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突发应急事件是需要夕惕若厉的事情,媒体应急报道是需要不断研究、不断提升认识、时刻做好准备的工作。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媒体的应急报道是社会应急救援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里所讨论的应急救援,主要是指针对突发性的、具有破坏力的自然灾害、自然特异变化等紧急事件采取的预防、响应、减缓其危害性和恢复正常秩序的活动,它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实力和文明程度。媒体的应急直播报道,则体现着社会应急救援的完备程度,体现着媒体的责任心、报道实力和高效有序的调度能力。在我国,2008年南方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灾害发生之后,媒体应急直播报道工作的重要性得到方方面面的充分认识,论述很多,只是对于媒体自身运转来说,一些具体问题仍然有继续研究的必要。
一,媒体要制定完备的应急报道预案,对广播电视来说,预案必须明确应急直播报道的决定权限,以保证报道的及时和有序,体现媒体的担当。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现在,突发事件报道已经由非常态转变为常态,成为媒体社会责任感、社会形象和竞争力、影响力强弱的重要体现,清醒的媒体理应高度重视,预作周密安排。而应急事件所具有的突发性、高危害性、不可预知性等,使媒体的应急报道必须预作准备和安排,常抓不懈。应急预案不是光鲜的摆件,也不是应付上级检查的花套子,它必须从一切可预想到的应急救援现实出发,实实在在地设计出应对和解决方案,决不能因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而掉以轻心,认为是杞人忧天之举而不认真对待;或者抱有幻想,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到事件发生之后再安排也来得及。应急报道预案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要抱着对社会对民众负责的态度,抱着尽到媒体应有责任的态度,根据不断发展的情况,不断适时完善。这些新情况,包括突发事件类型和危害程度的变化,媒体内部部门和人员组成的变化,媒体技术的进步等。
山西广播电视台的应急报道预案,是根据山西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新闻报道工作实施办法》《新闻报道预案》,结合本台实际制定的,至今已十年了,并且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和新的要求在不断更新和充实。具体到应急直播报道,我们认为,报道理念的确立、人员的组织、车辆设备的配备当然应该详细规定,周密安排,达到有章可循,快速反应,顺畅无碍;但最值得研究的是应急直播启动程序,即批准权限。应急救援是一件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媒体应急直播报道的启动当然必须慎重,当然必须有清晰、明确、严格的规定,因为这不仅仅是影响媒体正常节目播出、影响媒体创收的问题,而是需要从全部工作大局、从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从社会需要和社会接受习惯、从维护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从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理等方面去全面衡量的事项。一般来说,重大疫情、灾情和重大社会事件的直播报道,肯定需要媒体最高层慎重的权衡把握,而一些自然灾害、自然特异变化的报道,媒体的决策可以更快捷些,特别是直播报道已经成为常态的今天。在媒体内部,启动应急直播报道的决策可以适当放权,如有些媒体集团体型庞大,内部媒体形态多,同一形态中有多个并列分媒体,媒体总部综合判断后可以指定相关下级单位开展直播报道,也可以有条件地授权相关下级单位负责人决定应急直播报道的启动,以避免“大企业病”,减少不必要的决策环节造成的时间、效益损失,最大程度的释放活力。当然,做出这样的决定时,要全盘考虑必要性,要兼顾正常节目制作播出和创收工作,不可滥用决策权。