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罪之“罪”——西班牙记者起底西方媒体抹黑中国的套路
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 “西方主流媒体以及一些政府和政客每天都在恐吓我们:中国崛起对世界构成威胁,对西方尤甚。”西班牙资深记者哈维尔·加西亚在他的新书《中国:威胁还是希望》中写道。
加西亚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这纯属无中生有。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崇尚和平的国家,从未试图征服谁,也未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谁。”
起底美西方“舆论战”套路
“美国充当全球霸主的时日已经不多了,但它拒绝接受这一现实。于是,美国就像章鱼般伸出触手,在经济、贸易、科技、政治、卫生、媒体、情报等多个领域攻击中国,破坏新疆等地区稳定,支持分裂势力,并利用其军事优势恐吓中国。”加西亚分析道。
加西亚曾在西班牙语世界影响力最大的通讯社埃菲社工作了20多年,常驻过巴勒斯坦、委内瑞拉、德国、中国等地。在他看来,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无非是美国政府试图遏制中国和平崛起的“鬼把戏”。
在美国发起的多条对华“战线”中,加西亚对美西方“舆论战”套路最为熟悉。他指出,美国政府与媒体利用其强大的议题设置和主导能力,“引领”着其他西方媒体,在全球范围内发起针对中国的“舆论战”,其做法是“好的一律不报”“不好的添油加醋”。
在书中,加西亚历数了西方媒体的“套路”:中国富裕的企业家不是“企业家”而是“寡头”;中国腐败官员不是“被解职”而是“被清洗”;中国对外投资不是“投资”而是“债务陷阱”;中国追踪新冠确诊病例活动轨迹的行为不是“流调”而是“监视”;中国部分城市宣布“封控”不是“防疫需要”而是“侵犯人权”……
当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诋毁中国时,西方媒体又发明了一种“万能句式”:“中国经济在增长,但代价是……”“中国加大环保力度,但代价是……”“中国城市变得更加智能,但代价是……”“北京冬奥会还算成功,但代价是……”“中国拉动柬埔寨经济增长,但代价是……”
“美国媒体设置议题后,其他西方媒体很难跳出这一既定框架,导致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媒体重复着几十条非常类似的涉华新闻。”加西亚说。
亲历多元、迷人的中国
2018年,加西亚被埃菲社派往中国常驻。这给了他近距离观察中国的机会,让他发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不同于西方媒体塑造的中国。他对中国在消除贫困、生态保护、节能减排、共同富裕、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的成就非常赞赏。
“到中国后,我尝试抛开所有偏见,保持清醒开放的头脑,客观地观察中国。我惊喜地发现,中国并非是西方媒体所描述的中国,它非常多元,非常迷人。”加西亚说。
在交谈中,加西亚提到了他认识的一位采访对象丁艳(音译)。34岁的丁艳家在西安市,是一名英语翻译。她出生在山东农村,小时候与奶奶、父母和5个兄弟姐妹挤在一个破旧老屋里。上学之余,她还要帮家里干繁重的农活。如今,她的兄弟姐妹和父母也都住进了城里,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洋溢在中国普通人脸上的幸福感,让加西亚深受触动。而一些西方媒体罔顾事实、刻意抹黑中国的做法,则令他生厌。2021年9月,他在推特上连发14条推文,宣布将放弃从事30余年的新闻工作,因为“令人厌烦的反华‘信息战’几乎耗光了我的新闻职业理想”。
加西亚说,西方媒体总是宣扬所谓“新闻自由”,但一用到中国报道上,就成了“逢中必反”的套路,他们“只会说一模一样的话”“从不脱离既定剧本”。
在下定决心辞职的同时,加西亚也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写一本关于中国的书。“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西方媒体痴迷于抹黑中国形象,误导西方民众,让人们看不到中国所取得的非凡成就。”
著书反击西方媒体抹黑
为了写好《中国:威胁还是希望》,加西亚到新疆、深圳等地开展了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他在书中细数了中国开展精准扶贫脱贫的做法和相应成效,阐明中国为全球减贫事业带来的希望和鼓舞;介绍了中国解决贫富差距、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有益尝试,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共同富裕等理念上的传承和延拓;澄清了西方媒体在涉及中国民主、人权、防治污染等问题上的错误引导,感叹中国在实践中试错并找到最佳解决方案的智慧和高效。
谈及中国的防疫政策,加西亚认为,中国在病毒致病性减弱后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是尊重生命的表现。“任何一个政府都应优先保障国民的生命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防疫政策无疑是成功的。”
