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现代化 中国“画”

2024-10-30 17:08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现代化 中国“画”

新富春山居图|

第一站:《富春山居图》原创地浙江杭州黄公望村

寻找“黄公望”

  围绕共同富裕的时代课题,如何立足特色、做出个性品牌?我们迈开调查研究的步子,走进杭州黄公望村这一《富春山居图》的原创地和实景地细细探寻。在村里,日日可赏旖旎风光,时时可品公望古韵,常常可闻民宿里亲切的招待声,处处可见洋溢着幸福富足的笑脸……这里走出了一条乡村颜值高、文旅活力足、人文韵味浓的现代乡村建设之路,也为乡村振兴美好图景留下了精彩一笔。

  在浙江省博物馆里,有一幅传世千年、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国宝《富春山居图》;在浙江省富春江畔,有一个小小的山村,一位隐士在此结庐,春看草长莺飞,夏看江水潮沙,秋看碧水长天,冬看肃静苍茫。这里,就是《富春山居图》的诞生地;这个小山村,叫作黄公望村。

  时隔千年,富春山居,代表的不只是一幅名画,而是一种情怀。漫步在这个村落里,或许你就是千年之后《富春山居图》画卷中的那个过客,只不过,你看到的是另一幅人间烟火。

  2023年的春天,记者走进了黄公望村,走入了现实版的《富春山居图》……

  一路走来,步步是景

  走出古色古香的富阳高铁站,宽阔的6车道马路两侧樱花正在盛开,微风吹过,樱花雨飘飘洒洒落在清澈的江面、红色的健康步道、木质亭台的公交车站、川流不息的车辆,生机盎然。一条小路拐入黄公望村,扑面而来的是一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远山碧绿,晴空如洗,路两侧有垂柳、海棠、槐树、榆树、柿子树、樱桃树,还有一条小小的溪流沿着搭建好的山石欢畅而下,开放式的农家庭院草木生香,花卉、盆景各具特色,屋后大片的茶园,翠绿色一直蔓延到连绵不绝的群山。茶园间是铺设好的木质小道,蜿蜿蜒蜒绕过一两棵红梅,三四株樱花,五六户人家,曲曲折折通向黄公望隐居地“小洞天”。

  这一路走来,步步是景,不由让人心生欢喜,连呼吸都轻松了几许。

  一个村子,62家民宿

  走在村里,每一栋农家别墅建造齐整,每一栋农家别墅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因为没有高大的院墙,每一家的绿植篱笆和庭院就是村里的花园街景,统一风格的民宿招牌,不同的主打介绍,这样的景致和村民的微笑每走几步就可以看见。

  走进村民朱梅娟家的民宿,她正忙活着招呼来住店的客人。今年60岁的她是黄公望村民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见到记者,娟姐摊开手指引着记者参观三层的小楼。“我们都是培训过的,你看我这手势,这样伸开手掌,而不是用食指点。这是招呼客人最基本的。”主楼旁边有一间宽敞的玻璃屋,门口的牌匾上写着“公望女管家”,“这是我们黄公望村所有民宿的女管家的聚会场所。”朱梅娟说,她们平时在这里参加礼仪培训、烹饪培训、插花培训还有英语培训,“最近网上很火的带着乡音学英语的视频就是出自这里,我们都没想到会出名。其实,我们学英语是为了迎接马上要到来的亚运会,想学好英语、服务好国外游客。”

  “没有黄公望,就没有《富春山居图》,更不会有黄公望村。我们都是在享黄公望的福。”在村里,每个人都在努力,朱梅娟一面鼓励村里妇女把家里多余的房间整理出来改做民宿,一面帮助她们办理营业执照及特种行业许可证等。现在村里50岁以上的妇女开民宿,50岁以下的成年人在城里工作。朱梅娟笑着对记者说,“现在村里的民宿已经从1家发展到了62家,另外还有18家农家乐。大家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十年前的1万元增加到现在的近7万元。口袋越来越鼓了。”

  除了山水景致,作为创作实景地的黄公望村,也成为全国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越来越多台湾艺术家、年轻人把目光投向这里。村子里开起了咖啡馆、酒吧、茶室,村头还有无人售货的智慧超市,各种富有技术范、艺术感的设施,共同构成了如今缤纷多彩的黄公望村。

