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警惕形式主义披隐身衣卷土重来

2024-01-18 15:30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警惕形式主义披隐身衣卷土重来

参评项目

评论 

语种

中文

者(主创人员)

何晨阳

编辑

易艳刚,刘晶瑶

刊播单位

新华每日电讯

首发日期

2017年03月21日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新华每日电讯第6版   第6版 

作品字数 (时长)

1354字

 作
 品
 简
 介

  线索:记者在报纸上偶然读到一篇题为《送温暖无需兴师动众》的读者来信,想起了在基层挂职、蹲点调研时,曾亲历很多令群众深恶痛绝的形式主义的做法,萌生了谈谈形式主义新变种的冲动。写稿:写这篇评论时,记者是有一定压力。当时全国“两会”刚结束不久,很多媒体都在盘点过去几年反“四风”、落实“八项规定”的成绩,当媒体报道都在纷纷为成绩“点赞”之时,记者谈形式主义披着隐身衣卷土重来的现象,似乎有点“不合时宜”。但是,鉴于形式主义出现新变种的问题比较严峻,而记者掌握的材料非常扎实、有说服力,也考虑到新华社记者有义务及时反映社会问题,记者决定好好写这篇“带辣味”的评论。 写稿过程中,记者没有坐而论道,努力做到了抽象问题具体化。记者结合在贫困镇挂职副镇长和平时采访、调研期间积累的大量鲜活案例、一手素材,系统梳理了形式主义新变种的各种表现。比如,“贫困镇因不知具体检查时间,连续20多天组织群众扫垃圾”等沾泥带露的事例,既鲜活也很有说服力。 修改:初稿完成后,新华每日电讯编辑及终审发稿人就稿件细节反复打磨,确保事实准确、表述稳妥,增加了习近平等关于反“四风”的经典论述,提高站位,增强了说服力。




  这篇评论在《新华每日电讯》刊发后,被新浪、腾讯等200余家网站采用或转载,新华网首页重点推荐。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超100万人次。稿件被上海市纪委、北京市通州区纪委等纪检监察系统和一些政府部门微博“大V”转发。播发当天,稿件在社交媒体上刷屏,不少人以微博、朋友圈转发并评论等方式,表达对形式主义卷土重来的看法。一些网民评论称,这样直接谈问题的评论文章,不拐弯抹角,殊为难得,尤其在当前的现实语境中,值得回味,时刻都在给相关职能部门敲响警钟。一些干部群众转发时评价说“稿件体现出新华社记者的政治站位和为民担当”。

 推
 荐
 理
 由

  这篇评论非常犀利,它以精炼的事例入手,既反映出一些基层干部追求形式主义的倾向,也将形式主义更隐蔽的表现进行画像,通过“投枪匕首般”犀利语言呈现作者的思考,既引经据典,又结合案例娓娓道来,有很高的可读性、思想性、建设性。 总的来说,稿件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政治站位高,曝光问题准,有“辣味”;二是调研扎实,一手素材丰富,有“鲜味”;三是写作精炼,富有启发性,有“回味”。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周柏豫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50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