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军足迹》系列报道
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连——
守国守边亦守家
发扬以岛为家、艰苦创业精神,忠诚履行戍边职责。
——习近平
清晨,天空泛起一抹玫瑰红。沐浴初夏的朝阳,记者乘车沿乌苏里江一路向东,穿越乌苏大桥登上黑瞎子岛。
这里位于祖国陆地版图最东端。岛上,东极哨所巍然耸立。驻守于此的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连,每天最早把太阳迎进祖国。
2016年5月24日,习主席来到连队看望官兵,步行前往东极哨所,登上30米高的哨楼,察看执勤设施,询问执勤情况,同正在执勤的哨兵交谈。
离开哨所,习主席来到连队勤务指挥室,听取连队建设和执行任务情况介绍。得知连队建设信息化程度较高,执勤、巡逻设施齐全,官兵冒严寒、战风雪、抗洪灾、斗蚊虫,有效完成了各项任务,习主席十分高兴,叮嘱大家发扬以岛为家、艰苦创业精神,忠诚履行戍边职责。
6年来,小岛四季轮转,岛上风景变换。“这几年,我们的‘家’也发生了很多新变化,不变的是大家以岛为家的炽热情感。”连长张辉动情地说,边哨条件虽然艰苦,但每名驻守在这里的官兵,都已把小岛当成家。
这个“家”,虽在小岛,却连着万家安乐——
哨位上,20岁的战士杨长明正在执勤。因为爷爷的缘故,这名在校大学生携笔从戎,从巴蜀腹地跨越数千公里,来到北国边陲。
“我爷爷也曾是一名军人。”杨长明说,小时候,军营是爷爷嘴里讲个不停的牵挂。
大雪茫茫,滴水成冰,这个“家”为什么吸引人?杨长明想寻找答案。
新兵下连第一个春节,他和战友在巡逻途中度过,在齐腰深的积雪中艰难地向目标界碑行进。
“从没见过这么深的雪!”最初的兴奋,很快被雪中巡逻的艰难冲淡。往年春节,杨长明都是和家人团聚。此刻,寒风裹着乡愁,让他的心情像脚步一样沉重。杨长明鼻子一酸,泪水流出眼眶,很快在睫毛上冻成了冰花。
雪深路遥。背着沉甸甸的装备,杨长明喘着粗气,就在快坚持不住的时候,一名新战士手指远方大喊:“界碑!”
“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见到界碑时的情景。”杨长明回忆说,界碑上醒目的红字“中国”和界碑旁“中国陆地最东点”的标记,让人感到神圣。他告诉记者:“那天,站在界碑前,一起巡逻的老兵讲了很多故事。”
小岛自然环境恶劣,边防官兵夏天忍受肆虐蚊虫,冬天面对刺骨之寒,守边巡逻却从未懈怠。就在这座界碑前,连队立下传承至今的规矩:巡逻必到界碑前,决不能把领土守小了。
那年夏天,驻地暴发特大洪水,小岛几乎被淹没。然而,连队官兵一步不退,守着哨位,守着国土,也守着这个“家”。官兵划船涉水坚持升起五星红旗的照片,在网上广为流传,触动了网友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聆听老兵故事,“国家”的概念在杨长明心中变得具体形象起来。
“走在巡逻路上,脚印就是主权的印章。”杨长明说,如今,自己读懂了边关的神圣,读懂了爷爷对军营的不舍和牵挂,不知不觉,已经把这里当成了“家”。
这个“家”,环境艰苦,却让人内心温暖——
虽已入夏,清晨的小岛依然有几分凉意。走进战士宿舍,一股暖意扑面而来。
中士田栓波招呼记者坐下,战士们纷纷讲起自己心中的这个“家”。
“习主席对我们的生活十分关心,走进战士宿舍,边看边问。战士们睡觉冷不冷?能不能洗上热水澡?连队伙食怎么样?每个问题都心系大家冷暖。我们都想向习主席报告,现在连队的生活越来越好!”田栓波掰着指头向记者介绍——
“清洁锅炉取代了燃煤锅炉,不仅让室温适宜,而且节能环保。”
“热水器实现电热能和太阳能‘双配置’,战友们随时都能洗上热水澡。”
“伙食也可口,我老家是河南的,炊事班做的胡辣汤,是地地道道的家乡味。”
“这些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人身在边关不觉寒。”田栓波说,更让大家温暖的是,战友们爬冰卧雪、同甘共苦结下的深厚感情。