  探访第二天早上见到记者,在厨房忙碌的朱梅娟招呼记者过去,“来看,我最拿手的就是红烧肉。”她一边烹饪,一边笑着说。美好的山水、热情的女管家和美食就这样留住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也留住了乡愁。

新桃源仙境图|

河北塞罕坝:在百万亩人工林海感悟——

绿色奇迹

  夏日的塞罕坝,白天骄阳似火,但走在静谧幽深的树林里,却感觉不到一丝炎热,凉爽的清风迎面扑来,林间树木高大挺拔,满目葱茏。眼前的景象让人难以相信,6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

  “塞罕坝”,是蒙语与汉语的结合,意为“美丽的高岭”,地处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人经过艰苦创业、接续奋斗,最终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的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的11.4%提高到80%以上,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老一代务林人喝雪水烧石头取暖

  在塞罕坝机械林场马蹄坑营林区,记者看到林子入口处的石碑上刻着“绿之源”三个大字。1964年,林场首任党委书记王尚海亲自挂帅,组织开展了马蹄坑机械造林大会战,栽植落叶松516亩,当年成活率96%,扭转了此前造林成活率不足8%的劣势,由此拉开了大规模造林的序幕。因此,这里被视为塞罕坝百万亩人工林海的起源地,如今已被辟为尚海纪念林,以纪念王尚海以及当年的林场创业者们。

  “坝上气候非常恶劣,生活也非常艰苦。”记者在塞罕坝偶遇了第一代务林人、“六女上坝”主人公之一陈彦娴老人,她向记者回忆起几十年前的场景:“冬天经常零下40多摄氏度,雪有一米多深,真的是冰天雪地,交通根本就通不了。我们冬天喝的是雪水,夏天喝的是雨水,水煮开以后那锅的四面都是一层黄疙瘩。”

  走在尚海纪念林内,林场工作人员指着栈道旁的老照片对记者讲述:“老一辈创业者住的是低矮阴湿的马架子窝棚,为了取暖,他们把捡来的石头放在火里烤热,晚上睡觉前把石头放在被窝里。”更艰难的是,在林场的很多地方,“翻开土壤会发现地表以下15厘米就是砂石”,树苗很难成活。

  然而,艰苦的生活和不利的种植条件并没有吓退创业者们造林的决心。陈彦娴告诉记者:“我们并不是来享受的,而是要改变坝上的环境,就是要栽活每一棵树,把荒漠变成林海。我们也真正做到了!”

  “林三代”关注森林可持续发展

  记者来到马蹄坑营林区深处的一片云杉林里,“90后”施工员周赫正沉稳熟练地带着一群整地工人在平整地块、挖树坑。他随手带着尺子,不时蹲下身来量量树坑的大小,然后迅速和挖坑的工人交流下一个坑开挖时应该注意什么。

  周赫是塞罕坝的一名“林三代”,童年里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忽然好多天看不见父亲,母亲就会解释说,“爸爸又上山看树苗去了。”周赫说,很多小伙伴都是这样长大的,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就懂得了父辈们的坚守。大学毕业后,周赫选择回到林场,接过了父辈的“接力棒”,从一开始不习惯清静而枯燥的林场生活,到渐渐融入这片山林,现在他已经从中找到更多的惊喜和乐趣。在周赫看来,当前种树育林的思想理念、方式方法不断在更新和进步,“我们会更加注重从整体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科学护林和育林。”他告诉记者,塞罕坝造林方向正转为以林冠下造林为主,采用混交造林模式,比如这块地里桦树和云杉就是5:5的比例,树与树之间的密度也经过了合理的设计。

  防火既有高科技也要老办法

  在如今的塞罕坝,防火可以说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记者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防火指挥中心看到,大厅中央放置着巨大的沙盘,上面详细标注着林场地形地貌和信息化防火预警装置的分布情况;由十几块电子屏幕组成的一面屏幕墙,显示着林火监控系统的实时监测画面。指挥中心副主任孙文国告诉记者,林场建立了“天空地”一体化防火预警监测体系,视频监控系统可覆盖林场100%的范围,卫星热点监测系统每半小时就扫描一次整个林区,如果探测到热点情况,可每10分钟扫描一次,还有7个探火雷达均匀分布在辖区高点,每4分钟扫描一周,由20多架无人机组成的“小分队”可以在距离地面500米处协助做好精细化火情监测和防控。

