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南京大屠杀再添史料新证!亲历者回忆录手稿首度公开 |
参评项目 |
消息 (报纸) |
|
体裁 |
|
|||
语种 |
中文 |
|||
作者 |
杨甜子 |
编辑 |
王文坚、孙庆、林昀 |
|
原创单位 |
扬子晚报 |
刊播单位 |
扬子晚报 |
|
刊播版面 |
A3版 |
刊播日期 |
2022-12-10 |
|
字数/时长 |
977 字 |
|||
采编过程 |
《难民回忆录》以日记体形式记载了作者吴雁秋一家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流亡经过,对南京大屠杀后期日军暴行以及普通民众的遭遇有着视角独特而细致的记录,在同期的公开历史资料中极为罕见。 记者独家获知线索后,本着严谨求实态度就相关历史细节表述进行了仔细求证。如作者吴雁秋是否可以界定为“亲历者”?记者向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专家求证后确认,南京大屠杀的时间界定,目前学界一般认为是从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3月。前六周是日军集中暴行时期;此后直至1938年3月,为日军分散和零星暴行时期。根据回忆录手稿,作者流亡后第一次返回南京是在1938年2月13日,故可以称他为“亲历者”。 《难民回忆录》的史料价值在于,对史学叙事起到细节补充的作用。目前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相关文献,除了各种官方记录,民间以往公开的日记或回忆录大多是第三方观察者所写。而本国亲历者的记录中又以口述史形式居多,因与历史事件相隔久远,细节可信度和史料价值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退。 《难民回忆录》作者在记录时,注意到日军暴行的细节,还有他作为难民的亲身经历,无论是史料形成时间、内容记述,还是作者记录历史的姿态,都有着独特的价值,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日军侵华对百姓带来的苦难。 |
|||
社会效果 |
《难民回忆录》的发现,是日军侵华的又一铁证。稿件系扬子晚报独家首发。稿件在扬子晚报刊发后,得到了共青团中央、学习强国、新华社、央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百余家门户平台和媒体的转载,相关话题微博阅读总量过亿。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钧正平工作室”配发专题评论《85年了,这本首度公开的手稿在提醒着我们什么?》。央视一套在扬子晚报首发后,迅速跟进选题,对史料发现者黄静及相关专家做了采访,并于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当天在《新闻直播间》栏目播出。稿件在全社会形成积极社会导向,引导读者勿忘历史,吾辈自强。 |
|||
初评评语 |
历史的细节往往更具冲击力。距离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已经逾85年,正在阅读《南京大屠杀再添史料新证!亲历者回忆录手稿首度公开》这篇新闻作品的读者,绝大部分没有在绝望中逃亡过,无法感受“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是怎样的血腥与残忍。珍本《难民回忆录》的首度公开恰恰在提醒着我们,那段充满血与泪的历史已经被时间永久定格,就算伤口已经愈合,但那道深深的疤痕将会永远留下,不可被否认和更改。 《南京大屠杀再添史料新证!亲历者回忆录手稿首度公开》通过历史细节的描写,深刻地记录了复杂人性和道德在战争摧残下的无奈与痛楚。主题重大,立意深远,细节具体,内容生动,推荐参评中国新闻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