2016年7月19日,山西省一些地方大雨如注,太原市不少路段积水严重,山西广播电视台的交通广播清晨6时多就按规定自主启动应急直播模式,使市民可以第一时间全方位了解道路信息、气象信息;台所属的山西科教频道和黄河电视台中午起开始直播,台内各个微信微博平台一起发声,及时提醒出行注意事项,澄清不实传闻,报道太原市领导和相关部门亲临一线指导抢险的行动,起到了服务大局、服务生活、稳定人心、疏导情绪的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称赞。总结起来,应急预案在这次报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媒体要及时报道权威信息,让权威组织和权威人物发言,报道他们的积极作为,给社会吃定心丸。
按照相关部门的规定,山西卫视和山西交通广播、山西综合广播是山西省应急信息发布平台,收到相关权威信息和指令后,规定时间之内,广播频率必须打断正常节目发布权威信息,山西卫视一般情况下可先以飘字幕形式发布、特别情况下也必须立即打断正常节目发布出去。为什么要有如此严格和明确的要求呢?就是有关部门要通过主流媒体发出权威而准确的声音和指令,而广播电视媒体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和长期积累的公信力、传播力,使它成为必然选择。突发事件发生之时,因为出乎意料和猝不及防,社会大众心理上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会十分明显,无意中会加大、加重对事件危害的认识;他们急于了解真实情况,了解领导者的作为和决定,从而决定自己的行动方向,尽到自己当前情况下的责任和义务。政府部门建立有完备的信息体系,并层层确定着新闻发言人;它掌握着或应该掌握着当时情况下最全面、最真实的信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它必须及时处置,也必须权衡利弊,慎重抉择,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权威声音,以有利于情况向着所期望的方向转化。当它向媒体发布消息时,媒体的责任就是尽快地运用各种媒体形式(报纸、广播、电视,微博、微信、客户端)向社会大众传播这种信息。对媒体来说,这相对简单。难的是,从相关部门“掏”出信息,但这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常常遇到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因为种种原因长时间内不发布相关信息,社会焦虑加剧;而因为媒体联系受众的广泛、便捷和直接,使得媒体更能体会大众对真实信息的渴望和急切,这就需要向相关部门剀切如实地转达这种关切,讲明尽早安抚民众焦虑、纾解社会关切的必要。这种“掏”新闻做法,首先是为了社会利益和大众利益,是媒体社会责任感驱使,以媒体竞争需要云云概括它绝对是对它的贬损,因为在突发事件面前,媒体利益已经微不足道了。
“7.19”大雨报道中,太原地区媒体界津津乐道、作为经验的一点,是山西交通广播记者最早采访报道了太原市市长耿彦波亲临现场指挥抢险的新闻。这是一个刷屏级的新闻。市长的积极态度、认真精神和专业指挥,通过山西交通广播的广播节目、微信、微博宣传出去后,得到广泛转发和传播,使广大市民顿时情绪稳定下来。所以,报道权威人士的积极作为,是发挥媒体职能的一个好办法。耿彦波市长了解到山西交通广播记者最早到达现场,了解信息很多,也很欣慰,主动安排山西交通广播记者上自己的车同行,一路采访,及时报道。这使山西交通广播得到了许多其他的媒体一时得不到的权威信息。
三,媒体要及时报道一线信息,充分展示先进人物积极面貌,引导社会大众。
人民群众身上蕴藏着非凡的勇气和乐于助人的精神,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能迸发出这种正能量。充分展示这种作为,聚集社会力量,引导大众言行,是媒体的责任。媒体首先要尽力展示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敬业、专业、恪尽职守形象,树立相关部门的威信,倡导立足本职奉献社会。“7.19”大雨报道中,山西广播电视台所属科教频道和黄河电视台用较长时间报道了公安交警尽职尽责、奋力抢险的事迹,驾驶冲锋舟救援被困群众、站在深水里引导车辆通行、在急流中冒着危险打开下水道井盖等等,树立了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媒体同时要尽力展示社会大众见义勇为、乐于助人、自救救人的事迹,宣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宣传社会主义的道德追求,树立榜样。正面典型的宣传,在应急事件处置过程中发挥着增强信心、抚慰心灵的良好作用,应当得到高度重视。
