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嘎拉村的幸福生活

2023-10-31 10:25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嘎拉村的幸福生活

  尼洋河畔,雪山巍峨,有着西藏“桃花第一村”美誉的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生机盎然。

  2021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来到这里,让嘎拉村的村民激动不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嘎拉村的美好生活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这里是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的地方。要落实好中央支持西藏发展政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不断推进主电网延伸覆盖,持续提升人民群

  众电力获得感,助力乡村振兴。从昔日的穷山沟,到如今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富裕村、幸福村,嘎拉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广。

  乡村日日新 生活节节高

  8月的嘎拉村,瓜果飘香、田野金黄,乡村风景美不胜收。

  嘎拉村距离林芝市区约12千米,地处尼洋河北岸,毗邻318国道,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每年三四月份,嘎拉村夹岸而生的桃花次第绽放,山野间一片明媚,使嘎拉村赢得了西藏“桃花第一村”的美誉。

  沿着石板小路进村,一座座藏式庭院错落有致,道路整洁曲幽,院墙内花红叶绿一派生机。走进村民达瓦坚参的家,敞亮的藏式风格房屋内,桃木雕花的家具、各式各样的家用电器一应俱全……院子里,达瓦坚参的妻子正忙着采摘家中刚刚成熟的李子。

  “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嘎拉村考察,来到了我家里。总书记耐心地询问我家一年的收入情况,细致地问我家有没有热水、能不能洗澡,关切地询问我家的日常生活情况。”达瓦坚参告诉记者,总书记的到来让他激动不已,他高兴地向总书记汇报,现在,通过跑运输、土地流转收租金、“桃花节”分红及其他收入,一家人年收入能达到30万元左右。

  在达瓦坚参家的粮仓里,除了摆放整齐的青稞、玉米等农作物以外,还有打饼子的面粉、藏香猪肉和奶渣等日常食品。看着满满当当的粮仓,达瓦坚参黑黝黝的脸上笑容灿烂。

  10年来,达瓦坚参家发生改变的不仅仅是收入的增多,还有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达瓦坚参家宽敞明亮的客厅中,摆着一具藏式家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藏式火炉。“这个炉子以前我们每家每户都有,冬天夏天都要用炉子烧水做饭。冬天可以取暖,但夏天用的话就很热了。现在用不上了,我们都用电器烧水做饭。”达瓦坚参感慨道,“现在煮饭用电饭锅,打酥油茶用电动打茶机,烙饼用电饼铛,一应俱全的家用电器是我们10年前想都不敢想的。”

  如今,消毒柜也成为当地热情好客的村民家里常见的电器之一。“家里人口多,来家里做客的客人也很多,这些杯子、碗、碟子消毒之后大家用起来也放心。”一边说着,达瓦坚参的母亲卓玛热情地为记者递来了一杯热腾腾的酥油茶。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网西藏电力持续开展农牧区电网改造,不断提升农村地区的供电保障能力,改善农牧区居民用电条件。截至2021年年底,西藏农网供电可靠率达99.40%,农网综合电压合格率达97.30%。2017年,西藏林芝巴宜区供电公司将嘎拉村配电变压器容量增至200千伏安,对村内0.4千伏线路进行绝缘改造,提升了嘎拉村电网的供电能力。

  曾经困扰当地群众的用电问题永远成为了历史。“这台冰箱已经用了快20年了,今年我们要换一个新的大冰箱。”达瓦坚参的母亲卓玛指着角落的老旧冰箱笑着说。

  吃上“旅游饭” 走上致富路

  以前,嘎拉村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山村,村民们靠着种植、养殖、林下资源采集和政府补贴过日子。因环保意识淡薄,村民会上山砍伐木材,再把木材卖到市场上换钱,或是把桃树砍来当柴烧。20世纪90年代,国家林业改革,伐木被禁止,村民们才从伐木向护林转变。当时,村里的1200多棵古桃树被分到各家各户,眼看着一年一年花开花落,村民的生活却没有一点起色。

  嘎拉村党支部书记边巴介绍,自2002年林芝举办首届桃花旅游文化节起,嘎拉村就走上了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子。但那时村容村貌差,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了村子的发展。直到2013年,嘎拉村的桃花文化旅游节收入还不足5万元。

  变化始于2014年。在广东援藏干部的帮助下,嘎拉村以“整村推进、村景合一”的思路着力打造“桃花村”品牌,统一经营桃花林,兴建游客接待站,逐步推进人畜分离、造林绿化、庭院改造、道路硬化、管网入地等工程。

  电网是关系民生的核心基础设施。“十三五”期间,国网西藏电力依托藏中联网工程,不断扩大主电网覆盖范围,积极推进包括嘎拉村在内的巴宜区4镇3乡和1个扶贫点的农网改造工程。