说到这里,战士辛扎那打开了话匣子。入伍之初,他汉语说得不太好,加上性格有些内向、第一次离开父母,很想家,不愿和战友多交流。
改变,发生在他到部队后过的第一个生日。
“我原来在家没有过生日的习惯。生日那天,我以为会和往常一样。午饭时,突然听到一句用蒙语说的‘生日快乐’。”
“一抬头,看到战友端来炊事班为我做的大蛋糕,还调制了家乡的奶茶。班长递给我一碗生日面,里面放着两个荷包蛋。我是含着眼泪把面吃完的,感觉好香好香。”
从那以后,辛扎那渐渐变得开朗起来,与战友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
采访中,记者得知辛扎那是家中独子,父母曾想让他早点退伍回家。
“犹豫过,但每次想起那碗生日面,我就舍不得。”辛扎那告诉记者,这几年,全社会对军人军属越来越尊崇,逢年过节家乡政府部门上门慰问,立功喜报敲锣打鼓送到家,“一人参军、全家光荣”,乡亲们都羡慕,父母也越来越支持他在部队好好干。
“守在父母身边是尽孝,卫国戍边让父母为我们骄傲也是尽孝。”连队副指导员周士豪说出了大家的心声,每次连队这个“家”有喜事、战士们取得新进步,干部骨干都会给战士家长打电话报喜,同时感谢他们的支持。一条电话线,连着两个家,连起家与国。
这个“家”,让人眷恋,也让人成长——
“看,这是我来岛上第一天拍的照片——朝阳下的柞树林。”一名战士向记者展示他的微信朋友圈,照片配了一行简短的文字: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
这片茁壮成长的柞树林,也是全旅闻名的“人才林”。
为了鼓励官兵扎根哨所,连队有项传统:优秀士兵可以在“人才林”种下一棵标有专属编号的柞树。
夏日,岛上的柞树绿意盎然。通信技师、一级上士刘相生一眼就认出自己种的那棵。
“习主席来到连队勤务指挥室,听取连队建设和执行任务情况介绍时,我作为操作员全程操控信息装备。”刘相生说,“当时大屏幕显示的还是模拟信号视频。现在,我们的设备更先进、画面更清晰。”
设备更新换代,官兵们需要不断升级能力。“一开始我连有些装备的名字都记不住,更别提熟练操作了。”刘相生自我揭短。“怎么办?一个字:学!”只用一年,刘相生就从新装备“门外汉”逆袭为战友眼中的“大拿”。
鹰眼全景系统、多媒体背负式终端、无人机、微波通信车、卫星电话……谈起这些信息化装备和连队智慧边防建设成果,刘相生念起一首打油诗:“高新装备入边关,巡逻不再跨马鞍。荧屏清晰明如水,一点鼠标近眼前。”
搭乘智慧边防建设快车,连队官兵加速成长:战士赵佳宇成为无人机操作能手,郭志强精通多媒体终端应用,李俊牵头成立的学习小组取得多项革新成果……
成长,发生在连队每一名官兵身上。
连队干部告诉记者,近年来,连队练兵备战热情高涨,官兵军事训练水平逐年攀升。去年,中士黄波夺得400米障碍全旅第一名,中士刘吉满、二级上士余洋在散打比赛中包揽旅里的冠亚军,连队军事训练综合成绩位列全旅第一……
改革调整期间,战士姜鑫雨从另一支部队转隶过来,来到偏远寂寥的边防哨所守防。姜鑫雨心理落差很大,萌生了退伍的念头。
“在我最迷茫的时候,连队没有放弃我。连长、排长给我讲习主席来到连队看望大家时的情景,讲连队的光荣传统,战友们也经常鼓励我。”回忆自己融入连队的历程,姜鑫雨至今难忘。
重新振作后,姜鑫雨的军事训练成绩突飞猛进,不仅顺利选晋军士,还连续4年获得嘉奖。2020年,他在全旅“东极卫士”比武中创破纪录,荣立三等功。
在“人才林”种下柞树那天,姜鑫雨觉得自己也真正在这里扎下了根。他悉心照料,希望小树茁壮成长、枝繁叶茂。“我们连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在这里我找到了奋进的方向,我爱我的连队,我爱这个‘家’!”姜鑫雨说。
都说边关苦,都说边关累,可连队官兵为什么能在这里安心驻守?离开东极哨所,阳光照在江面,洒下一片金辉。记者心中有了答案:守国守边亦守家,国安家安亦心安!