社会是庞大和复杂的,应急事件发生后,各种群体的不同诉求都有可能爆发出来。媒体在应急报道中,要有冷静的、高标准的自我要求,对应急救援前景、社会力量的极限做出清醒评估,不能陷于一般的情绪反应和情绪宣泄,不说过头话,不宣扬不当做法和不当要求,以起到引导大众的作用。要倡导实干精神,宣传扑下身子勤勤恳恳奉献的典型;要倡导自力更生精神,宣传立足实际自建自救的典型,不倡导一味等待外援,不附和过分的外援要求;要倡导科学精神,宣传按规范按程序按能力展开救援、处置和重建的典型,不倡导盲目求快求全。媒体的公信力和良好形象,是积极作为换来的,也是冷静清醒的作为换来的。
四、媒体要及时针对社会上不断产生的疑问和传言、担心甚至是谣言展开宣传报道,及时澄清,及时辟谣。
突发事件发生之时,一般个人的所见所闻必然狭窄和片面,只是囿于个体位置的感觉,甚至一些印象仅仅是依据个体过往经验的推断。这无足为怪。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疑问、焦虑、恐惧,是正常的反应,只要政府和媒体有准确及时的信息传达,解疑释惑,他们就可以恢复正常信心和认知。谣言的来路则颇为复杂,有出自愚昧无知的演义渲染,有出自不可告人目的的制造传播。对于谣言,相关部门会高度警觉,我们主流媒体也必须高度重视。我们要尽早搜集和归纳不实信息和谣言,请求相关部门发声辟谣,也要千方百计用事实、用科学常识破解。“7.19”大雨中,忽然传出所谓太原市公共自行车锁桩漏电伤人的谣言,一时人心惶惶,甚至埋怨相关部门工作疏漏。山西交通广播及时采访太原市公交公共自行车公司副经理左萍,告诉受众太原公共自行车站点在建设之初就已经考虑到安全问题,做了防漏电处理,且锁桩电压只有24伏,在安全范围之内。这一报道,及时,准确,起到了解疑释惑的作用,也引发了微信的又一波转发潮。
五,媒体要做好突发重大负面信息的报道准备。
一般说来,突发应急事件都是负面信息,但重大负面信息不同,它造成的社会危害会比较大,大大超出人们意料和想象;它的发生往往具有人为因素,往往是相关部门没有尽到责任而爆发的;它可能带来人们对相关部门的不信任和反感。这种重大负面信息,可能在一般突发应急事件处置过程中突然爆发和产生。与谣言不同,突发重大负面信息背后是实实在在的事实,其报道必须慎之又慎,特别是在一般突发应急事件报道开始后出现重大负面信息时,广大受众会格外关注媒体的作为,媒体开展不开展报道,敢不敢向早些时间一样客观报道,都会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所以,突发重大负面信息报道是考量媒体应急报道的重要关键,是真正意义上的考量。
突发重大负面事件发生之后,主流媒体及时启动报道,是毫无疑义的,一是社会大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必须保障,二是事实上在现在的信息传播形势下,对突发重大负面事件的“保密”也不可能做到。2011年的温州动车事故,最先在网上报道的就是现场附近的一个住户,他发现动车在不该停的地方停了,于是凭借一部手机开始了现场连续报道。这就是典型例子。和一般突发应急事件报道一样,报道突发重大负面信息时,主流媒体两条路必须同时走,一是尽快赶赴现场了解新闻事实,一是尽快联系权威部门的权威人士,提请他们尽早发布信息。对这类新闻报道,媒体要抑制发布冲动,审慎而为;为求得最佳报道效果,在“尽快”和“准确”二者之间,“准确”往往重于“尽快”。
媒体同仁要切切注意,在突发重大负面信息报道中,媒体不能越俎代庖,代替权威部门发布信息和意见,擅自报道、错报、误报和漏报一样都是不可容忍、贻害无穷的。第一,在新闻事实掌握上,媒体与政府相关部门相比,处于先天劣势。第二,政府部门在信息发布中必定要综合考量信息公开、社会心理、社会稳定、事件妥当处置等因素,会在“度”和“时机”上有诸多安排,我们主流媒体可以申明社会需求,但不能冲撞、干扰政府部署。媒体擅自发布不全面的信息,会产生不测后果,我们必须避免这种引火烧身的危险。
六,媒体要提升记者的现场观察能力、细节抓捕能力、描述能力。
