增长还是村民收入,和周边村落相比都还有不小的差距,部分村民在思想上也存在畏难情绪。

  “万年村已到了发展的关键节点,今年也是村里发展的关键一年。”万年村驻村第一书记毕涵说,为让村民都动起来,村上组织起村民,让大家谈想法、说办法。

  一开始大家有些拘谨,毕涵鼓励道:“放开说,敞开说。”

  返乡创业代表朱仕祥挑起了话头:“在我们店里,方竹笋卖得最好,但现在村里的产品既不规范也没有品牌,我们自己做好后装到袋子里就卖了,既卖不起价,也做不大规模。”

  38岁的朱仕祥是土生土长的万年村人,以前在外务工。四川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后,从村里穿行而过的游客越来越多。看到“流量”商机,2019年他返乡回村,和爱人开了一家超市,超市位于村中心的主干道上。朱仕祥说,方竹笋一年能卖数百公斤,“这些竹笋是从村民手里收来的,烘干后用保鲜袋包装,上面没有品牌也没有标识。”

  朱仕祥的话,让徐太武感触颇多。徐太武是从万年村考出去的大学生,在成都创业有成。前几年,徐太武回到龙苍沟镇开起高端农家乐。“用方竹笋做的菜很受欢迎,大家都说好吃,但它的名气走不出龙苍沟。”徐太武一直在琢磨怎么把方竹笋打造成万年村的一张名片。

  方竹笋产业的话题,一时间引发热烈讨论。

  之前,万年村曾探索过茶叶、黄柏等产业,但效果都不理想。后来,结合当地自然条件,2017年村里首次尝试种植500亩方竹,从去年开始产生收益。

  因为首批种植区域较为零散,万年村又规划了集中连片的500亩方竹基地。

  村党总支书记杨晓林说,这个项目从去年7月开始谋划,村民以土地入股,交由村股份经济合作联社统一管理,产生收益后进行分红。项目共涉及180户村民,目前130多户村民已同意入股,还有40余户在观望。

  有村民提出:“方竹栽下后,至少要三年才开始产笋。这期间既没土地耕作又没有其他收入,生活怎么办?”

  村里给出的方案是:方竹基地优先聘用入股者及困难人群,按月发管护工资;同时发展蘑菇、跑山鸡等林下种植养殖业,也可给大家带来一些短期收入。

  “发展方竹笋产业是大家所急,也是村里所急。”杨晓林说,村里即将开始基地测量勘界,“大家提到的品牌打造和产品规范,我们会抓紧时间落实。”

  “不能光羡慕,还要想办法”

  “我有个想法,看看政府能不能支持下。”说完方竹笋产业,方顺芹接过话筒,“今年,我想把我们家的民宿装修升级,再增加一些特色餐饮。但是有两个问题,一是没有经验,不知道该怎么做;二是资金上还有不小的缺口。”方顺芹今年50岁,在村里经营一家客栈,生意虽说不上红火,但每年还是能攒下一些钱。

  在村里经营饭店小有名气的韩凤银接着说:“我们家的店,现在这样也能做起走。提档升级要花不少钱,对于收益心里也没底。”

  “眼光要放长远一些,眼界要跳出万年村。大家可以看看眉山、乐山以及成都等地是怎么做的。”毕涵说,周边有些村的民宿已做成了品牌,特别是高端民宿,过年期间俏得很。

  “我们也很羡慕。”一位村民代表说,目前万年村的民宿标准低,“100多元就能住一晚,而且相互之间还存在低价竞争。”

  “不能光羡慕,还要想办法。”龙苍沟镇党委副书记韩德弘扬透露,镇政府正牵头成立万年村民宿产业联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建立健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统一管理、集中营销、规范经营。以“108”品牌为引领,带动片区80套公寓提档升级,打造具有大熊猫文化特色的公寓式民宿。“这项工作计划在6月取得阶段性成果。”韩德弘扬说。

  “108”指的是108国道。在雅西高速接通到村里之前,108国道是连接村内外的重要通道。因此,镇上设想推出“万年村108记忆”“108味道”,将村里的传统味道与现代化服务进行融合。

  韩德弘扬说,县镇两级已在研究、制定相关支持政策。比如对农家乐、民宿的兴建和升级,将考虑进行评估分级并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指导。

  “时不我待,一定要抓住机遇”