在加西亚眼里,中国不仅不是威胁,反而代表着一种希望,因为“中国崇尚多元发展,从不强人所难”,这意味着“中国势不可挡的崛起将成为构建更加公正、和平的全球新秩序的关键性支柱”。
针对一些国家炮制所谓“中国威胁论”、欲将世界拉入“新冷战”陷阱的图谋,加西亚非常不满。在他所憧憬的世界里,所有人都和平相处,所有商品都自由流通,商品、知识和文化交流取代武器和炸弹横飞,有限的资源被用于增加所有人的福祉,而不是仅让少数人致富。
“这正是中国想要的。”加西亚说道。
-END-
国际观察|霸道的“规则” 霸权的“秩序”——起底美国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
新华社北京5月7日电 “我们常听到一个说法叫做‘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这是一个模糊不清的说法,《联合国宪章》里没有,各国领导人在联合国通过的宣言里没有,联大和安理会决议里也没有。我们一直想问,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到底是基于什么样的规则,基于谁制定的规则,这些规则与国际秩序之间是什么关系?”今年年初,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在联合国安理会一场公开辩论会上发出这番质问。
美国一些政客如今张口闭口“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却从未向世界解释清楚上述关键问题。这并非他们“粗心大意”,而是有意为之:他们不愿清晰定义,也不想解释清楚,因为那会妨碍他们随心所欲地给他国扣帽子,因为他们自己经常玩弄“双重标准”,因为事实真相会戳破其虚伪假面。
就算美国不说,世人也知道:美国口中所谓的“规则”,就是其说一不二的霸道规则;所谓的“秩序”,就是“美国优先”的霸权秩序。
寻找说辞:为自己非法行为穿上合法外衣
“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并非新说辞。美国芝加哥大学学者保罗·波斯特表示,这一表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后越来越多地被美国政府使用,其目的就是为自己违反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的行为寻找说辞。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获得独霸全球的地位,为摆脱联合国体系和国际法的约束,美国人炮制了“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这一说辞,用来美化包装霸权主义。伊拉克战争是一个典型例子——美国未获得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其军事行动师出无名,就连法国、德国等盟友也强烈反对。
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斯蒂芬·沃尔特说,能够随时使用“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一词,似乎已成为美国政客或官员的一项工作要求。
俄罗斯战略规划与预测研究所所长亚历山大·古谢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美国刻意保持“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定义的模糊性,因为这些所谓的“规则”越不具体,美国就越能对其随意“装扮”。一旦有国家违背美国的意愿,美国就可指责其“违反规则”,就有理由对其进行惩罚。
在伊拉克大学新闻学教授穆罕默德·朱布里看来,这些所谓“规则”在行动上的具体表现就是:政治上,美国奉行强权政治,强迫他国服从;经济上,美国利用美元霸权和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控制,掌控他国经济命脉;安全上,美国在全球设置大量军事基地,还对包括盟友在内的各国进行监听;科技上,美国垄断核心技术,不择手段阻碍他国研发,确保自身领先地位;意识形态上,美国把西方价值观鼓吹为“普世价值”,向非西方国家强行灌输。
归根结底,在美国看来,顺从它的要求,服从它的意志,就是“遵守规则”,否则就是“破坏规则”。用意大利国际问题专家贾恩卡洛·埃利亚·瓦洛里的话说:“‘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实际上就是另一种版本的强权政治。”
双重标准:“必须遵守国际法,除非你是美国”
2018年4月14日凌晨,火光撕破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夜空。美国、英国、法国对叙利亚发动这次空袭的理由是,叙政府用“化学武器”攻击反对派武装控制区。
时任叙利亚常驻联合国代表巴沙尔·贾法里曾不止一次在联合国会议上痛诉美国等国污蔑叙利亚政府,而美方对此充耳不闻,继续肆意对叙进行制裁和军事打击。曾有一张贾法里坐在联合国总部大楼休息区的照片在网上广为流传:身形高大、西装革履的他低着头,背稍屈,双手交握,身影中透出疲惫。在他身旁的窗外,楼下一座亭子里悬挂着“和平钟”。
