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研·经营主体看活力
今年元旦以来,这家民宿几乎天天客满,透过这个小小院落,我们看见——
丽江旅游,火热再出发
本报记者 白之羽 杨文明
一段时间以来,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市场需求日渐回暖,经营主体迎来生机勃勃的春天。
经营主体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它们既是经济景气的“信号灯”,又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即日起,本版推出“一线调研·经营主体看活力”系列报道,记者深入民宿、餐饮、物流等行业,从观察微观经营主体出发,探寻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所在。
——编 者
炭火上的水壶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缪立伟将普洱茶和陈皮放入壶中,安静地看着热气从壶口蒸腾而出,融入满院的阳光之中。
缪立伟是云南丽江一家民宿的负责人。上午10时许,民宿中的客人大多已经外出游玩,院中迎来了一段短暂而安静的时间。元旦以来的几个月间,民宿几乎天天客满,让缪立伟既感到兴奋也有些许疲惫。这个温州商人,自2008年就来到丽江开设客栈,如今已是当地民宿业的资深从业者。
带着对诗和远方的期待,无数游客曾在这个院子里进进出出。如今,这个小小的民宿院落,也是观察丽江旅游业起伏的窗口。
走过不平凡的3年,这里见证了旅游市场的低位运行。如今,这里也见证了消费活力的重新奔涌。
人气不减的旅游淡季
4月是丽江的旅游淡季。若在往年,缪立伟的民宿房价会在春节假期后下调到平常的价格。可是今年,在经历了两次下调后,如今每间房的价格依然比往年同期高上150元。价格虽高,房间却少见空置。
预约好的出租车停在院门口,民宿管家银河将行李装进后备箱,为两位准备返回上海的游客关好车门。银河一边目送汽车远去,一边掏出震动着的手机。
“银河,中午我们想尝一尝纳西族火锅,晚上想去酒吧街转一转,请帮我们安排一下吧。”
“好的,我预订好餐厅后会把确认信息发送到您的手机。晚上等您回来,我带您去酒吧街。有一家酒吧的鸡尾酒很有特色,您可以尝一尝。”
这样忙碌的状态已经持续了几个月。从疫情期间平均每天服务3间客房的客人,到如今每天服务9间客房的客人,从每月只能拿3000元的保底工资,到如今每月9000元,银河很满意现在的状态。
同一时刻,赶来民宿上班的主播李雨潼,被密集的人群延缓了脚步。6辆旅游大巴临时停靠在路旁,让本就不算宽的道路更加拥堵,车上下来的人流缓缓涌向古城地标大水车,让宁静的古城热闹起来。
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后,辽宁大连姑娘李雨潼在中国地图上画出一条长长的线,第一次来到丽江并留了下来。没想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让初入职场的她有些手足无措。
做过民宿管家,做过旅游产品设计师,2022年9月,李雨潼加入缪立伟的新媒体团队,成为一名带货主播,推销自家民宿。每天5个小时的直播时间里,她有3个小时走在古城的大街小巷,2个小时介绍民宿的房间设施。活泼的小姑娘,让更多人对丽江古城更了解,对民宿更熟悉,对下一次出行更期待。
很多人对远方的期待如今变成现实。经初步测算,1—3月份,丽江共接待旅游人数1838万人次,同比增长86.71%;旅游总收入达268亿元,同比增长117.89%。
淡季的丽江旅游市场,已是热热闹闹。
苦练内功的困境时刻
相比疫情期间每天一条的更新速度,最近缪立伟在微信朋友圈的更新速度迅速下降。“经营困难的时候,总要经常冒个头,让大家知道民宿没倒啊。”缪立伟苦笑。