  从19时30分开始,一道道发展难题、一个个发展目标、一项项发展举措,如炉中火焰,越烧越明,越照越亮:在万年村综合专干程其康看来,发展生态旅游,必须把道路、停车场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好、优化好,把竹林风景打造好;村党总支副书记陶用湖说,他儿子有动漫设计方面的专长,可以给村里做品牌设计;70岁退休教师方顺河说,要鼓励学生返乡创业……

  火越烧越旺,大家的兴致越来越高,转眼已到深夜。

  毕涵起身添了一把柴,火焰又亮了许多。“只有众人拾柴,炉火才能烧得旺、烧得久。”毕涵意味深长地说。

  毕涵举了几组数据:从2020年到2021年,万年村集体收入增长了263%。虽然速度很快,但规模很小,只有13.8万元。人均收入1.4万元,比邻村少四五千元。

  “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差距,这就是我们的危机,如果不能赶上,差距会越来越大。”杨晓林说,在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我们要抓住机遇、共同发展。

  “背水一战,没有退路。”毕涵说罢,村民鼓起热烈掌声。

  “今天能在这样的场合,听到大家的心里话,看到大家对万年村和自己发展有希望有打算,我们对万年村的发展也更有信心。”专程赶到现场全程旁听的荥经县县长古玉军有些动容,他说,“我们会把大家的意见、建议和想法带回去,县里一定会仔细研究,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政策、制定相关办法来帮助大家。”

  从去年开始,荥经县抽调精兵强将常驻龙苍沟镇,专门谋划如何高水平规划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万年村是其中的核心。

  时近子夜,围炉夜话快要结束,毕涵再次对大家说:“时不我待,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

  春夜的熊熊篝火,映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大家说的似乎是当下的问题,但是看得更多的是这山水间的未来——那是一条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代表作2

  结合自身区位优势、自然禀赋,雅安市荥经县龙苍沟镇万年村逐渐打造出颇具特色的“熊猫社区”——

  “三色”绘就熊猫社区版“富春山居图”

  6月25日,记者再次从成都出发,经雅西高速前往雅安市荥经县龙苍沟镇万年村。雅西高速龙苍沟收费站站房上,“蹲”着的大熊猫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白色弧形建筑勾勒出圆润轮廓,还“长”着两只橙色的耳朵。蓝黄交织的站棚点缀着鸽子花,上面写着“龙苍沟 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

  看到这个标识,就意味着进入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万年村就在这里。

  自四川正式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荥经县龙苍沟镇万年村结合自身区位优势、自然禀赋,以建设入口社区为“主色”,以熊猫文化为“亮色”,在村民新风尚的“底色”铺陈下,逐渐打造出颇具特色的“熊猫社区”。

  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要求遵循的一项原则就是:注重保护、体现特色。即传承保护传统村落民居和优秀乡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乡村风貌,防止机械照搬城镇建设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万年村位于山坳之中,80%以上的土地位于中高山以上,这些大山曾经阻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但如今,这些绿水青山正在成为万年村的“富春山”。

  夯实“主色”

  擦亮“熊猫社区”金字招牌

  “毛冠鹿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珙桐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从雅西高速龙苍沟收费站到万年村村中心陶家坝是一段4公里的盘山路,公路两侧已挂上崭新的道旗,上面有“大熊猫和它的朋友”的介绍。

  在道旗指引下,正在变化中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跃然眼前。

  6月25日,虽然是周末,但万年村里仍是一片忙碌景象。荥经县大熊猫国家公园龙苍沟入口社区共建共管共享办公室(以下简称“共建办”)副主任毛艳燕正在接待来自汉源县的考察团。

  毛艳燕是荥经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3个月前开始兼任共建办副主任,驻点办公,推动入口社区建设。共建办的工作人员则是从荥经县多个部门调集的精兵强将。

  “从龙苍沟收费站到万年村场镇,再从场镇到龙苍沟深处,你们所见到的这些新布置,是6月初开始施工,13日完成的。”毛艳燕说,目的就是突出这里的熊猫特色,强化社会大众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的认识。

  作为南入口社区的门户,万年村的打造是重中之重。为发挥合力效应,共建办与万年村的党群服务中心合署办公。该中心的一楼原本是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的展示厅,从今年5月开始,荥经县邀请专业机构设计了全新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荥经展示馆”,目前已经进入施工阶段,预计9月完工。