  在高科技手段以外,林场仍保留了9座位于坝上制高点的人工防火瞭望点,这些位置偏远的瞭望点也被称为“望海楼”,通常由夫妻共同驻守。在月亮山“望海楼”,“林二代”刘军和妻子王娟已经驻守了十多年,高火险期白天每15分钟、夜晚每1小时就要进行一次火情扫描监测及报告。瞭望员们熟悉林场的每一条沟壑每一道岭,往往能第一时间准确报出异常情况所在的位置,为应急处置争取宝贵的时间。“这是多么发达的机器设备都无法做到的,因此人眼瞭望监测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孙文国对记者表示。

  记者观察

  从“林一代”到“林三代”从种好树到可持续发展

  记者曾不止一次来到塞罕坝采访。每当身处苍茫翠绿的林海中,感受到的是巨大的感动和震撼。塞罕坝如今重现“美丽高岭”的本来面目,离不开一代代塞罕坝人的接续奋斗,就如同一茬一茬的树木,从一片砂砾荒滩不断地茁壮生长起来。从第一代创业者陈彦娴,到“林二代”刘军,再到“林三代”周赫,塞罕坝承载了一代代务林人的青春和梦想;从种活树苗,到种好树苗,再到“林三代”们思考的森林抚育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在塞罕坝二次创业的征程上,塞罕坝精神将生生不息,不断续写新的绿色奇迹。

新万里河山图

  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思想的伟力激荡神州大地,壮美的画卷铺展万里河山。

  今日之中国,东风浩荡、山川锦绣,举国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凝聚起阔步新征程的磅礴力量;今日之中国,气象万千、前程远大,中华儿女锚定高质量发展奋跃而上、竞展风流,沿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奔向未来;今日之中国,干劲十足、人民豪迈,大江南北呈现着沃野忙丰收、车间拼生产、绿意串成景、市井生烟火、文脉贯古今、丝路传情谊的繁盛景象,绵延成一幅写满勃勃生机、铺洒璀璨阳光的中国式现代化宏图巨卷,闪耀人间,惊艳河山!

(一)

  用脚步丈量神州大地高质量发展一线火热实践,以画笔描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雄心。2023年,广州日报派出20路采编队伍,联动广州画院画家组成调研采访团,历时63个日夜,跨越18940公里,奔赴全国21个城市,深入乡村稻田、城区街巷、工厂车间、山林滩涂、科研院所、文化地标、铁路海港等103处高质量发展一线走读点,细细探寻中华大地上那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精心描摹万里河山间那些厚植奋进力量和不息情怀的动人图景。

  边走边读,我们从沿途的一张张鲜活脸庞、一个个奋斗身影、一处处火热实践中,深入探求“何以中国”,真切读懂“是以中国”。

  且行且悟,我们从路上的一声声对话交流、一站站体察思考、一次次心灵共振中,感受到向上向前的力量蕴藏在每一寸生机焕发的土地上,如红日东升,如大潮奔涌,向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无限伸展。

  共享共绘,我们在山水间一笔笔勾勒描摹、一笔笔渲染上色、一笔笔写情抒意,一幅幅秀美画卷跃然而出。我们既是画中人,从历览壮丽江山、行走美好生活中,领略时光的如椽巨笔描摹河山如画;我们也是作画者,在采撷人间万千中挥毫落纸,在感悟神州风韵间运笔铺染。人在画里穿行,更引河山入画……笔锋回转之间,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万里河山图》汇聚神采,恢宏舒展。

(二)

  万里河山共此卷,一笔一画皆有精微旷远,一景一物皆是中国气韵,一墨一色皆由你我执笔!