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老战士群体——
“继续为党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60多年来,你们坚持爱党、信党、跟党走,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活动,继续为党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展现了初心不改、奋斗不止的精神。
——摘自习主席给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全体同志的回信
夏日,成都市新都区荣军路86号,一座林木繁茂的院落闹中取静。
整洁干净的庭院内,凉亭、小溪、长廊错落有致。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轮椅上,画面温暖而美好。
如果不留意这座院落的名称——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或许不会有人想到,这些神态安然的老人,是一群经过枪林弹雨考验的老英雄。
这座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建于1951年,先后集中供养了2800多名伤残军人,其中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约2200人。多年来,该院伤残军人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力所能及为祖国建设作贡献,义务做传统教育报告近万场,受众300余万人次。
“我们打过仗,更清楚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多么来之不易。”2020年9月,该院志愿军老战士涂伯毅和几名战友回想起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烽火岁月,大家感慨万千,决定给习主席写信汇报工作和生活情况。信中,涂伯毅代表全体伤残军人向习主席表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持本色,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的决心。
让老战士们格外高兴的是,习主席给休养院全体同志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在回信中,习主席称赞:“60多年来,你们坚持爱党、信党、跟党走,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活动,继续为党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展现了初心不改、奋斗不止的精神。”
“戎马卫家国,一生忠于党。”这是老战士们的如磐信念——
习主席的回信,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些老战士。媒体关于他们事迹的报道很多,不少人慕名前来探访。谈及当年的牺牲奉献,老战士们总说:我们是党培养的,只是做了自己应当做的事。
每当有人来看望,88岁的老英雄周全弟总会举起无手右臂,敬一个特殊的军礼。得知记者来自解放军报,老英雄打开了话匣子,“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6军77师231团1营2连战士……”1950年冬天,16岁的周全弟在长津湖战役中,因严重冻伤失去了双腿及双手。回忆起当年的战斗场景,他动情地说:“我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在战场上继续为党和人民冲锋。”
“志愿军将士及英雄模范们的功绩,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习主席回信中的话语,让周全弟倍感温暖。他告诉记者:“习主席始终牵挂着我们这些老战士,穿上军装我们是兵,脱下军装我们依然是党的战士,要继续为党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虽然行动不方便,但周全弟和老战士们喜欢摇着轮椅车到街上看看。城市日新月异,商品琳琅满目,马路四通八达,公园风景如画……在经历生死考验的老战士们眼中,这些看似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画面,正是他们当年浴血奋战的意义。
“有学上、有房住、有医保,很多人还开上了小汽车……”每每说起这些高兴事儿,周全弟总是连连感叹:“党中央、习主席领导得好,中国的明天有希望,未来的日子有奔头!”
