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军论坛
让新型弹药打出最佳效能
■张昊天 毛 睿
远程打击弹药“极限训”、精确制导弹药“模拟训”、攻坚杀伤弹药“仿真训”、特种功能弹药“融合训”……近日,某集团军积极探索与新型弹药相适应的战法训法,努力让每一发弹药打出最佳效能。
弹药是完成作战任务的终端荷载,也是提升作战效能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各类新型弹药陆续列装部队,形成了种类多样、技术先进、多能高效的体系格局。由于广泛运用增程、制导、穿爆等新技术,新型弹药作战效能大幅提升,具有命中精度高、突防能力强、毁伤效果好等特点。新型弹药列装,给部队实战化演训提供重要支撑,也成为部队战斗力新的增长点。
新型弹药给作战运用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对部队技术保障、安全管理等提出更高要求。然而,当前一些官兵“穿新鞋走老路”,照搬普通弹药的用法、保法。有的对新型弹药如何使用研究不多、知之不深;有的喜欢按老套路猛打狠打,简单地认为“弹雨”比“点射”效率高;有的不会“量敌用弹”,虽然能打准但有效毁伤目标效率低;还有的打得快,但持续保障能力跟不上。
言武备者,练为最要。据统计,与普通弹药相比,新型弹药的作战效费比可提高数十倍,是提升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助推剂”。但只有切实练起来、用得好、保得上,真正弄清楚新型弹药怎么打、什么目标用什么弹、什么情况用什么打法,才能充分发挥其作战效能。在个别单位,新型弹药训练依然存在缺场地、缺器材、缺骨干等问题,需要各级尽快解决。只有不等不靠、主动作为,通过真设对手目标、真打极限射程、真练精确射击,才能充分发挥新型弹药的作战价值。
有军事专家说:“任何战术都只适用于一定的历史阶段;如果武器改进了,技术有了新的进步,那么军事组织的形式、军队指挥的方法也会随之改变。”新型弹药性能再好,如果仍按猛攻死打、近战歼敌的那一套来,不仅发挥不出威力,达不到预期打击效果,还可能暴露目标。兵无常势,战无定法。我们必须因势而变、因敌而变,挖掘新型弹药的极限性能、检验基于新型弹药的战法训法,让新型弹药打出最佳效能。
保障力就是战斗力。新型弹药因技术复杂、生产工艺要求高、配套生产厂家多,带来的保障难题相对突出。如果不重视战场需求,不注重精确计算,而是搞概略式瞄准、粗放式筹划,很可能使作战行动陷入被动局面。各级指挥员应在精准谋划、精准部署、精准落实、精准检验上下功夫,加大战略储备,优化保障流程,降低保障成本,完善联保机制,确保新型弹药成为战场制胜利器。
把科技专家请进演训场
■杨 欢
前不久,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在介绍今年上半年全军军事训练工作情况时说,扩大科学家走进练兵场的规模频度,推进新装备新力量新领域融入体系训练,加速新质战斗力生成提高。随着科技强训、科技练兵的深入实施和开展,不少军事科技专家走进演训一线,助力部队战斗力提升。
当前,新型武器装备大量列装,新型作战力量持续增加,新型安全领域不断拓展,军事训练手段、内容、范围有了全新变化,科技强训的条件愈加完备、基础愈发厚实,科技练兵的标准不断提高、效益更加明显。无论是加强新装备新力量新领域训练,还是创新发展“科技+”“网络+”等训练方法手段;无论是破解战斗力建设中的重难点问题,还是提升官兵科技素养,单靠部队自身力量已难以胜任。只有开门纳智、借梯上楼,充分发挥军事科技专家的外脑作用,才能把科技优势、装备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制胜优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部队的演训场就是科研创新的主战场。战场为科研出题,科研给战场解答。练兵一线急需一批真正懂行的军事科技专家,把打赢需要作为科研需求、把备战难题作为科研课题,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科研创新成果服务军事斗争准备。同时,只有把科研“准星”瞄准实战“靶心”,军事科技专家才能从科技前沿走向战场前线,真正立起科研为战的鲜明导向,提高科研创新对战斗力增长的贡献率。
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无论军事训练,还是军事科研,都应坚持向备战打仗聚焦、与备战打仗对表、用备战打仗检验,使战斗力标准真正立起来落下去。把军事科技专家请到演训一线,不仅有利于提高部队战斗力、提升研与战的契合度,而且有利于实现科技专家的自身价值。然而,囿于思想观念等限制,部队和军事科研院所合作范围还不够广,机制还不够健全,如何让更多军事科技专家走上演训一线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习主席强调,要坚持聚焦实战,抓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运用,使科技创新更好为战斗力建设服务。各部队应积极与军事科研院所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借助其人才优势和科技资源,加快实现军事训练转型升级。军事科研院所应采取代职、调研、办班、联合攻关等办法,第一时间帮助部队解决训练难题,做到在演训一线发现科研课题,在演训一线磨砺科研人才,在演训一线检验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