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中华文明探源·何以中国”

2023-10-31 09:46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中华文明探源·何以中国”

参评项目

系列报道(报纸)

体裁

 

语种

中文

作者(主创人员)

杜军玲、王慧峰、司晋丽

编辑

杜军玲、王慧峰、司晋丽

原创单位

人民政协报社

刊播单位

人民政协报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何以中国何以不朽3版 《三星堆:独具个性的文明 》9版 《听文物讲述“何以中国” 》3版

刊播日期

2022-08-30 到 2022-11-24

字数/时长

11111 

采编过程(作品简介)

近年来,全国政协和政协委员们持续关注中华文明溯源,全国政协书院举行“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与特质”研讨座谈会,委员们在“国学——‘大一统’观”读书群、“文明溯源深度谈”自约书群等开展研学。2022年是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立项20周年。 在此背景下,我们将新闻视角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希望通过对近20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的探访解读,梳理描绘中华文明的脉络。其中,既有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殷墟等都邑性遗址,也有云南河泊所遗址、青海都兰2018血渭一号墓等边疆民族地区的最新考古发现。采访对象多为考古工作队队长、领队,或是该遗址有多年研究的考古学家,通过和他们的对话,让读者既深入了解了传统田野发掘方式,更对科技考古、学科融合等有了全新认知。同时,系列报道还开设“文明探源·委员漫谈”专栏,约请政协委员们分享他们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与特质的思考和学习心得。 疫情之下,面对无法实地探访考古遗址、无法面对面和考古工作者交流的困难和挑战,记者努力克服困难,通过使用在线采访工具和技术,努力为读者提供了一组高质量的新闻报道。

社会效果

“中华文明探源·何以中国”系列报道发表后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在全国政协委员读书群中,多位委员发帖点赞。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宗教局原局长叶小文用“精彩不断,引人瞩目,叹为观止,令人惊喜”来评价本系列报道;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发出“我们在‘何以中国’之问中,感受了考古的发现之美与中华文明之美”的感叹;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评价“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策划这一专题并开展集中报道,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考古学教授高蒙河表示这组报道“更显时代主题”。 该系列报道同步刊发在人民政协报微信公众号、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客户端及学习强国、微博、今日头条、百家号等新媒体平台上,在全网引发广泛热议,并在社交媒体上广泛转载,获赞无数。有读者留言表示,这个系列报道涵盖了中华文明的各种元素,包括艺术、建筑、文学、哲学、宗教和科技等方面,以及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华文明的传承脉络,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文明,增强了文化自信。

初评评语(推荐理由)

整个系列报道应时而生,定位准确、操作精当,对象权威、访谈深入,充分体现了人民政协报的品味水平和特色优势,对传承中华文明、建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1 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 陈燕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46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