  万里河山如画,精妙在于运笔。“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们把走读的步履直抵人间烟火最浓郁处,所见的是落在社区治理细微处的“绣花”功夫,是着墨群众生活关切点的精谨“工笔”,是在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始终挥洒的“人民至上”笔触。老人家在上海邻里食堂就餐时露出畅快笑容,广州街坊在口袋公园里留下纵情徜徉的身影,成都玉林东居民为社区改造常常建言献策……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社区治理,在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老百姓的幸福感更加充实,万里河山宏图上,正在书写一部独一无二的超大规模发展传奇。

  万里河山如画,雄浑在于构图。“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们把探访的足迹烙印在奋进共同富裕的乡村沃野上,所见的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的细致构图,是村民同心谋求振兴的布局锚定,是矢志让现代化点亮乡村生活的器局和信心。福建三都澳的大黄鱼借助5G技术“游”出大产业,广东柏桥村的荔枝林结出“幸福果”,湖南十八洞村公路修了、旅游旺了……一簇簇山间梦想结出甘甜,一户户乡村人家拼出幸福,万里河山宏图上,正在亮出对世界之问、时代之问的铿锵回答。

  万里河山如画,隽永在于蕴意。“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让行进的跫音在文脉悠远的土地上如歌轻奏,所见的是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两翼齐飞,是中华文化气象万千、擎云举日的磅礴面貌,是中华文脉传承弦歌不辍的绵长意蕴。中国国家版本馆“一总三分”使文化之树葳蕤长青,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探索出古城保护新路子,粤剧等广东传统艺术与街舞碰撞出新的火花……中华文化在传承发展中越发蔚为大观,万里河山宏图上,正在谱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交响。

  万里河山如画,绚美在于铺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把调研的坐标锚定在绿水青山中,所见的是厚植在天南地北的青绿底色,是从绿富双赢实践中流淌出的金银光彩,是泼洒在幸福生活中的缤纷斑斓。塞罕坝机械林场上百万亩林海连绵不断,浙江余村实现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产业转变,华南国家植物园让市民从植物多样性中收获幸福……到处可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万里河山宏图上,不断蔓延的绿正在晕染出美丽中国的锦绣光彩。

  万里河山如画,恢廓在于共鸣。“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把思索的印记标注在丝路山水中,所见的是合作丰碑背后的交心情谊,是文明对话之间的心灵同频,是携手同心共建“一带一路”的相知相亲。中欧班列长安号为加速沿路商贸合作鸣笛启程,塔吉克斯坦鲁班工坊让当地学生学到技能、交到朋友,中新广州知识城里双方科研人员因“科创联姻”而心有灵犀……世界各地携手走和平发展正道的脚步更加坚定,万里河山宏图上,古老的丝路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激荡交融,正在绽放夺目光芒。

(三)

  万里河山如画,当有南粤大地精彩一笔。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系列重要指示,寄望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起而行之,展卷奋笔。全省上下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开创广东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眼下,南粤儿女同力协契、笃行不怠,各行各业“拉满弓”“上满弦”,我们以每个人的奋斗、以每个岗位的拼搏,汇聚成比学赶超、赛龙夺锦的奋进态势,激荡起走在前列、当好示范的广东气象;眼下,我们拿出无比的闯劲干劲拼劲,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正奋力让播下的种子转化为累累硕果,把手中的“施工图”转化为大地上的“实景画”。

  你看,横琴、前海、南沙、河套4个重大平台正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壮美图景越发充实可感。

  你看,工厂里热火朝天、园区内活力四射,大产业持续发力、大项目接续实施,“依靠制造业当家赢得美好未来”跃现在南粤热土上。

  你看,各个县、镇、村正擂响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战鼓,“富县强镇兴村”的璀璨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

  你看,这里抬头见绿、低头有花,远眺怡情、近赏倾心,“绿美广东”正在变成我们身边实实在在的景象……

  河山为幕,奋斗当墨。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史上最为雄壮的史诗中写上广东的精彩一笔,我们振奋精神,踔厉向前!

(四)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你我携手同绘的《新万里河山图》,正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前景铺展延伸。万里河山如画,绘在南粤沃土热火朝天的生动实践中,也绘在祖国南北生生不息的奋斗探索里,绘在人民美好生活的节节登高中,也绘在我们每个人热烈跳动的心间。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 苏影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24071212404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