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最早的中国·文明探源看东方
参评项目
新闻直播(新媒体)
体裁
语种
中文
作者(主创人员)
集体
编辑
集体
原创单位
上海广播电视台
发布平台
上海广播电视台看看新闻客户端
作品链接和二维码
(附后)
发布日期
2022-09-28 12:00
字数/时长
2:29:59
采编过程(作品简介)
该直播特别报道是一次以新媒体平台为载体,生动追溯泱泱五千年中华文明发祥之源的成功探索。直播报道以当时正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何以中国》系列大展首展“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为契机,以展品为切入口,从时空的经纬上追寻中华文明的发端。该直播以夏商周为时间经线、以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成的地域空间为纬线,构成了“夏:中华文明形成”“黄河流域:中华文明起源”“环太湖流域:中华文明起源”“商周:中华文明发展”四大篇章。直播中九路记者分赴河南二里头、浙江良渚、上海福泉山、山西陶寺、陕西石峁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遗址,形式上也做了创新设计,以现场探访、和专家解读虚实结合的方式,带来文明探源工程的最新进展和重大成果。同时,也首次在国内新媒体直播中运用AR技术呈现考古成果,取得很好的视觉效果。比如,在河南二里头遗址,记者缓步迈进由AR技术实地“搭建”的夏都一号宫殿,极富视觉冲击力,令观众对当年夏王朝王都有了直观的感受。在上海福泉山,记者身边的土台“分层模型”,五个颜色显著呈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层,让观众对 “东方土筑金字塔”的内涵一目了然。专家解读环节,邀请重量级专家学者做客演播室,围绕上海地区远古文化起源、在最早的国家形成之前中华文明的整体面貌、南北交融对中华文明独立起源和延绵至今起到的重要作用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
社会效果
该大直播在新技术运用、呈现内容设计、语态表达方面着力创新,有效增添了直播报道的可看性和趣味性,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的理念。比如:运用AR技术呈现考古成果的领先尝试,让观众对遗存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和感受;通过双框“连麦”的方式,让本身不会说话的文物和遗存展开“隔空对话”,让曾在同一片文明光辉下、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文物和遗存,有了更为直观的必然联系,生动呈现出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辐射力;邀请知名UP主以轻松活泼的表述风格,详细介绍青铜器的类型、颜色、花纹、铭文,吸引了更多年轻受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作品在看看新闻Knews及抖音、快手、微博、视频号、B站等平台全网同步直播。截至2022年9月28日17时,大直播及80余条短视频、海报、图文的全网总浏览量约600万。
初评评语(推荐理由)
该作品以当时正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何以中国》系列展览为契机,以夏商周为经线,以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为纬线,聚焦“最早的中国”文明起源,邀请专家做客直播间展开深入讨论,追寻中华民族的“源”与“根”,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延绵不断”的发展脉络。作品首次在国内新媒体直播技术中运用AR技术呈现考古成果,极富视觉冲击力;创新语态表达方式,吸引更多年轻受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同时,作品多渠道同步直播,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集体人员名单
作者(主创人员)
邢维、雷小雪、周智敏、陈瑞、李响、朱晓荣、徐维、李荣康、徐蔚玨、张韵昆、陈昱卉、管丽雯、陈冠松、阮丽、王睿奇、贺晓冬、章海燕周滢杨柳依张鹰李连达丁家伟乔楚洪焕铨、冷炜、王峥、常颖、毛睿、耿博阳、胡苏青、孟雷、夏寅飞、吴亮亮、董宝忠、姜伟、吴博、沈婷
编辑
黄铮、周炜、李振宇、赵慧侠、金梅
作品标题
最早的中国·文明探源看东方
参评项目
新闻直播(新媒体)
体裁
语种
中文
作者(主创人员)
集体
编辑
集体
原创单位
上海广播电视台
发布平台
上海广播电视台看看新闻客户端
作品链接和二维码
(附后)
发布日期
2022-09-28 12:00
字数/时长
2:29:59
采编过程(作品简介)
该直播特别报道是一次以新媒体平台为载体,生动追溯泱泱五千年中华文明发祥之源的成功探索。直播报道以当时正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何以中国》系列大展首展“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为契机,以展品为切入口,从时空的经纬上追寻中华文明的发端。该直播以夏商周为时间经线、以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成的地域空间为纬线,构成了“夏:中华文明形成”“黄河流域:中华文明起源”“环太湖流域:中华文明起源”“商周:中华文明发展”四大篇章。直播中九路记者分赴河南二里头、浙江良渚、上海福泉山、山西陶寺、陕西石峁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遗址,形式上也做了创新设计,以现场探访、和专家解读虚实结合的方式,带来文明探源工程的最新进展和重大成果。同时,也首次在国内新媒体直播中运用AR技术呈现考古成果,取得很好的视觉效果。比如,在河南二里头遗址,记者缓步迈进由AR技术实地“搭建”的夏都一号宫殿,极富视觉冲击力,令观众对当年夏王朝王都有了直观的感受。在上海福泉山,记者身边的土台“分层模型”,五个颜色显著呈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层,让观众对 “东方土筑金字塔”的内涵一目了然。专家解读环节,邀请重量级专家学者做客演播室,围绕上海地区远古文化起源、在最早的国家形成之前中华文明的整体面貌、南北交融对中华文明独立起源和延绵至今起到的重要作用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
社会效果
该大直播在新技术运用、呈现内容设计、语态表达方面着力创新,有效增添了直播报道的可看性和趣味性,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的理念。比如:运用AR技术呈现考古成果的领先尝试,让观众对遗存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和感受;通过双框“连麦”的方式,让本身不会说话的文物和遗存展开“隔空对话”,让曾在同一片文明光辉下、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文物和遗存,有了更为直观的必然联系,生动呈现出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辐射力;邀请知名UP主以轻松活泼的表述风格,详细介绍青铜器的类型、颜色、花纹、铭文,吸引了更多年轻受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作品在看看新闻Knews及抖音、快手、微博、视频号、B站等平台全网同步直播。截至2022年9月28日17时,大直播及80余条短视频、海报、图文的全网总浏览量约600万。
初评评语(推荐理由)
该作品以当时正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何以中国》系列展览为契机,以夏商周为经线,以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为纬线,聚焦“最早的中国”文明起源,邀请专家做客直播间展开深入讨论,追寻中华民族的“源”与“根”,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延绵不断”的发展脉络。作品首次在国内新媒体直播技术中运用AR技术呈现考古成果,极富视觉冲击力;创新语态表达方式,吸引更多年轻受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同时,作品多渠道同步直播,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集体人员名单
作者(主创人员)
邢维、雷小雪、周智敏、陈瑞、李响、朱晓荣、徐维、李荣康、徐蔚玨、张韵昆、陈昱卉、管丽雯、陈冠松、阮丽、王睿奇、贺晓冬、章海燕周滢杨柳依张鹰李连达丁家伟乔楚洪焕铨、冷炜、王峥、常颖、毛睿、耿博阳、胡苏青、孟雷、夏寅飞、吴亮亮、董宝忠、姜伟、吴博、沈婷
编辑
黄铮、周炜、李振宇、赵慧侠、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