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守望玉麦

2024-01-18 10:45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守望玉麦

参评项目

新闻特写 

语种

中文

者(主创人员)

卫庶,赵永琦,杨俊峰

编辑

王树成,严冰

刊播单位

人民日报海外版

首发日期

2017年12月13日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要闻   1转2 

作品字数 (时长)

2614字

 作

 品

 简

 介

  2017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回信,肯定她们父女两代接力为国守边的行为。这是十九大后总书记写的第一封回信。人民日报海外版立刻意识到这一新闻事件的重要性,在11月初,迅速与西藏日报就报道“玉麦乡的故事”达成合作共识。11月下旬,人民日报记者卫庶、杨俊峰和西藏日报记者赵永琦组成联合采访组深入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在海拔超过4600米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南麓山区进行了近一周的采访报道。报道组携带20余公斤的摄影器材,上高山下深谷,克服艰苦的自然环境和高原反应,完成了采访任务。此行不仅完成了本篇新闻特写的采写任务,还完成一部35分钟网络纪录电影《家是玉麦 国是中国》的主要拍摄工作。 之所以选择拍摄并采写卓嘎央宗的故事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是因为卓嘎、央宗是十九大之后第一个收到总书记回信的代表,总书记为什么要给他们写回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里面蕴含着十分重要的新闻线索。 其次是因为卓嘎、央宗的故事感人至深。他们一家三代在玉麦守土几十载。期间他们经受住了外军骚扰、虎豹豺狼和恶劣生存环境的考验,这一点在35分钟的纪录长片中有更详细的展示。在漫长的守边过程中,卓嘎央宗的母亲病死在了玉麦,小妹也冻死在了山路上。即便如此,父亲桑杰曲巴依然带着她们忍受着丧亲之痛坚守了下来,并在自己去世之前把守护国土的意志传给了卓嘎、央宗和外孙索朗顿珠。他们以付出自己一家三代人的人生和生命为代价替祖国守卫了玉麦这片国土,他们身上那闪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每个人铭记和尊敬。 本文主要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西藏玉麦乡的故事。为了回答总书记为什么会给玉麦乡写信这个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叙述:第一代守边人桑杰曲巴亲手缝制国旗宣誓主权;第二代守边人卓嘎、央宗继承父辈意志继续为国守边;收到总书记回信的卓嘎、央宗感动非常,此时,第三代守边人央宗之子索朗顿珠也大学毕业归来,将要接过母亲的班继续建设家乡。文章通过讲述卓嘎、央宗一家玉麦守边的故事,赞美了他们守土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在处理边境问题时采用的“党政军警民共建”方式的智慧和成效。 另外,文章和同时制作的35分钟的微纪录电影《家是玉麦 国是中国》将总书记一封深情的回信和卓嘎央宗一家三代几十年如一日,在原始荒蛮的雪域高原上,用巡山放牧等原始的方法守住了相当于半个上海面积的国土的故事做了详细地报道,反映了卓嘎一家“家是玉麦 国是中国”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文章和微纪录电影《家是玉麦 国是中国》是总书记回信之后,在全国媒体中对玉麦乡的故事报道最全面、最深入的。文章发出后不久,卓嘎当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微纪录片《家是玉麦 国是中国》首播当日,卓嘎正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文章刊发于12月1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头版,刊发之后,人民网、海外网、中国西藏网、新浪网、搜狐网、康巴卫视网、等几十家新闻网站转发。受到读者好评。值得一提的是,《守望玉麦》的融媒体实践成效也非常显著。同期摄制的融媒体产品——35分钟网络纪录大电影《家是玉麦 国是中国》在历时5个月的制作之后,于今年两会期间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公众号“侠客岛”“学习小组”播发。目前视频的全网播放量超过500万,仅在两个微信公众号上的点赞数已超过5000,观众纷纷留言表示感动,成为今年两会《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个现象级产品。 视频链接:https://v.qq.com/x/cover/dkqrhax0ls5xfw6/m06064eabaj.html

 推

 荐

 理

 由

  文字很用心,从中可以看到记者采访写作时饱满的真情实感。叙述简洁清晰,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维度把卓嘎央宗一家为国守边的故事讲清楚了。从情感和政策的维度很好地回答了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要给玉麦乡写回信的问题。最重要的是,用最朴素的语言和画面,展现了中国人心中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在新媒体的实践中,35分钟的纪录长片《家是玉麦 国是中国》也用饱满的细节丰富了文章文字的内容,让读者可听可见,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卓嘎央宗一家守边的感人故事。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张泽月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6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