国际舆论从这张照片中感受到“弱国外交官”的悲凉与无奈。但反过来看,叙利亚的遭遇更凸显了美国及其盟友对国际法的蔑视。
叙利亚陷入内战后,美国深度介入,频繁进行军事干预,其军事行动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也未获叙政府同意。美国学者玛戈·帕特森说,在战争问题上,美国一贯表现出国际法只适用于其他国家,而不适用于美国自身。
众所周知,世界上只有一种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美国宣扬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真实意图是要在现有国际法体系之外另搞一套。当国际法符合美国利益时就强调要遵守国际法,反之就不谈国际法,而强调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其所作所为本质上就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把自己的标准和意志强加于人,为“双重标准”“例外主义”大开后门。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魏南枝指出,二战结束后,以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前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为基础的全球性政治、安全、金融、贸易、文化等秩序得以建立。但是,美国对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始终是合则用、不合则弃。
在政治与安全领域,美国蔑视联合国宪章确立的自决、主权及和平解决争端等概念,自二战结束以来,不断发动战争或策动“颜色革命”,试图推翻50多个外国政府,粗暴干涉至少30个国家的民主选举;在经贸领域,美国频繁对他国发起贸易战,世贸组织明确认定美对华关税战违反全球贸易规则,美国却置之不理,还阻挠世贸组织上诉机构任命新法官;在金融领域,美国不仅利用美元的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向全世界收取“铸币税”,还操纵国际金融组织,在援助他国时要求受援国推行金融自由化、加大金融市场开放,为美国资本渗透和投机减少阻碍;在科技领域,美国时常把自己的“家法帮规”包装成国际规则,比如推出《芯片与科学法》等法案,通过长臂管辖堂而皇之地遏制其他国家科技发展。
哈佛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斯蒂芬·沃尔特曾在《外交政策》网站撰文说,美国在认为国际秩序不利于自己时,就按自己的意愿忽略、逃避或改变秩序。即便是美国的盟友也希望美国能遵守自己倡导的秩序。
“必须遵守国际法,除非你是美国。”美国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麦科伊如此说。
霸权衰落:“‘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正在垂死挣扎”
近年来,随着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美西方相对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持续下降。在此背景下,美国越发强调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目的在于维护自身不断衰落的霸权,阻碍国际格局演变和世界多极化潮流。
为体现所谓的“价值观”,美国操弄意识形态工具,给“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披上“自由”“民主”外衣,把美国眼中的“竞争对手”丑化为破坏“自由”“民主”的“威权国家”,但这样的花招蒙蔽不了世界。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于洁认为,“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暗含的意思是,世界各国都应当实行西方民主模式。但这套政治制度自身出现很大问题。过去十多年来,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规则和国际秩序的问题上更加积极地要求提高自身话语权。这种诉求今后会更加强烈。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问题学者袁莎指出,这些年来,美国对自身霸权衰落的焦虑感急剧上升,因此想利用“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这一说辞来对中国等非西方国家进行遏制打压。尤其是拜登政府上台后,积极拉拢盟友伙伴构筑小圈子,建立排他性、阵营化的伪多边体系,以“家法帮规”代替联合国体系下的国际规则,阻碍构建包容、开放的国际秩序。
国际社会的确需要规则和秩序,但它们应该由国际社会共同制定,而不是谁的胳膊粗、气力大谁就说了算,更不能只服务于少数国家、少数群体的利益。
“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实际是不公平的‘西方秩序’。”法国前驻美大使热拉尔·阿罗说。