“社会主义是我们的灵魂,党就是抚育我们成长的母亲”“社会主义大厦固然需要钢材,我们却愿意作颗小小的螺丝钉……”前段时间,当地一些学校组织学生到休养院探望,老战士们特意朗诵了由伤残战友创作的诗歌《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动情处,他们挥动双臂,仿佛再次回到火热的青春岁月。一句句诗歌,道出了老战士们的毕生追求,也表达着他们对党的真挚情感。
“战场的英雄,生活的强者。”这是老战士们的奋斗本色——
走下战场,回归生活,是老战士们要过的第一关。
1951年2月,在抗美援朝战场上,20岁的涂伯毅遭敌人凝固汽油弹袭击,全身大面积烧伤,双手致残。
1956年,涂伯毅来到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由于身体残疾,他一度躲在屋里不愿见人。后来,在战友和休养院工作人员的耐心开导下,涂伯毅逐渐战胜悲观情绪,重拾生活信心。
即使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第一次见到老战士涂伯毅时,记者还是被深深震撼到。他那被严重烧伤的皮肤,无声地诉说着一名老战士的坚毅和荣光。
“虽然我的身体残疾了,但我的精神和灵魂没有改变。”这些年,涂伯毅不仅坚持生活自理,还几十年如一日练习书法。
收到习主席的回信,涂伯毅特别激动:“这是习主席对我们这些老战士的亲切关怀。几十年来,正是党和人民的关心,激励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现在,我们更有信心把日子越过越好。”
今年,涂伯毅已经91岁高龄。晚饭后,他仍然坚持在院里散步。他希望把身体锻炼好,继续为党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只涂伯毅如此。“困难只能在软弱者面前存在,挡不住久经锻炼的士兵……”这几句诗歌,正是休养院全体伤残军人自强不息、乐观进取的生动写照。
被敌机炸伤失去左手和右眼的老战士易如元,自学吹笛子,靠着一只眼识谱、一只手的手指在笛子上跳跃,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女战士张道华,16岁时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带领伤员突围时受伤双目失明,回国后她不仅为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学会了按摩技能,为群众、伤残军人按摩治疗。
“我刚到休养院工作,就被这些老英雄热爱生活、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休养院护士谢瑶动情地告诉记者,“他们满身伤痕,却能积极乐观面对生活,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是老战士们的不懈追求——
“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全党全社会要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大力弘扬英雄精神,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习主席在回信中的嘱托,引发全社会强烈共鸣。
生活在休养院,老战士们感受着来自社会各界的温暖。“党和国家提供了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悉心照料我们生活,还有不少人自发前来看望我们,这让我们很感动。”老战士们说。
这几年,休养院条件不断改善,新添了智能床垫监测系统等设备,逐步打造智能化病房,医护人员可24小时监测老战士们的心率、呼吸、体温、血压等数据。休养院康复医学科还引进了下肢步行外骨骼机器人系统,能够辅助截瘫伤残军人开展行走和步态训练,帮助一些老战士实现“站起来”的愿望。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老战士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一代代年轻人永远记得——山河无恙,需要有人去守护。
“他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晚年仍然四处奔走开展宣讲,播撒英雄精神的种子。”休养院荣军科科长廖品列告诉记者,60多年来,休养院老战士宣讲团深入学校社区、党政机关、部队营区作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报告,把宣讲党的政策、弘扬革命精神当成职责使命。
“我虽然已经86岁了,但一定会尽最大努力传承战友们的革命精神,讲好他们的战斗故事!”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老战士付仲阳,当年在战场上抬担架运伤员,腰部受伤落下残疾。而今,她坐着轮椅,坚持参加国防教育宣讲。她常借用一句战场上的话鼓励大家:“夜行军有什么可怕?照明弹有什么了不起?革命的乐观主义就是我们胜利的保障!”
