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问答二十大

2023-10-26 09:52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问答二十大

参评项目

国际传播(新媒体)

体裁

系列报道  

语种

中文

作者(主创人员)

集体

编辑

集体

原创单位

中国新闻社

发布平台

中国新闻网

作品链接和二维码

(附后)

发布日期

2022-09-12 2022-10-11

字数/时长

2873  0:10:28

采编过程(作品简介)

  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中新社调动全社采编力量和国内外合作伙伴资源,聚焦海外关注,运用融合形式,依托全球渠道,推出“问答二十大”系列短视频。30期的系列制作, 3-4分钟的轻体量传播,在内外联动、传受互动、问答之间达至对外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目标。该系列以联通中外为定位,以立足海外为特色,问题征集于海外,提问立足于海外,产品落地于海外,实现“问题从海外来,答案到海外去”的有效国际传播。 该系列巧设“题眼”,发现寻常中的“不寻常”,以填补知识盲区、呼应新闻节点的小切口设问,使作品兼具新闻性、知识性和贴近性;30个问题均由海外华侨华人、华媒记者及外国友人出镜提出,让系列短视频更富代入感、亲和力。报道团队查阅大量资料,反复核实,并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等权威机构的专家参与制作,与党史展览馆等进行摄制合作,确保内容的准确、严谨、权威、专业。30期节目中,立足海外的“问”,与“记者+专家”双重叙事的“答”,再辅以各种视觉元素,充分发挥短视频产品的特点,实现文本内容的“效果+”,在不断“打开问号”的过程中满足海外受众的好奇心,助其更好地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当代中国。

社会效果

  该系列从策划初期就与海外华文媒体进行联动,受到海外华文媒体普遍欢迎,累计在五大洲百余家海外媒体的网站和新媒体平台落地逾2200家次,纽约中国广播网、柬中时报等参与节目摄制的海外媒体还将节目重新制作成本地语言产品推出。该系列通过中新社自有账号在境内外网络新媒体平台同步播发。话题#问答二十大##读懂今天的中国须读懂中国共产党#登上微博热搜,浏览量超过2亿次。在推特、脸谱平台累计浏览量超过百万次。海外网友在视频下纷纷留言跟帖。同时,中新社正与外文出版社合作,拟将该系列产品编辑成书,实现二次传播。

初评评语(推荐理由)

  在重大、严肃题材如何转化为受众乐见、易懂的国际传播产品上,“问答二十大”系列短视频作出了积极有效的尝试。海外视角、全程融合、切口精巧、叙事扎实是这一系列产品的突出特点,也是该系列取得突出国际传播效果的原因。 来自海外的问题贴近关切、生动自然,专家和记者的回答准确专业、通俗易懂,无论是问题征集、拍摄制作、客户反馈各环节的传受互动,还是短视频的形式、3-4分钟的轻体量产品,都体现了全过程的融合实践。作为一个破解海外受众知识盲区的策划,“问答二十大”系列短视频抓住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国际舆论聚焦中国的契机,收集“真实问题”,回应“真率关切”,传播“真知灼见”,表达“真情实意”,兼具新闻性、知识性和贴近性的问题设置有效促成了海内外舆论场的有效互动。 “问答二十大”系列短视频的叙述方式和素材组织充分体现了真实、平实、扎实、朴实、务实的特点。在叙事策略上,专家注重理性分析,用可信的证据、详实的资料以及严谨的论述,对海外受众关注的问题进行权威回应;记者则专注于感性叙事,通过重回历史故地、找寻关键细节、呈现文物史籍等可是可感的方式,提升节目观赏性。同意推荐。

集体人员名单

作者(主创人员)

集体(陈陆军、张明新、陶光雄、张红、夏宇华、齐彬、郭金超、周兆军、宋哲、梁晓辉、单璐、谢雁冰、王世博、李京泽、郎佳慧、黄钰钦、迟瀚宇、刘子衿、程宇、张素、李晨、邢翀、王潮、郭超凯、刘超、马帅莎、曹艳培、温孟馨、董泽宇、让宝奎、王波、隋致远、李佳励、刘轩廷、董语飞、王雪尔、杨思雨、余瑞冬、田冰、廖攀、刘旭、马秀秀、张硕、陈悦、王帆)

编辑

集体(黄耀柏、尹宁、谢萍、王玉平、张蔚然、马佳佳、马海燕、王红纲)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 于珊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293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