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标题 |
安徽阜南8275名学生今年“回流”乡镇学校 |
参评项目 |
消息 |
语种 |
中文 |
作 者(主创人员) |
王磊 |
编辑 |
刘声,惠滢 |
刊播单位 |
中国青年报 |
首发日期 |
2017年09月18日 |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
要闻 1 |
作品字数 (时长) |
849字 |
采 作 |
推进均衡发展是国家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推进教育均衡,成效究竟如何?记者来到全国劳务输出大市阜阳市,深入基层调研时,抓到了“活鱼”。这里的乡镇学校普遍出现“回流”的现象,记者在这一现象最为突出的阜南县进行了全方位的采访,并且拿到了当地刚刚摸底的数据——全县乡镇学校一年“回流”8275名学生。真实的数据最有说服力,它印证了教育均衡发展的显著成果。教育均衡了,农村办学条件改善了,学生无需进城“借读”,留在原籍一样能上好学。记者深入采访时发现,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之所以能够补齐教育的“历史欠账”,在于当地政府不等不靠,优先发展教育,通过金融创新的模式,找到了破解发展瓶颈的现实路径。 本报第一时间在头版刊发了这条消息,记者用数据说话,用事实立论,在有限的篇幅内,呈现生动的事例与教育工作者的切身感受,深入分析“回流热”的成因,反映出国家推进义务均衡发展给地方教育事业带来的深刻变化。 |
社 |
该稿件刊发之后,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凤凰网、澎湃新闻等网站纷纷转载,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农民日报相继刊发了相关评论,社会反响热烈。该报道也引起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并引发相关讨论,一时间,“回流”也成了教育界热议的“关键词”。 |
初 推 |
该文实际是一篇“表扬稿”。但在采写过程中,记者注意捕捉与主题相关的生动细节,由小见大,通过具体的数字和案例展现了我国推进义务教育的显著成效。文章文风朴实,表达流畅,逻辑清晰,体现了较高的新闻素养。 |
附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