  环境改善了,用电可靠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嘎拉村也完成了从村庄到景区的蝶变。

  放眼望去,村里曾经的牛羊圈变成了如今的团结广场,曾经泥泞的土路变成了如今干净整洁的石板路。“更重要的是,稳定可靠的电力,推动了村里旅游业、畜牧业、采摘业等特色产业的发展,让村民有了更多收入来源。”嘎拉村村主任尼玛多吉表示。

  目前,西藏已有青藏电力联网、川藏电力联网、藏中电力联网和阿里联网工程4条“电力天路”,形成了以500千伏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截至2021年年底,西藏主电网已覆盖全区74个县(区)和主要乡镇,供电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174.5万提升至345万,增幅近1倍。

  座座铁塔巍峨挺拔,条条银线跨越山峦。如今,西藏全区织起了一张坚强可靠的“民生网”“幸福网”和“光明网”。在可靠电力的支撑下,嘎拉村的旅游产业驶上了“快车道”,丰富多彩的桃花文化旅游节吸引了大批游客,“桃花经济”带动村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去年,嘎拉村桃花节累计接待游客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60余万元,户均分红10万元。”尼玛多吉介绍说。

  每届“桃花节”期间,林芝巴宜区供电公司都会按照重大节日保电预案开展保电,对活动现场的线路设备进行全面隐患排查治理,及时消除各类缺陷。同时,该公司强化日常服务,定期组织共产党员服务队走进嘎拉村,对电力线路及用电设施进行全面排查,持续提升供电服务水平。

  如今,依托“桃花经济”,嘎拉村的乡亲们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嘎拉村正成为雪域高原生态致富的乡村振兴样本,为村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标语写下了生动注解。

  供电更可靠 产业齐发展

  每年盛夏时节,嘎拉村采摘园的李子、梨、苹果相继成熟,饱满圆润、口味甘甜的果子挂满了枝头。

  “现在的水蜜桃是脆的,喜欢吃的亲们可以来摘。如果喜欢吃软一点的,可以再晚一周过来。”“这个梨是真的甜!”……打开来自广东的驻村干部全美容的朋友圈,几乎都是嘎拉村采摘园的应季新鲜水果,而全美容也几乎成了嘎拉村的水果“推广大使”。

  嘎拉村观光采摘园占地100多亩,有桃子、李子、樱桃、葡萄、苹果等十余种水果。每年5月开始,嘎拉村采摘园的水果陆续成熟。

  就在几年前,嘎拉村绝大部分村民仍然只会种青稞,信守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在村党员干部的开导帮扶下,不少村民开始学习种植水果苗木,进入村办观光采摘园工作。

  “今年5~6月的时候,车厘子的销量很好,一斤能卖45~50元。而我在果园工作一天也能有150元左右的收入。”41岁的村民次央开心地说。

  采摘园内,每株植物的周边都铺上了水管,从500米外的尼洋河抽水灌溉。每年3~6月,是采摘园灌溉最繁忙的时候。在可靠电力的支持下,水泵带动涓涓清水汇入采摘园,为树苗供应着生命之水。

  “在嘎拉村,我们共投入345万元,改造10千伏线路14.25千米,家家户户都实现了通动力电,配网全部实现了绝缘化。”林芝供电公司发展建设部主任官余龙介绍说,通过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和“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工程,林芝主网覆盖范围达到了99.17%,六县一区全部纳入了主网覆盖范围,供电可靠性得到极大提高,为当地多元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

  嘎拉村的发展是西藏发展的缩影。10年来,西藏电网供电能力的大幅提升,强有力地带动了西藏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增强了产业核心竞争力,助力农牧民群众走上了致富路,过上了好日子。通过大电网延伸和农网改造升级,西藏农村地区目前户均配电变压器容量达2.96千伏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近年来,嘎拉村成立农牧民运输队,参与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实现创收380余万元;建成占地100余亩的观光采摘园、年均创收5万元;流转土地100余亩、亩均租金收益1300元,构筑了以桃花源景区为主、农牧民运输队和观光采摘园齐头并进的三大产业,村集体经济日益壮大,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2021年,嘎拉村实现集体收入1262.3万元,同比增长13.2%;33户152名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万元,同比增长12.9%。

  围绕桃花旅游观光,嘎拉村正进一步拓展“旅游+”发展模式,建设观光采摘园、改造升级农家乐、培育花草基地、开发民俗体验项目、推出文创产品、制作桃花特色美食,旅游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延伸。

  尼洋河静静地流淌,雪山下盛开的桃花映衬着嘎拉村村民们幸福的笑脸。花果飘香,宜居宜业。一幅乡村美、百姓富、产业兴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雪域桃源徐徐展开。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 陈燕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45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