其实,在疫情刚刚发生时,每个人心里都在打鼓。“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大家都在想,疫情或许会扩散,但不一定影响到丽江吧。”缪立伟说。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变化,丽江古城暂停接待游客。已经在丽江的游客们收拾好行李,迅速离开。民宿工作人员则纷纷拿起手机,电话通知提前预订房间的客人退房。
“之前生意好的时候太忙,顾不过来琢磨新媒体。客人一下子少了,反倒有了安静的时间思考。”缪立伟说,从学习模仿开始,到形成独特的拍摄思路,自己做了很多尝试——拍摄特色美食,观众几乎能感受到飘出屏幕的香气;记录民俗风情,发掘古城的文化底蕴;展示自然风光,镜头中的玉龙雪山和泸沽湖,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诗和远方。
“疫情不会一直持续,民宿行业发展也一定会迎来转机。”缪立伟坚信,咬牙扛过这个阶段,旅游市场的复苏只是时间问题。有着同样判断的员工们,与缪立伟一同坚守。那个时候,员工们轮流到岗,只拿保底工资,却没人离开。
慢慢地,新媒体传播的效果逐渐显现:从粉丝只有几万,涨到100多万;从直播间只有几个人观看,到峰值时有上万观众;从降价房券卖不出去,到去年两个月预售出近3万间房……民宿终于找到了经营的突破口。
发展的种子被悄悄埋下,静待破土的一刻。
超出预期的消费复苏
去年11月,李雨潼突然发现,直播间里观众的问题变了。从“丽江在哪里”“丽江有哪些知名景点”,变成了“丽江现在防疫形势怎么样”“你们的民宿有没有无线网络”。李雨潼一一作答,却不知道这些人会在什么时候来、会不会真的来。
不久后的11月15日,文旅部发布通知,优化跨省旅游的管理政策,跨省旅游经营活动不再与风险区实施联动管理。“虽然过去一段时间民宿经营非常困难,但是大家都相信,随着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变化,管理手段会更加精准有效,为旅游业的全面复苏铺平道路。”缪立伟说。
2022年12月7日,《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印发。时刻关注政策变化的缪立伟,第一时间将信息发到了同行们所在的微信群,群内一片沸腾。
很快,丽江的旅游业重整旗鼓,缪立伟的民宿也迎来了第一拨客人。
直播间里一直留言的观众,来了;
之前来过的年轻人,陪着父亲母亲,又来了;
本打算只待5天的顾客,续房了;
…………
2023年元旦,古城的街头巷尾,再度热闹起来。
尽管有一些前期准备,但人流的密集程度还是超出了从业者和管理者的预期。“客栈的住宿接待量短期内激增,导致部分商家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人员配置不够等问题出现。”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副局长木晟说,面对出现的一些情况,管理部门加大了巡查和联络强度,与诸多商家积极沟通解决,努力提升游客的出行体验。
在一个接近500人的微信工作群中,即使在非工作时间,也会有商户提出疑惑或困难。群里的政府工作人员会迅速回应解答,不仅如此,其他一些商户也会积极补充回答,很多问题都会在提出不久后得到解决。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旅游市场的复苏迎来更多确定性。
信心更足的发展步伐
最近,民宿的4名管家先后向缪立伟提出辞职,看到市场复苏以来的发展前景,他们想去开设自己的客栈。对于员工这样的决定,缪立伟既有些舍不得,也很是欣慰。
“本地一直流传一句话,‘铁打的丽江,流水的客栈’。最近几年,尽管丽江的旅游业发展出现波动,但还是有不少年轻人来到丽江,留在丽江。”在缪立伟看来,年轻人的加入,带来更多新的经营思路和服务理念,为丽江旅游市场的复苏和繁荣注入更多活力。
