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创造港珠澳大桥的“极致”

2024-01-18 11:15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创造港珠澳大桥的“极致”

参评项目

消息 

语种

中文

者(主创人员)

陈新年,廖明山

编辑

靳树乾,张大勇

刊播单位

珠江晚报

首发日期

2017年05月11日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要闻   03 

作品字数 (时长)

914字

 作

 品

 简

 介

  2017年5月2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最终接头”成功安装。几天后,作为离大桥最近的珠海媒体,为了率先来一个穿越海底隧道的体验,经施工部门批准,记者进入了伶仃洋水下近50米深的海底隧道现场。 在体验采访中,建设者们透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惊天秘密,被称为交通界“珠穆朗玛峰”的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其关键性控制工程“最终接头”被建设者们二次“精调”了,将对接精度由15公分缩小到毫米级。为此,记者立即找到项目总工程师林鸣以及现场的多位建设者深入采访,还原“精调”的全过程。同时,还挖掘到林鸣收到了昔日方案否定者的荷兰工程师贺电:“你们的最终接头施工方案,是对世界沉管隧道技术的重大贡献”。于是,记者围绕“追求极致”和“勇于担当”的大国工匠精神,用消息的形式,以现场穿越海底隧道的最新事实为由头,引出了最终接头二次“精调”的斗智斗勇过程和令人惊叹的成绩。在全国各大媒体关于大桥的海量报道中,独家报道了这一鲜为人知而又惊心动魄的伟大创举。 稿件提交后,当班编辑和值班领导也意识到该新闻的含金量非同一般,对稿件进行了精雕细琢,反复打磨,让短短千字消息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生动感人。稿件最后在要闻版刊登,取得了强烈反响。







  本报记者的率先报道,引发了多家媒体的转载和跟进报道,最终接头二次“精调”的故事在读者网友中广泛传播。20天后,中央电视台在端午节特别节目中,特别邀请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面向全国观众再次讲述这个“再来一次‘深海穿针’”的故事。 尤其是在珠海本地,多个重大项目的建设者对港珠澳大桥大国工匠的胆识、精神和智慧深表钦佩;还有多名读者纷纷致电新闻热线表示,此文让我们对中国建设者多了一份骄傲和自豪。 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苏权科表示,“最终接头”的二次“精调”,不仅创造了港珠澳大桥的“极致”,为构建高质量的超级工程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同时也再次证明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推

 荐

 理

 由

  该报道题材重大、采访扎实、视角独到、语言精练,背景材料运用得当。尤其是运用新闻当事人必要的引语,增强了可信度和现场感。在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最终接头的海量报道中,该消息另辟蹊径,以记者现场穿越海底隧道的最新事实为由头,引出“二次精调”这一鲜为人知而又惊心动魄的创举。从中,既可以感受到记者在“走转改”活动中积极深入一线的采访作风,又让读者读出了敬业、严谨、果断的大国工匠精神,切身感受到超级工程建设的伟大成就和重大意义。

附件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周柏豫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5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