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官方特别报道

2023-10-31 11:19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特别报道

  代表作1:“双奥场馆”变形记

  2021年10月28日,夏季奥运会的见证者“鸟巢”改造完成,而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圣火将在完成改造的“鸟巢”点燃,这座“双奥体育场”将再度成为世界的焦点。

  不仅仅是“鸟巢”,14年间,2008年北京奥运会留下的丰厚遗产,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打下坚实基础。4个夏奥竞赛场馆完成改造,工业遗产中架起滑雪大跳台,赛后利用计划贯穿场馆建设始终……

  夏奥遗产应用冬奥

  北京冬奥会由北京市负责筹建的场馆总共24个,其中20个在北京赛区。

  十几年前,为筹备2008年北京奥运会,黄晖作为负责人参与了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建设的全过程。十几年后,当他再次回到“鸟巢”执行改造任务时,看到恢弘的钢结构,海浪般的座椅,就像见到久别重逢的老友。

  作为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城区场馆建设处处长,黄晖说起北京奥运会,这位“双奥建设者”滔滔不绝。

  “经常有人诟病国外奥运会场馆利用率低下,甚至遭到废弃。”黄晖介绍,按照“坚持节约原则,不搞铺张奢华,不搞重复建设”的要求,北京冬奥会筹备坚持对场馆共享利用、综合利用、可持续利用,使用了14个2008年奥运遗产。

  其中包括10个场馆遗产。北京赛区竞赛场馆除国家速滑馆、首钢滑雪大跳台外,全部利用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场馆: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五棵松体育中心、国家体育场等。这些北京奥运会留给北京的新地标,已变成大众健身的乐园,马上又将成为冬奥健儿的舞台。

  还有4个土地遗产。国家速滑馆使用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两个临时场馆:曲棍球场和射箭场的土地;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北京冬奥村则使用了奥林匹克公园的预留土地。

  “冬奥建设者在可持续理念、绿色建筑、智慧建造等各个方面已经形成了世界领先的体系和标准。”黄晖说。

  所有场馆冬夏“两栖”

  “水立方”变身“冰立方”、五棵松体育中心实现6小时内完成冰球、篮球两种比赛模式的转换……运动员在赛场上争先,冬奥建设者也在工地上“破纪录”。

  2008年,蔚蓝色的“水立方”惊艳世界,一项项世界纪录在这里诞生。北京奥运会结束后,“水立方”变成了市民的戏水乐园;2014年APEC会议,这里成为大国外交的舞台。

  北京2022年冬奥会,“水立方”将变身“冰立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的奥运场馆。

  水、冰,一字之差,挑战前所未有——

  相比泳池高温高湿的环境,冰壶场地需要低温低湿——冰壶比赛场馆湿度在30%以下,冰面温度约在-8℃,冰面以上1米空气温度在10℃,馆内温度在16℃以内。

  冰壶馆里布满灯光、摄像机,所产生的大量热量,会影响冰面的质量。2015年底国际奥委会、世界冰壶联合会来华访问,关于冰壶场地给出29条技术要求和标准,涉及冰面稳定性、热湿环境、照明系统和声场环境四大方面。

  2017年4月,“薄壁轻型钢结构+混凝土板”的支撑体系得到世界壶联的认可。

  2019年7月,第一次“水冰转换”用了整整45天。2020年12月,第二次“水冰转换”结构搭建提速,仅用十几天就顺利完成。2021年10月中旬,场馆完成第三次“水冰转换”,接受“相约北京”国内冰壶测试活动和世界轮椅冰壶锦标赛的测试。

  不仅仅是“水冰转换”。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承担篮球比赛的五棵松体育中心,经过对场馆制冰和除湿系统的改造,如今已实现6小时内完成冰球、篮球两种比赛模式的转换。

  北京冬奥会后,北京赛区所有竞赛场馆将全部拥有冬夏“两栖”能力。

  旧园区添新地标

  北京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双奥之城”。“借用”场馆,赛时服务冬奥,赛后继续服务城市民生和发展,是北京践行“共享办奥”的又一创新。

  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借用”国家会议中心二期,赛时为全世界媒体服务,赛后回归原有的会展功能。

  冬奥场馆建设还盘活老厂房,带动周边地区整体复兴。

  有着百年历史的首钢,随着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的入驻和滑雪大跳台的建成,带动了园区的整体发展。

  如今,首钢园区已经从一个废旧的工业园区,成为以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为基础,体育、文化、商业旅游相融合的新地标,成为奥林匹克与城市发展相互融合的典范。