“‘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正在垂死挣扎。”美国麦卡莱斯特学院国际关系学教授安德鲁·莱瑟姆说,而有些人还没有认清这一现实。
说到底,被美国一些政客天天挂在嘴边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不过是一种冠冕堂皇的说辞。其真义,一是“维护霸权”,试图延续其颐指气使、高高在上的“例外”地位,一是“逃避现实”,力图掩盖其对非西方世界崛起这一世界大势的抗拒心态。
国际观察|“美国想要的不是盟友,而是忠诚的仆从”——起底美国同盟体系
新华社北京5月28日电(记者柳丝)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最近参加活动时发表演讲说:“我们将毫无歉意地在国内推行产业战略,但我们明确承诺不会丢下我们的朋友。”对于沙利文这番表态,日本多摩大学规则制定策略中心副主任布拉德·格洛瑟曼评论道,这些“悦耳动听”的话语并不能让美国的伙伴感到安心,因为美国通过制定《通胀削减法》和《芯片与科学法》等法案,让美国公司拥有了比来自盟国的竞争对手更大的优势。
近来,越来越多“盟友”不愿紧跟美国的脚步:法国、德国等国政要呼吁“避免成为美国的附庸”;沙特等中东国家谋求战略自主的步伐加快,中东地区迎来一波“和解潮”;作为北约成员国的土耳其一再拒绝跟随美国对俄罗斯进行制裁;哥伦比亚拒绝美国的提议表示不向乌克兰提供武器……
越来越多的国家日益发现,美国把同盟体系当作维护自身霸权的工具,要求“盟友”服从美国意志,甚至为了美国利益“背后捅刀”。正如德国联邦议院议员塞维姆·达代伦所说:“美国想要的不是盟友,而是忠诚的仆从。”
“沉迷于自己首要位置和主导地位”
美国同盟体系始于二战之后,主要标志是1949年北约的成立。此后,美国又建立了美日、美韩、美菲等一系列双边同盟,逐渐构筑起遍布全球的同盟网络。这些同盟关系围绕美国霸权地位形成,最初是为在冷战中应对来自苏联的所谓“安全威胁”而成立,但在冷战结束后并没有寿终正寝,反而继续加强。为巩固自身霸权,美国不断在世界各地挑动国家间矛盾,其“盟友”们不得不依附于美国。
北约东扩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美国主导下,北约以俄罗斯为“假想敌”,不断东扩。巴西国际政治经济学家何塞·路易斯·菲奥里指出,美国到处散播“俄罗斯恐惧症”论调,好像不妖魔化外部敌人,西方就无法团结起来。
乌克兰危机升级,欧洲大陆重燃战火,正是源于北约对俄全方位的地缘战略挤压。美国的目的是用战事削弱和拖垮俄罗斯,同时也借机压榨欧洲“盟友”,确保对它们的掌控。
近年来,美国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频频炒作所谓“中国威胁论”,在亚太地区加紧构建三边或多边安全合作体系,包括美日澳合作、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等,谋求构建“亚太版北约”,甚至引入域外“盟友”,建立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这些举动的真正目的就是遏制打压中国,同时借机加强对亚太“盟友”的控制,以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
拜登政府上台后,打着“重回多边主义”的旗号,大搞“小圈子”和集团政治,以意识形态划界、阵营对抗的方式来割裂世界。最近,美国在这方面的动作越来越密集:与日本、韩国强化三边军事合作,推进情报共享机制,将“核保护伞”触角伸到东北亚地区,把组建美日韩三边军事同盟提上日程;宣称美国与菲律宾共同防御条约第四条适用于南海,还拉日本欲建立新的美日菲“三方联盟”;作为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协议的一部分,美国国防部已经要求国会授权向澳大利亚转让核动力潜艇。
以美国为首的七国集团(G7)最近在日本广岛举行峰会,这一机制是美国同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国霸权的重要支撑,因此峰会在美国主导下发表联合声明抹黑攻击中国。埃及埃中商会秘书长迪亚·赫尔米说,美国试图照搬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套路,利用G7峰会在亚太地区挑起冲突。G7是一个被美国操纵的“政治化团体”,以牺牲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利益为代价,为美国谋取政治和经济利益。
但美国拉帮结派、煽风点火之举并不符合很多“盟友”的根本利益,许多国家不愿跟随美国与中国搞对抗。澳大利亚“对话”网站刊文指出,如果美国要遏制中国,就得领导一个致力于同一目标的联盟,而“美国这种抱负令它的许多盟友越来越不安”,“在美国的亲密盟友中,似乎没有这种愿望”。澳大利亚前外长鲍勃·卡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堪培拉不需要一个“沉迷于自己首要位置和主导地位”的美国。
“炮火甚至会对准盟友”
“不要再谈论‘北溪’了。”美国《华盛顿邮报》今年4月初发表文章指出,西方国家官员并不急于查明“北溪”管道爆炸的真相。用一名欧洲外交官的话说,他们宁可找不到答案,也不想去面对“盟友”是肇事者的可能性。