应急事件必然成为一个时段内社会关注的热点,参与应急直播报道,对媒体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来说,是展示责任心、业务水平的绝佳机遇,也是政治水平、业务水平、公德心接受社会大众评判的重大考验。回顾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每次应急报道,都会使一些媒体人获得广泛认同和赞扬,成为成为业界新翘楚,成为新的“角”;相应的,也会使一些媒体人相形见绌,露丑丢丑,甚至毁掉长期积累的美好形象。作好应急直播报道,记者的政治水平、把控能力是最根本的,但是业务素质也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尤其是要具有敏锐的现场观察能力和清晰的描述能力。现场情况错综复杂,千头万绪,优秀的媒体人必须择选出最具新闻价值和传播价值的事实,这种事实必须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反映事件本质、事件危害程度和人们的积极反应,即它必须具有代表性。这是第一。第二,我们媒体人必须清晰地、准确地、客观地甚至冷静地向受众传达现场信息,这看似是高标准,其实是对优秀媒体人的基本要求。描述是基本功,描述能力是媒体人应该具备的能力。媒体人应该破除心中有口中无的“舌尖现象”,以通过绘声绘色的描述,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广播的直播和电视尚不能传回现场视频信号阶段的直播,尤其考验记者的语言描述能力和声响捕捉能力。电视视频直播阶段,也需要记者的现场场景选择和现场解析,以引导受众关注应该关注的重点情节。第三,捕捉细节。细节是有代表性的、易于传播的、形象生动的,传达细节、聚焦典型细节,易于加深受众印象,易于引导受众口口相传,是很好的方法。著名记者张泉灵介绍经验说,到直播现场后,她一定要仔细了解情况,仔细观察,包括亲自观察摄像机画面的最大边界,防止直播开始后介绍观众看不到的画面以外的情况。如果问,记者、编辑怎么能够很快成熟起来呢?恐怕要很好地了解受众心理,要开阔视野心胸,要冷静观察和思考,要组织好语言和肢体动作,才能把相关部门欲告诉大众的信息和大众急于了解的信息结合起来传播出去。不断积累经验,用心去品味,才会有进步。
七,非应急媒体在应急事件报道中应该有所作为。
按照内容定位和受众定位,一些媒体不便直接参与应急事件报道,但在应急事件爆发时,一定情境下,应该用自己合适的方式参与,不能缺位。为什么呢?因为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当时间内夺人心魄,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和聚焦点,如果非应急媒体无动于衷,没有受众期待的反应,就会在一段时间内偏离大众视野和正常关注,受众会调低对它的满意度。这是非常不利的情况。比如某地发生重大负面事件时,当地广电娱乐媒体如果仍然自顾自地播放日常节目,从而长时间得不到受众谅解,就是沉痛的教训。这并不是要求所有媒体都直接参与应急报道,而是应该尽量用符合定位的方式推出符合当前氛围的作品,配合突发应急事件的处理,如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包括广告内容的调整,甚至电视台标颜色、话筒色彩的调整等。在“7.19”大雨报道中,山西广播电视台的专业频道、专业频率以专业方式应对突发事件,有的插播应急内容,更多的是调整节目内容,播放激励斗志、安定人心的节目,进行符合媒体定位的合理配合,效果很好。
八,媒体应急报道一线工作人员应该保障自身安全。
一线记者、编辑、技术人员要牢固树立科学精神和纪律意识,服从工作人员安排,不冲动,不冒险进入危险区域。这样的要求似乎是在约束积极性,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才能不给应急抢险添乱,才是应该鼓励的行为。例如摄像机、录音机、照相机等设备进入粉尘弥漫的矿井和厂区,避免引发爆炸等不良事件;例如新闻工作人员不得进入有害气体充斥的区域,避免自身受到伤害等等,都是科学的要求,必须遵守。
总之,突发应急事件是需要夕惕若厉的事情,媒体应急报道是需要不断研究、不断提升认识、时刻做好准备的工作。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沈从文先生在小说《边城》结尾处写到:“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我们说,突发事件最好永远不来,但我们必须准备明天就能很好地应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