比如旅拍摄影师陈清国,从火起来的直播带货中受到了启发。“不少来丽江的游客都愿意体验旅拍,但大多是到了本地才联系摄影师,双方沟通时间短,不利于拍摄。”陈清国说,在缪立伟的建议下,他在短视频平台加强了与网友的互动,不到一年粉丝涨了几十万,越来越多的顾客慕名而来。
银河的干劲也更足了。“这一家甘肃来的客人,临时打算续住,房源这么紧张,我得赶紧协调好。”指着手机里一条接一条的提醒事项,银河安排得井井有条。“明天还有两拨客人等着安排接机,我得给司机发航班确认信息;店里有一家三口客人后天要去玉龙雪山,上山用的防寒服得催回来。”这个湖南来的小伙子,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将来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客栈。”
缪立伟自己也在盘算着扩大经营。“游客的关注点一直在变,消费需求也在不断调整。开设新店,能够重新构思规划,让产品和服务更好契合市场需求。”在他的脑海中,新的客栈里要有民谣馆、酒水吧,要有民俗展区,要让客人能够足不出院拥有更多体验。
在每个从业者都满怀憧憬之时,源源不断的客流,让他们信心更足。
丽江古城,会在上午10点醒来,喧闹将持续到午夜之后;
玉龙雪山,上山索道满负荷运转,《印象·丽江》上座率保持高位;
泸沽湖畔,旅拍人群会在最佳拍摄点等位,身旁是络绎不绝的车流;
…………
每一天,越来越多的人从天南海北来到这里。
欢声笑语,灯影摇曳。丽江旅游,火热再出发。
一天卖出几百碗,日销量比2019年同期多两成,在江苏南京明瓦廊美食街的面馆里——
一碗面,见证餐饮业回暖
本报记者 林 琳 姚雪青
餐饮业是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的重点领域,也是经济复苏的“晴雨表”。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餐饮业呈现复苏势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餐饮收入增长13.9%,餐饮消费市场加快恢复向好。在江苏南京,特色餐饮店众多,中小微企业占比高达97%。记者选择在周末客流高峰,围绕一家特色面馆深入走访,呈现餐饮业逐步回暖的态势。
——编 者
早晨6点:菜摊经营户梁家贺来送菜——
今年每天进货量比去年增长40%左右,有的餐馆一天还要补送一两次货
深夜零点,夜色正浓,南京城悄然入睡。
此刻,位于江宁区东山街道的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众彩市场)热闹非凡。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菜篮子”之一,一辆辆进货车从周边赶来,载着新鲜瓜菜疾驶而去。
“青菜、西红柿、平菇、大白菜……都各来几箱。”菜摊经营户梁家贺停好小货车,来到熟识的摊位,麻利地挑选了十来种蔬菜。“今年行情不错,每天进货量比去年增长了40%左右,有的餐馆一天还要补送一两次货。”梁家贺告诉记者。
“送菜啦!”早晨6点,天边泛起鱼肚白。秦淮区明瓦廊美食街西侧,路灯映照下,进完货稍事休息的梁家贺,已经骑着满载蔬菜的电动车,来到易记皮肚面的门口。
4包青菜、2箱平菇、1箱西红柿……店里的伙计接过梁家贺和其他商户陆续送来的食材,趁着新鲜抓紧收拾。
“今天除了菜市场摊位的菜,还有5家餐馆要送。去年这个时候,好多餐馆没怎么开张,哪有这么忙啊!”梁家贺说完匆匆上车,赶回去接着取菜、送菜。
红帽子,粉口罩,蓝底花外套,银灰色斜挎小皮包……早晨6点20分,面店负责人、年过七旬的易慧萍掀开透明门帘,走了进来。
“你们这么早就来了?”易慧萍一边招呼记者,一边顺手从桌肚里掏出小凳子坐下择菜。
“您也很早,吃早饭了吗?”记者问。
“今天周末,忙得很,哪有时间吃早饭啊。去年这时候应该是有的,生意不多嘛。”易慧萍俏皮地说。
