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 
 作品标题  | 
 Xinhua Commentary: Wrong, wrong, and wrong again -- Some Western media's unprincipled criticism of China's COVID policy(新华评论:错、错、还是错——看看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抗疫的“无原则批评”)  | 
 参评项目  | 
 评论(通讯社)  | 
|
| 
 体裁  | 
 
  | 
|||
| 
 语种  | 
 英文  | 
|||
| 
 作者(主创人员)  | 
 赵晨捷、解轶鹏、桂涛  | 
 编辑  | 
 李志晖、曹凯、马云飞  | 
|
| 
 原创单位  | 
 新华社  | 
 刊播单位  | 
 新华社  | 
|
|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 
 新华社通稿  | 
 刊播日期  | 
 2022-12-10  | 
|
| 
 字数/时长  | 
 833字  | 
|||
| 
 采编过程(作品简介)  | 
 这是一篇在中国因时顺势调整疫情防控政策之际,与美西方歪曲抹黑言论针锋相对进行舆论斗争的英文评论。稿件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围绕部分美西方媒体对中国持续优化防疫措施的“无原则批评”,对比其三年来关于中国防疫的错误言论,犀利指出它们采用同一套话术而内容却自相矛盾,并戳穿其逻辑陷阱,即无论中国采取何种防疫政策,在它们眼里都是“错、错、还是错”,都会侵害自由、危害经济、冲击全球市场和供应链。稿件在深入调研西方涉疫叙事的基础上,挖掘部分美西方媒体对中国防疫政策“无原则批评”背后根深蒂固的傲慢与偏见,揭露其西方中心主义立场:不论是抗疫方案还是发展或治理模式,只要“与我不同”,就是不对、不好。稿件事理并进,引用数据与事实扎实有力,充分阐释防疫政策优化调整的科学考量,并指出中国防疫理念一以贯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稿件观点鲜明、逻辑清晰、论证扎实、语言生动,有效开展舆论斗争,号召各国面对疫情这个共同的敌人,采取理解与合作的态度,摒弃因治理模式不同而产生的傲慢与偏见。  | 
|||
| 
 社会效果  | 
 稿件有力回应部分美西方媒体对中国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的抹黑,被香港《南华早报》、纳米比亚通讯社、Line Today、Flipboard、Asianewsday网站等多家境内外主流媒体采用。其中,香港《南华早报》引用稿件关于中国研发有效药物、制定诊疗方案、提高全民疫苗接种率、谨慎主动调整疫情防控政策等关键信息和表述。稿件在海外社交媒体获得良好传播效果,浏览量超35万,互动量超2万次,被荷兰国际关系学院研究员何森璱等知名人士转发,并援引稿件内容:中国调整防疫政策是“主动优化”而非“被动放开”。脸书网友留言:“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的优化调整措施反应过度,他们该亲自来看看中国的现状。在上海,我们的健康和安全能够得到保障,我们依然戴着口罩,我们仍然可以做核酸检测,我们感到一切安好。”“来自中国的数百万剂疫苗拯救了儿童、中产阶级和穷人的生命。”  | 
|||
| 
 初评评语(推荐理由)  | 
 中国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疫政策之际,部分美西方媒体对我进行抹黑污蔑。稿件及时主动发声,针锋相对进行舆论斗争,观点犀利,论证扎实,是一篇既有斗争精神又讲斗争艺术的精品英文评论。稿件“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露一些美西方媒体三年来对中国防疫政策“无原则批评”的丑态和其“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荒谬可笑立场,取得良好的国际舆论引导效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