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专项初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A mega project to benefit everyday life(同时照12000面镜子是什么感觉?) |
参评项目 |
国际传播 (融合报道) |
|
语种 |
英文 |
|||
作者(主创人员) |
王浩、刘伟玲、柯荣谊、张少伟、栗思月、孔闻峥、罗京湘子、史雪凡 |
编辑 |
何娜、马静娜、沈一鸣 |
|
原创单位 |
中国日报社 |
发布平台 |
中国日报网 |
|
作品链接和二维码 |
(附后) |
发布日期 |
2022-10-15 17:57 |
|
字数/时长 |
0:6 |
|||
作品简介(含采编过程) |
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中国日报社推出《同时照12000面镜子是什么感觉?》,融合动画、XR(扩展现实)、虚拟制片等新技术,从科学实验的角度切入,让观众在科普中走近被称为“超级镜子”的敦煌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从细节中感知非凡十年中国环保成就蕴含的深刻意义。作品创作团队历时4个多月,与该工程的建造团队,通过严谨的原理解析和上百次的实地实验,设计了科学易懂的实验流程,利用12000面普通化妆镜收集太阳的能量,储存在装水的奶粉罐中,集中热量把水烧开形成水蒸气,推动小风扇连接小马达,完成太阳能-机械能-电能的转化。用真镜子这样简单直观的日用品,阐释我国自主研发的“超级镜子”的基本原理,提升观众对中国成就的价值认同。 同时,本作品使用XR技术,通过摄像机追踪和实时图像渲染,将主持人置于虚拟的熔盐光热电站内,在发电站内部的横截面上展现发电原理,实现超越现实场景的强大视觉冲击力。从普通镜子到太阳能板,再到光热电站内部构造,视觉上层层递进,把复杂的概念具象化,把成就报道巧妙融入充满科技感的科普视频之中,带领全球受众,通过镜子展现中国环境治理中的大国担当,折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 |
|||
社会效果 |
作品创作手法新颖清新,化繁为简,表面看来是把复杂的科学原理直观化阐释,实质上是从小切口阐释了中国非凡十年成就、全球价值观和时代逻辑。其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表达和生动详实的内容结构,打破了年龄、地域、文化背景的限制,突破信息茧房,牢牢抓住了不同年龄层次观众的注意力,实现了优秀的传播效果。该作品刊发后,登上微博、抖音等平台热搜,被全网转发,引起网友对于中国十年间能源行业发展的热烈讨论及对中国能源领域又一轮的关注。仅中国日报官方账号发布的内容,传播量就超过1.5亿,并在海外也取得了优秀的传播效果,海外评论正向率超过80%。有海外网友评论“新能源,中国真的是走在前面了!”,国内网友评论“很棒的科普!超级工程给世界和我国人民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实干派、行动派!” |
|||
初评评语(推荐理由) |
以“照镜子”这样的身边小事作类比,向国际受众报道中国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成就,展现中国为世界环保事业所做的巨大努力。视频内容在实验的层层剥茧中传递丰富信息量,由浅入深的问题设置吸引受众好奇心,用国际流行画面语言表达,片中新技术的运用对于内容的传播起到了显著作用,是向全球观众讲述中国贡献的一次成功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