  冬奥遗产惠及市民

  可利用、可经营、可持续是当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面临的新课题。北京冬奥场馆在建设之初,就考虑到了赛后利用。

  北京冬奥会时,首钢滑雪大跳台的比赛全部在白天举行,但考虑到赛后,相关比赛大多在晚间进行,项目团队为“大跳台”建设了可以拆卸的灯光系统。

  考虑到赛后每年用于冰壶比赛的时间只有两三个月,国家游泳中心的制冰系统全部是临时的,制冰系统和底层的支撑系统可持续转换、反复利用。赛后,春夏秋三季为“水立方”,冬季则变成“冰立方”,实现“冰水双轮驱动”。

  “水立方”南广场新建的地下冰场,有2块冰面,一块为标准冰场,另一块为冰壶场地,赛后,普通市民可上冰体验。

  改造后的首都体育馆,除保障冬奥会赛事需求,赛后既可承接各项国际国内高水平的冰上项目赛事,还可与夏季项目实现无缝切换。新建的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综合训练馆“冰坛”,赛后可供专业运动员训练使用,还将成为向青少年推广普及冰上运动的共享设施。首都滑冰馆未来将作为全民冰雪运动普及和推广基地定期向公众开放,整个园区实现了比赛、科研训练及群众健身的全覆盖,成为大众健身的新场所。

  再过几天,双奥之城将翻开崭新的一页,丰厚的双奥遗产,将在北京绘就“一起向未来”的美丽画卷。

  代表作2:点赞友谊使者冰墩墩

  眼下,要论北京冬奥会什么最火,吉祥物冰墩墩绝对是“顶流”般的存在。

  火到什么程度?线上线下,一墩难求;赛场内外,墩墩正红。外媒记者化身“带货主播”,运动员们成为“迷弟迷妹”,各国贵宾更是爱不释手。在5日的冰壶项目混双循环赛中,遗憾落败的中国组合赛后送给对手一人一盒奥运纪念徽章,总共8个冰墩墩,让美国组合喜出望外,直呼“so cool”。激烈的比赛,暖人的互动,完美诠释了“体育精神”,更让人们看到了奥运吉祥物的独特价值。

  身着冰晶壳、环绕冰丝带,奔向世界、萌化众人,大家对这只“冰糖熊猫”的满满爱意,充分说明其已经超越地域民族审美,而成为奥林匹克精神的象征。事实上,自1968年法国格勒诺布尔冬奥会,一个名叫舒斯的滑雪小人横空出世后,设置吉祥物便成为历届奥运会标配。从瓦尔迪到文洛克,从福娃到维尼休斯,近60年来,各种兼具举办国历史文化特点和奥林匹克精神内涵的吉祥物,不仅充当着奥运“氛围组成员”,更以一种可亲可感的方式,架起了友谊之桥、沟通之桥。

  心相通、情相融,这便是吉祥物的魅力。毫无疑问,冰墩墩完美实现了这一点。国人争购“梦中情墩”、呼吁“每户一墩”,是对心中萌物的喜悦表达,释放着积极参与冬奥的巨大热情;外国选手和国际客人为之着迷、疯狂晒墩,同样折射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寄托着他们对本届冬奥会的无比期待。如果说体育是世界共通的语言,那么此时此刻,冰墩墩亦然。其所讲述的“友谊地久天长”的故事,正是当今世界最需要的暖意。

  “奥运会让我们保留多样性的同时,把我们团结在一起”。为友谊而来,为和平相聚,我们相信冬奥会上的那些美好情结和暖心瞬间,必将长久地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

  代表作3:和合共生向未来

  (一)

  北京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了!

  燃烧了16天的“微火”,在国家体育场缓缓熄灭,但对于世界,它重明继焰,对于人类,它长明不息。

  16天的精彩,汇成一本厚重华章。每一页都写满了团结,充盈着感动。16天的盛况,汇成一支激昂乐曲。每一节都跃动着突破,见证着传奇。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是中国的成功,更是世界的成功。

  这场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会,不仅为身处疫情寒冬的各国人民带来了温暖与希望,更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注入了和平与团结的宝贵力量。

  (二)

  “这是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

  这是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给予北京冬奥会的评价,也是北京冬奥会交给世界的答案。16天,奥林匹克与东方文明再次深度交融,我们看到的是一次“三赢”的盛会:

