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我在中国社区矫正的日子”

2024-01-18 11:15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我在中国社区矫正的日子”

  义乌是我省接收境外社区服刑人员最多的城市,也是全国接收境外社区服刑人员最多的县级市。经过10多年探索,义乌的境外社区服刑人员社区矫正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最近两个月,记者与公益律师、社工一起,多次对义乌的境外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走访,听他们讲述自己在中国接受社区矫正的经历和感悟。严肃、公正,又不乏人性化关怀,是他们对中国司法的一致评价。

  故事一:古斯的两个困惑

  “为什么有人那样做了没有受到惩罚,我那样做了却被判刑?”上周四下午,在义乌城区一幢商务楼,前来走访的公益律师陶旭明刚落座,一旁的古斯就小心翼翼地发问。

  古斯是伊拉克人,已在义乌经商10多年。他的妻子是中国人,目前和他一起在义乌做生意。

  2014年10月,古斯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罪(买卖报关单),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之后,他在义乌接受社区矫正。

  对于判决结果,古斯有些不解:当时并非他一个人买卖报关单,为什么一定要抓他?

  古斯的另一个困惑是社区矫正期间不能离开义乌,这给他的生意带来一些不便。

  前几天,一名外地客户要与古斯当面谈生意。本来应该古斯去见客户,由于他不能离开义乌,只好请客户来义乌。

  “我愿意接受社区矫正,但为什么不能离开义乌?我认为自己不离开中国就行了。”古斯说。

  对于古斯的两个疑问,陶旭明作了耐心解答。他说,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触犯中国的法律,都会受到惩罚,暂时没有被司法机关发现的犯罪行为不等于不会受到惩罚。至于社区矫正期间不能自行离开义乌,这是对所有社区矫正人员的统一要求,不存在国籍歧视。如果确实有事需要临时离开义乌,经社区矫正执法部门批准后,可以离开。

  对于陶旭明的解答,古斯非常满意,表示自己会安心矫正,争取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记者从义乌市司法局获悉,在社区矫正期间,相关部门在不违反规定的前提下,多次对古斯给予人性化关怀。

  比如,社区矫正人员原本要佩戴具有定位功能的电子腕带。后来古斯提出,自己经常同客户见面,佩戴电子腕带会让客户用异样的眼光看他,能否不佩戴电子腕带,改为增加当面报告的次数。出于人性化考虑,相关部门同意了他的请求。

  今年5月底,古斯的儿子生病要去杭州就诊,相关部门及时批了5天假。儿子病愈后,古斯按时回到义乌。

  【画外音】

  义乌市司法局社区矫正执法大队大队长骆跃军:在义乌接受社区矫正的境外社区服刑人员中,古斯的两个疑问有一定的代表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在中国接受社区矫正的境外社区服刑人员来说,首先要端正态度,自觉遵守中国法律。

  故事二:佳奇的心愿实现了

  去年6月,印度客商佳奇因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十个月,缓刑二年零六个月。去年7月,他开始接受社区矫正。

  像古斯一样,因为平时不能自行离开义乌,佳奇的生意也受到一定影响。

  “不过,与在监狱服刑相比,社区矫正自由多了。对此,我已经很满足了。”佳奇说。

  在社区矫正期间,佳奇唯一放心不下的是远在印度的妻子和3个孩子(大的5岁,另外一对双胞胎3岁)。今年4月初,记者和社工第一次上门走访时,佳奇说得最多的是对妻子和孩子的思念。

  佳奇被判刑后不久,妻子和孩子因签证到期回到印度。尽管后来可以再次办理签证,但每次的来华时间只有一个月,且往返一次要花数万元。为了节约开支,他只能每天通过微信视频与家人聊天,以慰藉自己的思念之情。

  “刚回印度时,3个孩子经常在视频里问:‘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家?’我总是开玩笑说:‘你们给爸爸寄一张飞机票,我就回家了。’后来,孩子们又问:‘那我们什么时候能来义乌?’我说:‘等爸爸有钱给你们买飞机票了,你们就来义乌。’后来,妻子怕我伤心,就不让孩子们问这些问题了。”佳奇说。

  说到动情处,他强忍住自己的情绪,但神色黯然。

  4月初的那次走访后,佳奇的心愿被及时转达给义乌相关部门。之后,义乌市司法局、出入境管理局结合佳奇社区矫正的表现,积极为他的妻子、孩子来义乌提供便利。

  上周,当记者再次随公益律师、社工到佳奇家里走访时,他的妻子和3个孩子已到义乌。

  “这次妻子和孩子来义乌,除了正常的一个月时间,还可延期一个月。非常感谢中国的司法、外交等部门给予的帮助。”佳奇说。

  【画外音】

  义乌市司法局社区矫正执法大队大队长骆跃军:在社区矫正期间,佳奇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思想认识到位。接下去,义乌市司法局将会同相关部门,为佳奇的妻子、孩子继续留在义乌提供便利。

  故事三:欧力的中国“海淘梦”

  目前,在义乌接受社区矫正的5名境外社区服刑人员中,来自土耳其的欧力最年轻。

  欧力今年28岁。5年前,他第一次来中国。刚开始,他在杭州、台州等地。后来,他觉得在义乌做生意机会更多,就一直留在义乌。

  2015年3月,欧力因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之后,他开始接受社区矫正。

  对于判刑这件事,欧力已能坦然面对。“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就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欧力说。

  欧力在土耳其有一名合伙人,主要负责销售;他负责在义乌采购,每月的采购额只有两三万元,商品通过国际邮件的方式运到土耳其。

  用欧力自己的话说,其实他是一名中国“海淘”。由于是小生意,他在中国的“海淘”生活过得并不宽裕。

  欧力父亲的身体不好,弟弟妹妹还在上学,一家人的经济压力很大。欧力出事后,需要一些钱处理案件。由于家人和亲友帮不上忙,他只好卖掉土耳其的唯一一套房子。

  现在,欧力每天都在努力工作。白天,他到义乌市场采购产品;晚上,他到一家餐厅打工。如今,他每月收入稳定,还经常给家人寄一些钱。

  欧力接受社区矫正后,父亲很担心。每次欧力打电话回家,父亲都会问:“有没有人欺负你?有没有受到不公正待遇……”

  “每次父亲问问题,我都会笑起来。因为来中国后,从来没有中国朋友欺负我。即使在我出事后,从进看守所到法院审判,再到现在的社区矫正,中国的相关部门既做到了严肃、公正,又坚持文明执法,在生活上很关心我。”欧力说。

  欧力告诉记者,等社区矫正期满后,他打算在义乌开一家外贸公司,继续在中国创业。

  “我喜欢义乌、喜欢中国。我打算再奋斗三五年,在义乌买一套房子。如果有缘分,我还希望娶一个中国姑娘,把家安在中国。”记者离开欧力的住处前,他有些腼腆地说出自己的梦想。

  【画外音】

  义乌市司法局社区矫正执法大队大队长骆跃军:针对境外社区服刑人员的语言沟通、文化差异、法律背景等特殊情况,义乌大胆实践,成功探索出境外社区服刑人员社区矫正的义乌模式,并得到司法部、外交部的充分肯定。目前,相关部门正在总结义乌的境外社区服刑人员社区矫正工作经验。

  (出于人性化考虑,文中3名境外社区服刑人员均使用化名)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 周柏豫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5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