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我国因国力的不断增强而日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使得西方舆论高度关注。但无论是负面批评还是正面赞美,我们都要理性对待,做到“宠辱”不惊:贬我不怒,细忖之;褒我不喜,慎思之;是非不惑,明辨之。关键词:西方涉华舆论;理性对待;“宠辱”不惊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外交日趋活跃,地球东方这片焕发生机的古老大地日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因而,国际上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媒体,涉华舆论越来越多。有的使劲泼污水,有的偶尔唱赞歌,也有的采取“两面说”。各种声音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舆情复杂。客观理性地对待西方涉华舆论,做到“宠辱”不惊,体现了一个国家政治上的成熟程度,也有利于我国妥善处理内政外交及军事上的敏感问题,保持良好的国际舆论生态。
贬我不怒,细忖之
自改革开放的大门敞开之后,中国与世界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们也更加关注境外舆论对我们的评价。然而,新华社对美联社、路透社和法新社一项涉华舆论调查显示:西方这三大主要媒体有四分之三以上的涉华报道,都是负面性的。尽管这个比例有时会有所变化,但总体上没有什么改变。因此,一些很不愿意听到西方涉华负面舆论的国人愤愤不平,甚至怒火中烧,其实大可不必。因为,西方舆论界与中国舆论界的报道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报道原则不同。中国媒体秉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报道原则,而西方媒体坚持的是“以反面宣传为主”的报道原则。他们怀揣“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报道理念,媒体上充斥着凶杀、放火、强奸、吸毒等耸人听闻的报道。报纸越是头版、越是头条,越重视负面新闻。许多西方媒体热衷于发出对政府政策、对总统言行的批评之声,甚至是鸡蛋里挑骨头的责备,以博得受众眼球。而对国外发生的事情,更是任由其主观评说了。尤其是他们对看不惯的社会主义国家,更是横挑眉毛竖挑眼。即使你做得再好的事,也要从负面进行解读。试想,面对这样的媒体,我们还能指望听到其多少对中国客观甚至赞美的评价吗?尤其是西方一些反华势力,更是嫉恨中国的崛起,对于他们的所谓批评,更不值得较真。
价值观念不同。西方人与中国人,在价值观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认同的事物或倡导的精神,在他们眼里常常就是错误,就要指责。比如,我们倡导公民为国家、为集体忘我地工作,宣传的一些典型人物也常是因忙于工作而顾不了家人,即使身体有病了也不能及时去看医生,而西方人把个人利益和家庭事务看得很重,认为我们这是忽视个人权益、侵犯人权,被宣传的主人公无情无义。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有时是基于国家利益的不同。在我们这儿是对国家有益的事,而在他们看来就是对其国家有害的事,因而大加挞伐。理解到这一点,我们对西方媒体的某些涉华负面舆论,就只能耸耸肩膀了。
话语体系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国情和不同的社会制度,就会有不同的话语体系。这种不同,就使西方人与我们在对同一事物的认知上产生很大的差异。我国有个著名小品演员,在舞台上把盲人和有腿疾者模仿得惟妙惟肖,引得观众哄堂大笑。但他在美国演出时,就受到观众和媒体舆论的强烈抨击,认为他是在讽刺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我们的媒体常称报道为宣传,而西方媒体认为“宣传”就是造假,特别忌讳这两个字。正因如此,那些对世界多元文化缺乏包容性甚至抱有敌视态度的西方舆论界,对中国人的一些言行进行负面评说就一点也不意外了。
所以,我们不要一听到西方涉华负面舆论,就满腔怒火。应细细思忖,分析缘由。一个大国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如果是真正善意的批评,不管来自何方,都应接受。一个人“难得是诤友”,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对于认知差异带来的误解,应做到求同存异。对于造谣中伤者,应冷静反击;对那些不值一驳的指责,就当耳旁风。
褒我不喜,慎思之
人性中有个特点,就是谁都喜欢他人美言自己几句。在国内,有人做了点好事就让受助者写表扬信。在国际上,也有人拿着话筒让外国人讲我们国家的好话。如果人家的赞美不是发自内心,就没有任何意义。而在复杂的国际舆论场上,美言还常常包藏着祸心。如果我们听到一些赞美的话,也决不能窃以为喜,弄不好就会掉入西方舆论美言的陷阱。
有些美言是阴谋。在国际外交场合,美言常常成为“裹着糖衣的炮弹”。当年美国一心想搞垮强大的对手苏联,硬的不行就来软的,开动舆论机器,大肆吹捧其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诱惑其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就在戈氏常常躺在卧室兴奋地朗读西方国家媒体对他的溢美华章之时,他的国家瞬间土崩瓦解,其教训十分深刻。而西方反华势力试图颠覆中国的策略之一,也是要通过各种“美言”进行黑白颠倒价值观的渗透,诱使中国年轻人以丑为美、以非为是,追求享乐,最终让全民走向堕落。他们还通过网络大V这些代理人借助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新媒体,在“美言”中传播“新思维”,颠覆传统、抹黑英雄、曲解历史,对我进行颜色革命的准备。这种舆论战早就打响,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觉。