  奥运受益——百年冬奥首次来到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使奥林匹克理念得到进一步广泛传播。“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如期兑现,不仅显著提升了全球冰雪运动普及规模,更推动冰雪运动实现从小众向大众、从冬季向全年、从高寒地区向全球范围的根本性转变,开启了全球冰雪运动的新时代。

  中国受益——冬奥会更进一步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推动了中国的多方面发展。“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四大办奥理念落地生根为发展动力,形成了一大批惠泽长远的冬奥遗产。冬奥筹办彰显大国风范,进一步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与和平发展主张,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篇之际,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

  世界受益——作为新冠疫情大流行下首次如期顺利举办的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北京冬奥会以一场提气鼓劲的人类团聚击碎了所有担忧质疑,坚定了人类社会“一起向未来”的信心和决心。冰雪盛会释放了这个星球前所未有的团结渴望,昭示合作共享、一起向前,才是面向未来的应有姿态。

  受益无穷的获得感,铸就了北京冬奥会的“伟大”。它向世界昭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内涵,早已超出体育竞技的范畴,成为人类生活方式、世界发展方式选择的重要指引。

  (三)

  《奥林匹克宪章》有言:“现代奥林匹克主义是一种生活哲学”。

  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乡村文明到城市文明,从高碳文明到绿色文明??人类的不懈追求在奥林匹克发展史上留下醒目足迹,也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转型、社会进步的标志性事件。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格局深刻调整。或许很少有哪个时期像今天这样,让我们感受到如此迅速深刻的变化;也很少有哪个时期像今天这样,让我们如此体味奥林匹克精神的驱动。

  2015年7月31日,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时代课题,中国开启了自己的探索。2022年2月4日,当“来自春天的召唤”从鸟巢发出,一切便开始有了答案。

  (四)

  这是一份超然自信的“简约”宣言。

  从夏奥场馆完美切换“冬奥模式”,到“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从珍稀树木100%移植守护延庆赛区一片绿,到首钢烟囱与晶莹跳台和谐共生;从点火仪式上雪花为台的“微火”取代“大火”,到颁奖礼上栩栩如生的绒线花束取代鲜切花??每一处创新,每一点用心,都是北京冬奥会对“可持续”的生动实践,简约而不简单。

  对今天的人类社会而言,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已到尽头。如何超越粗放发展的惯性,走出一条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之路,世界各国虽有共识,却并不同步。北京冬奥会传递了全新的节俭观,更让世界看到,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注定得向低碳要生产力、向科技要加速度。只有肯下决心、敢于改变,才能获得积极的回馈。

  (五)

  这是一段极致认真的“安全”守护。

  疫情防控是北京冬奥会成功的关键。严格执行防疫手册规定,落实落细分区分类闭环管理措施,统筹抓好冬奥会和举办城市疫情防控,扎实做好场馆运行和赛事组织工作??严谨、细致、周到的工作,让冬奥闭环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

  作为二战以来人类社会遭遇的最严重的全球性危机,新冠肺炎疫情重塑着世界对安全的理解。传统的疫情防控模式一次次被击穿,通力合作与以邻为壑、积极应战与被动免疫的矛盾始终纠缠。北京冬奥会的完美运行证明,疫情防控与赛事运行可以并行不悖。只要大家都遵守团结的精神,人人都做出贡献,即便面对再大风险挑战,也能破冰驭雪、砥砺向前。

  (六)

  这是一幅文明交融的“精彩”长卷。

  朝向“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无数精彩故事在这个春天上演。他们是运动员,在竞争中激励彼此、成就彼此;他们是服务者,伸出热情的双手,送出真诚的微笑;他们是热情的观众,为每一次热血拼搏喝彩,为每一次艰难突破鼓掌。相聚、向前,这是奥林匹克的精彩之处、迷人之处,也是经久不衰之处。

  简约、安全打底,才有精彩纷呈;共享、团结相依,便是美美与共。在“中国红”与“冰雪白”的交织中,北京冬奥会不仅搭建起全世界同场竞技的舞台,也架起了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温暖和谐的画面告诉世界:文明因交流而精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各美其美、和合共生才能点亮人类文明未来之光。

  (七)

  折柳寄情,微火渐熄,我们并未告别;世界大同,天下一家,友谊地久天长。

  双奥之城,非凡冬奥。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奥会,注定载入奥林匹克运动史册。它展示了今日中国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深刻理解,饱含了中国智慧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独特贡献,彰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前景。

  让我们带着激情、回忆和热望,期待4年以后的又一次欢聚,在米兰、在科尔蒂纳丹佩佐,续写奥林匹克新的辉煌。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 张泽月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45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