  此外,从龙苍沟收费站到万年村场镇,共建办还规划了多组不同形态的熊猫主题雕塑、观景平台等设施。

  “南入口社区是我省最早启动建设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项目,我们一定要抓住先机,用好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品牌,把入口社区的‘主色’做出来,让游客从进入万年村开始,就在大熊猫和它的朋友们的带领下,参观、休闲、旅游、度假。”毛艳燕说。

  此前一天,6月24日,国家林草局局长关志鸥一行到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调研,专门来到万年村,对入口社区的建设给予高度肯定。

  提升“亮色”

  处处体现“与熊猫为邻”

  集全县之力建熊猫社区,各种资源在万年村汇集,“富春山居图”正逐步呈现。

  万年村党群服务中心西侧的“熊猫会客厅”,已经完成封顶等主体工程,按计划将在年底竣工。

  “‘熊猫会客厅’是万年村目前最重要的项目。”万年村第一书记毕涵介绍,该项目前期的选址、设计就用了大半年时间,“首要原则是,一定要结合万年村的定位、特点以及自然景观进行设计。”

  从万年村北望,是一座名为“马耳”的山,山如其名,奇峰罗列。“马耳山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大相岭的余脉,在村民心中的地位也很高。”昂塞迪赛(北京)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刘亮说,受此启发,他将“熊猫会客厅”屋顶设计成象征山势的多组大三角,呼应酒店背后起伏的山峰;配套的风雨廊桥则以竹子为主要建材,和酒店前方山上的方竹基地对照;多个点位设置创意熊猫雕塑,以此告诉大家“大熊猫是这里的主人,人类是大熊猫请来的宾客”。

  “熊猫会客厅”东侧是万年村的“熊猫之眼”房车营地,已在“五一”假期试运营。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营地专门配置了供游客租用的房车。再向东,是万年村的集体项目“熊猫养氧”民宿,整体改造已初步完成,内部装修已进入尾声。继续向东,是为“熊猫会客厅”配套的温泉工程,已经钻探到1170余米,较上月掘进400余米。

  变化也来自村民的笑脸。在万年村经营饭店10多年的韩凤银发现,到村里的游客、考察团越来越多。这个月,他以万年村的特产竹笋为原料,精心研发了“熊猫菜谱”:熊猫清心笋,以时令苦笋制作;南入口口香,是楠竹笋烧肉;温泉笋汤,则是用笋子煲汤。“菜谱一经推出,受到大家好评,都说有特色。”说罢,韩凤银又去招呼客人。

  “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第一村,万年村就在大熊猫家园的大门口,我们要擦亮大熊猫这块金字招牌,让来到这里的人都有一种感觉,山居万年村,与大熊猫做邻居。”龙苍沟镇党委书记高小松如是说。

  凝铸“底色”

  村规民约引领新风尚

  “建公园,南入口。产业兴,乡村旺。”这句话出自万年村现行的村规民约。

  6月25日,万年村党总支在位于师家沟的13组举行坝坝会,讨论修改村规民约。

  “这是第三次修订,每一次修订都与村里的发展紧密相关。”万年村党总支书记杨晓林说。

  在2013年芦山7.0级强烈地震中,万年村老场镇受损严重。经过评估,陶家坝区域成为异地集中安置点。

  2016年6月,400余户村民搬入安置楼房。时任村主任陶用湖回忆,当时村民搬到楼房里最大的问题是“住不惯,垃圾乱扔”。村里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先教育小朋友养成正确的卫生习惯,通过“小手牵大手”的方式,安置区域的卫生问题逐渐得到解决。

  此后,陶家坝逐渐发展成为万年村的新中心,村里制定了第一版村规民约,号召大家和睦相处,保持整洁。

  2017年,四川正式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万年村被划入试点范围,村民传统的挖笋以及捕鱼等行为被禁止。“当时老百姓总结为‘不能上山,不能下河’。”陶用湖说,为解决村民生活、生产问题,村里一方面引导发展方竹产业,另一方面向村民宣讲国家公园对万年村及村民未来发展的意义。

  随着入口社区建设的推进,万年村老百姓尝到甜头,众多村民自发成为保护大熊猫、保护生态的宣传员。2020年,村里顺势修订形成了现行的村规民约,专门增加了关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和入口社区的内容。