有些美言是麻醉。青蛙被放进温水里,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慢慢被烫死的。西方一些反华势力,极不情愿看到中国的迅速崛起。恶言打不倒你,就用美言麻醉你,让你沾沾自喜,试图演绎乌鸦与狐狸的故事。有些西方舆论老拿中国第二大经济体说事,无视中国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一再抛出所谓的“大国责任论”,让你承担过多不能承担的国际责任,以消耗中国的能量,阻滞中国的发展。一个国家同一个人一样,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起步不久,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雪山草地,决不能陶醉于他人的美言而失去忧患意识。
有些美言是客套。在许多外交场合,人们总是看到宾主双方亲切握手或热情拥抱的镜头,彼此都对双方国家的发展成就或某些做法表示赞赏。其实,那些礼节性的赞美多是客套。有些国家领导人见面时都表示彼此关系有多么好,是亲兄弟,可转过身去,双方就剑拔弩张,甚至兵戎相见了,“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所以在国际舆论场合,那些客套的美言当不得真。尤其是西方国家舆论“绅士”的美言,更不能轻易相信。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批评,也没有无缘无故的赞美。对西方舆论中的溢美之词,我们也要慎思,明白是何用意,决不能沾沾自喜。既要做到贬我不怒,更要做到褒我不喜,这样才能做到像习总书记所说的“行稳致远”。
是非不惑,明辨之
一位生活在美国的华人,由于实在看不惯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歪曲报道,前不久在当地一家报纸上刊文发问:“那时我们动乱无序,你说我们没有法制;现在我们要依法纠察,你说我们侵犯人权……中国人似乎做什么都不对,你究竟要我们怎么生存?”其实,在西方反华势力那里,中国再怎么做他们也不会拿正眼相看。但不管西方舆论发出怎样的声音,我们都要明辨就里,做到是非不惑。
坚持我们的价值标准。基于国家利益之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判断国际舆论是非的标准。不管西方舆论对我们是贬是褒,只要坚持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就有了“定海神针”,是非曲直一目了然。要做到像开国领袖毛泽东所说的:“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关键是要弄清楚谁是我们真正的朋友,谁是我们真正的敌人。要通过有效的舆情分析,弄清西方舆论隐含的真实目的和战略意图,以确保我们国家的航船在西方舆论的迷雾中永不迷航。
有效引导国际舆论。在西方涉华舆论中发出杂音的,既有一贯的反华势力,也有不明实情的一般受众。国际舆论无疑需要引导,以澄清是非,营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这就要求我们真正了解传播对象的心理、语境与文化背景,用对方乐意接受的方式传播中国的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决不能用内宣思维去搞对外舆论引导,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反驳那些攻击中国的言论,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摆事实。在2017年中印洞朗边境对峙事件中,中方通过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界说明印军越境的非法性,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在国际舆论斗争中,我们既要保持理性,又不能保守防御,需要“先发制人”,并做到有理有利有节。
身正不怕风吹浪打。嘴长在别人那里,他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关键是我们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西方反华势力通过他们掌握的世界舆论霸权,敌视中国的舆论不会停止、瓦解中国的企图也不会改变,而我们也不能生活在别人的舆论里。中国有句谚语:身正不怕影子歪。只要中国人把中国的事情办好,沿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行,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就能稳坐钓鱼台,“不怕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没有任何力量包括西方反华舆论,能阻挡得住一个东方大国的崛起。
当下,我们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西方涉华的负面舆论,如果不是特别敏感重要的,不要过激反应,需淡然处之。如果动用过大的舆论力量去反驳,反而抬举了某些跳梁小丑,并形成二次或多次不良传播,给国人带来二次或多次情感伤害。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没有缺点,对那些真心给我们提意见和建议者包括西方舆论界,应抱着“闻过则喜”的真诚态度,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