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微纪录|“宁”聚微光——寻访约翰·拉贝的“中国朋友们”

2023-10-31 10:24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微纪录|“宁”聚微光——寻访约翰·拉贝的“中国朋友们”

参评项目

新闻纪录片(新媒体)

体裁

 

语种

中文

作者(主创人员)

田梅、朱威、黄欢、吴盈青、邓宇轩、陶蓉、潘青松

编辑

潘青松、田梅、王宏伟

原创单位

新华日报社

发布平台

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作品链接和二维码

(附后)

发布日期

2022-12-13 12:13

字数/时长

0:12:13

采编过程(作品简介)

一、重大独家,新闻内核过硬。国家公祭日主题历经多年开掘,出新出彩难度极大。本片率业界之先,首次聚焦南京大屠杀期间1500多位在南京安全区工作、被拉贝称作“我的中国朋友们”、但绝大多数从未进入公众视野的中方人士。100余位已知安全区中方成员名单被首次披露,新闻性和社会关注极强。 不能让1500多名同胞湮没在时光里!该片记录他们直面日军刺刀、守护同胞生命的义举,人道主义光芒贯穿始终,引导受众对“宁”(南京简称,又释“和平”)的矢志追寻,充分挖掘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深刻意蕴,穿越时空、感人至深。 二、结构严谨,文献价值极高。 作品明线是青年学者杨雅丽赴宁寻访之路,暗线为《拉贝日记》所著相关史实,兼具厚重感及穿透力。在追寻金陵大学附属中学难民收容所所长姜正云等人的同时,以点及面,展现中方人士群像。片尾重磅披露最新研究成果,层层递进,令人动容。 三、技术赋能,思想性、艺术性、传播性俱佳。 借助AI技术,该难民收容所职员目前仅存的一张合影被清晰修复。全片强化光影运用,制作精良。作品短小精悍,时长12分13秒,在当日12点13分发布后引起强烈反响。全网点击量突破3700万。业内专家予以高度评价。江苏省政协特别将其作为社情民意报送。

社会效果

该作品使南京安全区内中方工作人员作为群像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打破了南京大屠杀期间,中国平民要么是被屠杀的受害者、要么是受外国友人庇护的弱者的刻板印象。独家微纪录片及图文报道在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新华报业全媒体平台发布后,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人民网、搜狐、新浪、腾讯、上观等央媒及重点新闻网站、客户端纷纷转发。据不完全统计,全网点击量突破3700万。网友们纷纷表示深受感动,必须“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专家张连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专家孙宅巍等业内专家予以高度评价。江苏省政协专门根据报道整理材料,提议将这100余位中方人士的姓名收录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并将之作为社情民意递交给相关部门。

初评评语(推荐理由)

该作品率业界之先,首次聚焦南京大屠杀期间在南京安全区工作的中方人士群体,让1500多位同胞不再湮没在时光里。这一重大独家报道具有过硬的新闻内核与文献价值,是对“12·13”国家公祭日重大主题的一次创新与突破。作品结构严谨,文献价值极高。技术赋能,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片尾披露最新研究成果,并借助AI技术,首度修复珍贵历史照片。全片短小精悍、匠心独具、情感虽克制但充沛。作品发布后,引发强烈社会反响,江苏省政协特别将其作为社情民意报送。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陈燕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45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