  “在此后近两年时间里,村里发展速度很快,村民增收,村容村貌大幅提升,大家觉得有必要在村规民约中体现更多万年村和大熊猫、绿水青山的关系,所以我们召开坝坝会,听取大家的意见。”杨晓林说。

  坝坝会举办地师家沟的村民对此也深有体会。这里是万年村传统民居保存较好的一处聚落,但从山脚进村有一段泥土路。今年5月,村里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仅用10多天便完成“最后一公里的路面硬化”,同时结合旧居风貌打造了生态沟渠、生态小湿地。下一步,万年村还将通过村资公司的力量整合闲置房屋进行民宿改造。

  “如此,既传承保护传统村落民居,又推动农村美的愿景一步步成为现实。”杨晓林说,“村规民约是万年村老百姓集体认可价值观的体现,我们从公园中受益,同时又在保护、建设公园,说到底是在保护我们生活的家园,所以大家从心里都把自己当作‘公园人’,这也是我们万年村的‘底色’。”

  代表作3

  围绕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门户打造,传统小村落持续深挖大熊猫IP内涵——

  万年村变身“貊貊家园”

  “再钉高点。”10月26日,雅安市荥经县龙苍沟镇万年村村口,“貊(mò)貊走廊”观景平台施工点,成都珍爱大熊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设计师邓亦含正忙着指挥工人安装绿化美化设施。

  虽然比预计时间晚了一个月,但“貊貊”已正式“入驻”万年村。

  “貊”出自《山海经》,是古人对大熊猫的称呼之一。如今,“貊貊”是荥经县重点打造的大熊猫独特形象IP。在万年村中心的陶家坝,“貊貊走廊”“貊貊世界”“貊貊空间”“貊貊星球”等项目即将竣工,“貊貊学校”也在紧张建设中。这些与“貊貊”有关的项目,共同组成了一座充满熊猫元素的“貊貊家园”。

  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门户的万年村,今年以来按照荥经县大熊猫国家公园“圈层发展”模式,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思路,持续深挖大熊猫IP内涵,布局新型业态。

  一条走廊

  打开熊猫家园新“视界”

  “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汽车沿雅西高速从成都向万年村行驶,刚驶入龙苍沟出口匝道,迎面而来是一座10月中旬刚设立的彩绘大熊猫雕塑,雕塑前的10个大字提醒游客即将抵达目的地。

  从龙苍沟收费站进入万年村,道路靠山坡一侧立起一座大型雕塑景观:在蓝色飘带围绕下,身着花格子衣服的熊猫单脚站立,身旁是一群“飞翔”的白色鸽子花;向前,又出现一座睡在鸽子花下的熊猫雕塑;继续向前,在视野宽阔的道路拐弯处,一只巨大的熊猫跷着腿“躺”在鸽子花下,雕塑周围新种植了数十株鸽子花树。这里还建有一座观景平台,站在上面可以俯瞰万年村的陶家坝区域。

  “从雅西高速龙苍沟收费站到陶家坝,这条连接线有3.3公里,我们将它命名为‘貊貊走廊’。”荥经县委常委、荥经县大熊猫国家公园龙苍沟入口社区共建共管共享办公室(以下简称“共建办”)主任石华志介绍,这条主题文化走廊以大熊猫、鸽子花两大荥经“国宝”800万年的守望相惜为灵感,依次设置了相遇、相守、相望3组大型雕塑,再加上大熊猫主题收费站、“貊貊踪迹”主题文化挡墙、竹林景观绿化、生物多样性道旗等,展示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的窗口形象,绘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画卷。

  驶出“貊貊走廊”,万年村村口的风雨长廊已经被改造成一座“貊貊世界”——通过多组雕塑展示大熊猫走向世界的过程。

  “貊貊世界”的东侧,是万年村的居民小区,这里现在被命名为“貊貊安居楼”。靠近公路一侧的两栋楼房墙面上,是不久前刚刚绘制完成的巨型大熊猫彩绘。

  石华志介绍,这些大熊猫雕塑、彩绘依据的底本都是“貊貊”。从今年7月起,荥经县开始打造专属大熊猫形象,经过多次讨论、设计和网上投票,最后有了如今的“貊貊”。

  记者看到,“貊貊”身着蓝色汉服,身上满是荥经元素,比如身戴鸽子花吊坠、荥经地图形状的眼眶等。

  “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第一村,万年村起着门户的作用,我们要在这里不断强化大熊猫的IP属性,使其成为能让游客认知的一种品牌力量。”石华志说。