而这位“名字都不能提”的盟友,就是美国。美国历史学家罗伯特·卡根曾经在谈到美欧关系时这样比喻:美国人负责“做饭”,欧洲人负责“洗碗”。从美国同盟体系内部来看,美国与“盟友”之间就是这样一个不平等的主从关系。
美国在盟国驻军,使盟国依赖于美国军事力量的同时,也加强对盟国的控制。美国智库昆西负责任治国研究会2021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在海外80个国家和地区设有750个军事基地,几乎是美国驻外使领馆和使团数量的3倍。与此同时,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美日安全保障条约等同盟条约都有免责条款,规定在特定情况下美国可以放弃履行条约义务,以确保华盛顿掌握更多主动权。
当“盟友”与美国立场不一致时,美国就动用各种手段对其施压。今年4月,法国国民议会举行了一场关于外国干涉问题的听证会。法国前经济部长阿诺·蒙特堡细数美国多年来对法国的霸凌行为,比如法国2003年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因此遭到美国报复,关键武器部件遭禁运,导致法国“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正常服役受到影响。“这是号称是法国‘朋友’的国家采取的报复行为。这是对我们主权的干涉。这样的干涉已发生多次,未来可能还会重现。”
“盟友”还要长期忍受美国无孔不入的监听。从2013年曝光的代号“棱镜”的秘密监听项目,到2021年媒体爆料美国通过丹麦情报部门监听欧洲盟国领导人,再到最近发生的“泄密门”事件,暴露出美国从未停止对其“盟友”的大规模监控。法国前总理弗朗索瓦·菲永日前在公开听证会上坦言:“我确实遇到过外国干涉,大部分时间,这些干涉来自一个友好同盟国家——美国。”
美国为自身利益而对“盟友”背后捅刀的行为不胜枚举:为帮美国企业打压竞争对手,利用“长臂管辖”拆解法国的阿尔斯通公司;为保护美国公司利益,对欧洲企业挥舞关税大棒;因土耳其采购俄罗斯武器而对土实施制裁;疫情期间多次高价抢购、截留“盟友”防疫物资;从法国手中抢走澳大利亚数百亿美元的潜艇订单;推出《通胀削减法》《芯片与科学法》,直接损害欧洲相关产业竞争力……英国《经济学人》周刊文章指出,美国的经济民粹主义威胁着欧盟的长期竞争力,“不仅欧洲大陆的繁荣受到威胁,跨大西洋联盟的健康也受到威胁”。
德国席勒研究所国际问题专家赛巴斯蒂安·佩里莫尼说,美国单极世界的逻辑决定了“美国的炮火甚至会对准盟友”。
“没人愿与霸凌者为伍”
“美国在全球至高无上的地位,是由一个覆盖全球的同盟和联盟所组成的精细体系支撑的。”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曾对美国的全球同盟体系引以为傲。
而如今,不少“盟友”不愿事事紧跟美国,甚至在某些事件上与美国保持距离。“没人愿与霸凌者为伍。美国人将发现自己被世界其他地方孤立。”美国经济教育基金会网站一篇文章这样解读背后的原因。
5月19日,第32届阿拉伯国家联盟首脑理事会会议在沙特阿拉伯吉达举行。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时隔12年重返阿盟峰会,不少国际观察人士将此视为阿拉伯世界重回大团结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而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却谴责阿盟重新接纳叙利亚,称美国不会同巴沙尔政权实现关系正常化,也不支持“盟友”伙伴采取此类行动。
阿盟重新接纳叙利亚一事证明,美国通过挑拨矛盾、煽动对立来操控地区局势的做法不得人心。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研究中心在一份题为《中东:从十年冲突到和解时代到来》的报告中指出,拜登政府对阿拉伯“盟友”的关切毫不在意,不征求它们意见便在地区重要问题上作出单方面决定。如今,中东地区力量对比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地区秩序不再受美国操纵。
土耳其亚太研究中心主任塞尔丘克·乔拉克奥卢说,美国奉行单边主义,在中东地区不仅频频动用武力,而且滥用单边制裁,这些都是中东民众反美情绪激增的主要原因。华盛顿研究所去年11月进行的民调显示,近六成沙特人和阿联酋人表示,“现在不能指望美国,应该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俄罗斯或中国”。
中东“盟友”寻求摆脱美国控制的举动并非偶然。在欧洲,“战略自主”再度成为领导人发言时的高频词。法国总统马克龙说,欧洲必须为战略自主而斗争;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说,“没有自治,我们就无法摆脱依赖”;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说,欧洲“能够并且必须打造独特的欧洲方针”。
“美国的主要盟友都喊出‘不再做附庸’,这恐怕预示着美国主导地位走向终结的开端。”欧亚时报网站评论说,“我们不再生活在一个军事联盟的世界里……当今世界是多极化的,不结盟可能成为最强大的全球新秩序。”
“美国正在变得孤单。”观察国际格局的走向,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得出这样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