如今,休养院老战士宣讲团中,像周全弟、涂伯毅、付仲阳这样“冲锋”在宣讲一线的老战士有11位。因为年纪大、旧伤多,每次外出宣讲,对于老战士们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但只要有时间、有需要,他们都义无反顾,尽心尽力完成好每一场宣讲。
去年,老战士宣讲团开展“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老兵永远跟党走”“红色基因代代传”等主题宣讲活动260余场,听众近2万人次,被评为2021年全国“最美退役军人”。
夏日巴蜀,潮湿闷热。老战士们坚持读书看报,时常重温习主席的回信。“‘初心不改、奋斗不止’,我们把这8个字牢牢记在心间。只要我们活一天,就坚持一天,一定要把革命精神传承下去。”这是老战士们共同的心声。
乘风破浪 亮剑岸滩
——回访南部战区海军某登陆舰支队海南舰官兵
努力把个人理想抱负融入强军梦,强化使命担当,矢志扎根军营、建功军营。
——习近平
海上巨舰犁波,空中铁翼飞旋。
1000米、500米、100米……今年4月,南部战区海军某登陆舰支队海南舰在南海某海域展开舰机协同训练,某型舰载直升机向首艘国产两栖攻击舰海南舰缓缓靠近,顺利完成着舰。很快,又再次呼啸升空,掠海飞向大洋深处。
站在这艘满载排水量达数万吨的战舰驾驶室内,望着眼前宽阔的甲板和远方辽阔的大海,海南舰首任舰长闾勇军心潮澎湃。习主席两次视察支队的情形,他至今历历在目——
2013年4月9日,习主席到该支队井冈山舰视察,看望慰问官兵。习主席攀舷梯、下舱室、上甲板、进舰载直升机机舱,了解武器装备性能,询问官兵训练生活情况。
2021年4月23日,习主席出席海军三型主战舰艇集中交接入列活动,亲自向海南舰授予八一军旗、命名证书,并登上舰艇视察。
“习主席两次亲临支队视察、两次走进舰艇战位,是我们最大的荣耀。”闾勇军动情地告诉记者,“习主席的关心关怀,激励我们全体官兵征战大洋,为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不懈奋斗!”
既是追梦人,更是圆梦人
当时在井冈山舰塔台指挥分区列队的闾勇军,至今清晰记得习主席健步登上井冈山舰的情景。
2013年4月9日上午,三亚椰风轻拂,草木芊绵。习主席身着短袖军便服,来到三亚某军港码头,依次检阅5型11艘新型主战舰艇。习主席不时向受阅官兵致以问候,官兵们响亮作答。
令闾勇军感动不已的是,习主席不仅详细了解各型装备的技战术性能,还特别关注官兵成长成才。他殷切勉励大家,要努力把个人理想抱负融入强军梦,强化使命担当,矢志扎根军营、建功军营。
牢记习主席嘱托,闾勇军和战友迎风战浪接受历练、勇毅前行。
2014年3月,井冈山舰依令紧急起航,前往泰国湾、南印度洋等陌生海域执行搜救马航MH370失联客机任务,创造远海投送多个首次。
2018年,井冈山舰随编队参加远海训练,创造多项新纪录。
……
“从习主席手中接过八一军旗,我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拥有我们自己的大型两栖舰艇,是登陆舰官兵的梦想。”从井冈山舰一路走来,闾勇军成长为海南舰首任舰长。今年4月,他又走向新战位。
闾勇军告诉记者,20年前,他毕业分配到登陆舰部队时,“在世界海军发展坐标系上,中国海军与当时世界强国海军的‘时代差’是难以逾越的鸿沟”。回忆当初的艰难,闾勇军刻骨铭心。
“新时代,在一茬茬登陆舰官兵的接续奋斗中,梦想照进现实:国产两栖攻击舰逐步形成战斗力,两栖作战兵力运用方式不断拓展,两栖投送能力稳步提升。”
去年底,海南舰首次执行立体投送任务。作为舰长,闾勇军需要同时指挥航海、航空、登陆等多个部门完成相应工作。他带领全舰官兵集智攻关,将全部作业流程融入协同作战体系,畅通指挥网络、优化指挥调度,推动两栖攻击舰战斗力加速形成。
“牢记统帅重托,我们既是追梦人,更是圆梦人。赶上海军大发展的机遇,我们唯有肩扛使命,迎风破浪,犁出不忘初心、向战而行的深蓝航迹!”闾勇军告诉记者。
我们的航迹不断从近海向远洋拓展
“巾帼不让须眉,硬核装备让打赢底气越来越足。舰由我操纵,我听党指挥!”海南舰入列当天,海南舰操舵班班长吴桐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习主席视察井冈山舰时,吴桐还是一名上舰不久的新兵,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操舵兵。时光荏苒,时隔8年再次接受习主席检阅时,吴桐已经成长为海南舰首批舰员,并成为该支队首名女操舵班长。
