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见字如面”23年

2024-01-18 11:15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见字如面”23年

参评项目

通讯 

语种

中文

者(主创人员)

康劲 ,黄贵彬(通讯员),马勇强(通讯员)

编辑

兰海燕 ,周有强

刊播单位

工人日报

首发日期

2017年03月18日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公民道德   6 

作品字数 (时长)

1489字

 作

 品

 简

 介

  该报道通过一对平凡夫妻23年共同写下的“家庭日记”,在聚少离多和牵肠挂肚的叙述中,在“见字如面”的纯情家风里,传递着深远的情感。那种独特的情感交流方式,质朴无华的亲情之美、家庭之美、人性之美和劳动者的温暖情怀,带给读者久违的感动。 采访经过有“巧遇”也有曲折。2017年2月14日,在兰州火车站采访时获知兰州铁路局兰州客运段的一对双职工——李全忠、任亚娟夫妇和自己的女儿,刚刚在站台短暂团圆了37分钟。而一家人“筹划”这次相见的方式居然不是通过手机或者微信,而是用家中的“留言本”断断续续写下的几条留言。 进一步了解后得知,这种“见字如面”的情感交流,一家人已经坚持了23年。“巧遇”来的线索,引起记者极大的兴趣。但接下来近1个月的采访极不顺利,由于夫妇二人值乘不同的列车,聚少离多,又由于涉及家庭生活,在工作的列车上采访也多有不便,只能每隔一周左右时间,等夫妻二人在家团聚时登门拜访。同时,由于女儿李卓蔚即将大学毕业,面临择业等人生难题,对公开报道家庭往事有点不愿接受,也增加了采访的难度。 登门采访过程中,记者和他们说往事、话家常,翻阅他们家中保存的12本“家庭日记”,一条条统计留言,挖掘每一条“留言”背后的故事。稿件刊发后,又征得他们的同意,将部分记录“留言”的图片整理后,与这篇报道一起通过工人日报的“两微一端”进行推送。







  报道刊发后,受到了读者的强烈反响,工人日报微信、微博和客户端几天内的阅读量突破百万,此后数月的时间里,网络上的阅读、转发、评论持续不断,读者的留言超千条,被点赞为是最能代表普通中国人的爱情故事、展现平凡职工情感的“最美留言”。2017年7月,面对千万读者的转发与留言,女儿李卓蔚深受感动,最终在大学毕业后接过了父母的接力棒,成为沪兰高铁列车上的一名“美丽动姐”。 2018年初,中宣部、中央网信办、中国铁路总公司等部门又以《24万字,写就“最美情书”》为题,将这个故事推荐为“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的重点选题,全国超百家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20多家卫视频道、广播电台和地方电视台在重要版面、重点时段追踪报道,让这个“见字如面”的新闻故事家喻户晓。

 推

 荐

 理

 由

  12本家庭日记,6820多条留言,24万余字,记者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记录了一对夫妻23年里聚少离多、牵肠挂肚的平凡故事。文章语言简练,娓娓道来,通过一个个小小的细节,一句句质朴的话语,带领读者不知不觉中体会到这世上最普通也最触动人心的亲情之美、家庭之美、人性之美,并深深为劳动者的温暖情怀所感染。 这一最能代表普通中国人的爱情故事,展现平凡职工情感的“最美留言”,通过记者的文字,恰到好处地得以呈现,不虚浮,不煽情,很好地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附件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周柏豫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5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