  一座展厅

  讲述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故事

  “慢慢提,看看合不合适?”26日中午,万年村原党群服务中心院坝里,两台吊车将一个数吨重的建材缓缓吊起,准备安装到屋顶。这里正在建设的是“貊貊空间”,按照计划将于11月初竣工。

  最初,荥经县在万年村党群服务中心一楼设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展示厅。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加快,前来参观、考察的团体和个人越来越多,原有的展示厅已无法满足需要。从今年5月开始,荥经县邀请专业机构设计了全新的展示馆——“貊貊空间”。万年村党群服务中心搬到马路对面,将原址腾出来,让新展示馆有了更大的空间。

  经过5个月的建设和优化,“貊貊空间”即将开门迎客。走进展厅,时尚、科技、生态、文化等元素的融合呈现,让人耳目一新。“跟着貊貊游荥经”“保护者之树”等互动体验区内,游客不仅能亲身参与,还可以聆听大熊猫喜怒哀乐的“语言”;巨型电子沙盘前,整个大熊猫国家公园及荥经片区建设情况一目了然……

  “‘貊貊空间’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的展示窗口、发展名片、科普基地,通过新颖丰富的互动形式和内容,让参观者看得懂、长知识、玩尽兴,进而形成集游、玩、学、购于一体的新型文化消费体验空间。”共建办共享部工作人员周杨说,从全国来看,“貊貊空间”也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和大熊猫文化为主题的沉浸式展馆。

  “你们看,这就是‘貊貊家园’整个片区,包括‘貊貊走廊’‘貊貊世界’‘貊貊空间’‘貊貊学校’‘貊貊星球’等组成项目。”站在电子沙盘前,周杨向记者介绍万年村的新格局。

  “貊貊星球”和“貊貊空间”仅一河之隔。万年村驻村第一书记毕涵介绍,“貊貊星球”项目总建筑面积达1万余平方米,是大熊猫国家公园青少年活动中心,也是全省面积最大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场所。

  穿村而过的经河水,日夜流淌,见证着万年村的变迁。“在我们的设想中,万年村未来将会成为大熊猫故事、大熊猫国家公园故事的展示平台。”龙苍沟镇党委书记高小松说。

  一座界碑

  标注了万年村的时空方位

  从万年村沿着主干道向山里进发,生活的气息逐渐退去,茂密的森林扑面而来。

  汽车行驶半个多小时,在路边可以看到一座高大的界碑。“这是大熊猫国家公园龙苍沟片区第一块界碑。”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县管护总站巡护员付明霞说,界碑的意义在于区分国家公园内外界限,界碑以内是国家公园内的一般控制区,只允许有限的人类活动。由界碑处再向山里走10多公里,是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也就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核心区,无关人员禁止进入。万年村则处于界碑外的功能承载区。

  按照3种不同区域的划分,荥经县提出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圈层发展”模式。

  今年6月,大熊猫国家公园龙苍沟片区正式开始国家公园打桩定界工作。在龙苍沟镇党委副书记韩德弘扬看来,这座界碑,标注了万年村的时空方位,也让万年村的发展方向更加明晰。“我们可以提供哪些服务,服务的边界延伸到哪里,服务侧重点如何确定,等等,都能从这块界碑上窥探一二。”

  距离界碑1.5公里左右,记者来到位于一般控制区内的大熊猫国际森林探秘学校,这是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区域最深入公园内部的人类经营活动。这所学校主打大熊猫文化主题,是集亲子游、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自然教育营地。

  学校负责人陈悦告诉记者,该校与管护站共建,设有80个床位,目前正进行改造升级,预计11月底投用。

  同时,在万年村,“貊貊学校”也在建设中,一期项目将于明年初竣工。“我们将把这所学校打造成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学术交流中心、实训基地。”石华志说,学校建成后将成为大熊猫国家公园首个集培训、实践、创新于一体的干部培训基地。

  如今,“貊貊”形象的雕塑、彩绘等元素已遍布万年村各个角落,一座全新的“貊貊家园”诞生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第一村。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 张景云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46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