2017年5月,某项长航程任务对井冈山舰综合保障能力提出严峻考验。吴桐至今难忘,各种装设备将车辆库和坞舱塞得满满当当,官兵反复修改推演方案预案,轮班巡逻确保长航时系留稳定。最终,井冈山舰克服重重困难横渡大洋,圆满完成任务,并探索总结出一整套远航运输规范流程。
“习主席对战斗力建设高度重视,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是我们一线作战部队官兵的行动号令。”回忆起习主席关心海军部队建设的一幕幕场景,吴桐和战友倍感振奋。
2020年10月13日,习主席在海军陆战队视察时强调,要加强所属作战力量、作战单元、作战要素融合集成,加强同其他军兵种部队协同配合,理顺相关指挥关系、保障关系,深度融入联合作战体系。
新航程,统帅指引方向,水兵勇立潮头。当时在工厂接舰的海南舰登陆长郑康波和战友,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登陆舰部队作为两栖登陆作战平台,涉及到水面舰艇、陆战队和航空兵等多种作战要素,将是体系作战的“弄潮儿”。
“必须把各作战单元拧成一股绳。”曾多次参加联合演练的郑康波介绍,通过不断和其他军兵种交流、碰撞、磨合,他们逐步打通平台指挥体系,攥指成拳形成的整体作战能力倍增。“我们的航迹不断从近海向远洋拓展,多样化使命任务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练兵平台。”郑康波自信地说。
海上,巨舰劈波斩浪;空中,战鹰直扑“敌”后;岸滩,“铁流”直插纵深……近年来,该支队官兵坚决贯彻习主席关于大抓实战化军事训练的重要指示要求,不断加大体系作战训练力度,实现了直升机、气垫艇和两栖战车多架次、多批次连续出动,立体输送核心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在两栖作战新起点上加速提升新质战斗力
回忆起参加海南舰交接入列仪式的光荣时刻,海南舰航空长张尚新心情十分激动:“我们深知责任重千钧,必须以荣誉为动力,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推动新质战斗力加速提升!”
那一年,张尚新和闾勇军、吴桐等战友作为海南舰首批接舰官兵,第一次见到还没下水的海南舰。
面对无经验、无资料、无专业人员的“三无”挑战,海南舰后续建设和加速形成战斗力的任务,无疑任重道远。
“习主席勉励我们瞄准世界一流,锐意开拓进取,加快转型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海军,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牢记厚望重托,张尚新和战友直面困难挑战,勇敢扛起这一代登陆舰官兵的使命责任。很快,大家就顺利完成接舰任务。
入列后,海南舰迅即转入作战训练。张尚新带领航空部门官兵复盘舰载机起降训练,分析各项数据,梳理分类百余个协同指挥中存在的堵点难点,不断优化完善作业流程。
检验成果那天,多批多架次舰载直升机从海南舰甲板上腾空而起,标志着海南舰初步形成垂直投送能力。
车辆库是海南舰另一个重要战位,两栖战车将在这里完成抢滩登陆准备工作。“我一定练精、用好新装备,回报习主席关心厚爱!”习主席登上海南舰视察,让车辆库保障班班长陈哲无比自豪,“经过集智攻关,我们目前可以同时完成战车油水气电保障、调运、物资准备等工作。”
“现代立体登陆作战,重在指挥,难在协同。”闾勇军介绍,为加速新质战斗力生成,他们加快验证完善舰-机、舰-车、舰-艇保障作业和指挥流程,探索各装备性能边界,发挥系统最大作战效能,有效拓展两栖作战兵力运用方式,平台自防御和两栖投送能力稳步提升。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的任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该支队领导告诉记者,习主席号令催人奋进,全体官兵一定牢记嘱托,在两栖作战新起点上加速提升新质战斗力,在乘风破浪的征途上用行动书写无愧新时代的优秀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