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白鹤恋农田,生态真的好吗?

2024-10-30 17:31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白鹤恋农田,生态真的好吗?

参评项目

评论(广播)

字数/时长

0时8分28秒

语种

中文

作者(主创人员)

赵洪潭、欧阳敏、王师娥

编辑

龚小娟、卢洁华、黄燕

原创单位

江西广播电视台

发布端/号/媒体名称

江西广播电视台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综合新闻频率 《新闻晚高峰》

刊播日期

2023-03-24 17:17

作品简介(采编过程)

  2022年鄱阳湖遭遇历史罕见夏秋冬持续干旱,白鹤等越冬候鸟食物短缺,江西在沿湖多地预留部分稻田等作为“候鸟食堂”,出现了“大旱之年白鹤依然舞鄱湖”的生动画面。在“为鸟留食”一致叫好声中,记者敏锐地感到人工干预其实是一把双刃剑。2023年初,记者在湖区采访时发现,大片的农田被啄得光秃秃的,种植户损失惨重。仅南昌高新区被候鸟侵占的农田损失就超过了800万元。

  记者花了3个多月走访鄱阳湖周边的12个县市区,了解到这种现象并非个案。2023年2至3月,鄱阳湖九成以上的越冬候鸟进入了非预留的稻田、藕塘、芡实地等人工湿地觅食,并且呈现出不可逆现象。更为严重的是,记者在安徽望江联河、湖南东古湖、湖北阳新县半壁山生态养殖场等地调研采访,也发现大量珍稀候鸟在稻田和藕田觅食,证实“候鸟进农田”现象已经蔓延到中部多个省份,具有全国警示意义。

  记者采访了政府部门和大量候鸟保护专家,冷静分析,科学论证,提出了截然不同的一种观点:人工打造“候鸟食堂”虽缓解了候鸟觅食难题,但治标不治本,反而助长了候鸟觅食的“路径依赖”,破坏了自然界动态平衡,加剧了“人鸟争食”矛盾,建立鄱阳湖生态环境修复长远机制迫在眉睫!

社会效果

  报道被多家媒体和网络平台转发、跟进报道,引发社会热议,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江西省政府参事据此报道撰写的建言专报得到了两位江西省领导的批示,江西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把报道纳入立法调研内容,当年11月启动了《江西省生态保护补偿条例》草案起草工作。

  节目得到业界人士好评,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23年第一季度优秀广播电视新闻作品,是2023年度江西省唯一一件获奖评论作品。

初评评语(推荐理由)

  1.主题重大,意义深远。“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评论着眼这一重大主题,充分讨论了“白鹤恋农田”现象背后隐藏的候鸟越冬新生态、农民生态补偿新难题、鄱阳湖 生态修复新课题和保护管理新命题,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2.角度新颖,调查深入。面对热点,记者没有人云亦云,勇于对热点进行冷思考,难能可贵,而且进行了长期、深入的调查采访,对获取的信息,分析论证,去伪存真,由表及里 ,做出判断,提出观点。这既是一篇高屋建瓴、视角独特、论述充分、发人深思的评论,也是一篇践行“四力”的佳作。

  3.效果良好,传播广泛。评论引发了社会热议,推动了江西省政府对鄱阳湖湿地生态修复和沿湖地区农民生态补偿问题的高度重视,也推动了相关立法工作,社会影响力大。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普韵乔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404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