说话间,店里的10个伙计都已到位,煎荷包蛋等配料的,切皮肚的,称面的,洗菜的,忙而有序。“现在每天销量已经比2019年同期多了两成,周末人更多,得抓紧准备。”易慧萍说。
果然,7点过后,开始有食客进店点餐。7点40分左右,已经要排号了。
中午11点多:面条师傅王子勤迎来“午高峰”——
大概50秒做一碗面,最近生意多得再次把手磨出茧子
中午11点刚过,进店的客人多了不少。点餐的、排号的、找位置的,不算小的店面一下子拥挤起来。
“今天过来吃啦!”“小姑娘,现在人多,你和他俩拼一下桌好不好?”易慧萍一边招呼着熟识的老客,一边帮年轻客人找位置。
此刻,厨房的操作间里,面条师傅王子勤正在忙活。
只见他面戴蓝色口罩,身着白色厨师服,面前一大一小两口锅。左侧锅开,右手执长筷,香肠、猪腰、青菜、木耳、平菇、皮肚等食材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次第入水。右侧面滚,左手抓起大勺加汤、漏勺抄面。行云流水间,各色食材齐聚于左侧小锅中翻滚,顷刻热气升腾,香气扑鼻。
“大概50秒做一碗面,既保证口感,也不会让客人等太久。”王子勤告诉记者,“今年的情况相比去年真是好太多了。”记者注意到他右手虎口处泛黄凸起的老茧,他羞涩一笑:“最近生意多得再次把手磨出了茧子。今年过年回家时还没有呢。”
“疫情期间,店里有没有放过假?”记者问。
“过去几年,只要疫情防控形势允许,店基本是开着的。我来店里28年了,其他伙计也来店里好多年了,早就处成了家人一样。老板怕关了店,我们生活没了着落,而且老食客多了,总有人爱吃这一口,店开着也算留点念想吧。”王子勤边说边忙着手里的活儿。
客人越来越多,又一位面条师傅走进来,点着了另一侧的两口锅,操作间里火力全开,热闹加倍。
在皮肚面的咸香和氤氲的热气中,客人们边吃边聊,各得其乐。易慧萍和伙计们则迎来了繁忙的“午高峰”。
下午2点多:面店负责人易慧萍吃上午饭——
虽然不是饭点,店里也有三成客人
下午2点多,客人渐少,易慧萍和伙计们轮流换班吃了午饭——店里的面条。
“我年纪不小咯,平时在店里帮着照看照看。”吃完,易慧萍挑了个面朝门口的座位坐下,一边和记者聊着,一边招呼着零散进出的食客。
“从1981年在路对面搭棚子卖鸭血鸭肠汤,到盘下这个店铺卖面条,我做餐饮40多年了。”易慧萍打开了话匣子,“3年疫情,亏了不少钱,还跟亲戚们借了些钱周转。去年最难的时候,一天只能卖出几十碗面,连基本开支都不够。”说到这儿,易慧萍眉头一蹙。
“想过关店吗?”记者问。
“首先自己不能放弃,你说是不是?政府部门一直在支持,给我们个体商户免了3年的定额税。房东也减了一些房租。另外,他们协会也帮着组织了不少活动。”易慧萍说着,拍了拍一旁的崔洁。
一头利落短发、快人快语的崔洁,是秦淮区朝天宫商户自治协会的执行秘书长。“过去几年,餐饮行业受影响很大。2021年9月,我们协会成立,主要就是为了带动商户抱团取暖。只要疫情防控形势允许,协会就带着商户一起做促销活动。去年4月、9月,我们联合100多家会员单位办消费节,粗略估算,帮沿街商户提升了30%以上的客流量。”
“今年元旦是个转折点,人气渐渐旺了起来,过完年以后情况更好了。现在店里从一早开始营业到晚上8点半,到了饭点总会排队,你看现在人也不少呢。”易慧萍指指四周。
虽然不是饭点,店里也坐了大概三成客人。“本地人爱吃皮肚面,外地游客也爱来打卡,现在不愁生意了。”易慧萍说。
晚上6点:店里排起长长一队人——
一天卖出几百碗面,比去年同期翻了好多倍
晚上6点,天色渐暗,华灯初上,明瓦廊人流如织,更入佳境。
饭团、麻团、梅花糕……三五结伴的路人,手拿当地特色小吃,边走边尝,怡然自得。隔着面条店的大玻璃窗再往里看,已经排了长长一队人。
“皮肚面里加些什么好吃?”一个小伙子来到前台点餐。“加点木耳、平菇、西红柿……”还没等店伙计回答,坐在附近的老食客张先生,一回头娴熟地报出一串推荐搭配,大家会心一笑。“在这里吃了几十年了,几天不吃还真是想。”张先生告诉记者。
和张先生不同,大学生小李则是被一家社交平台“种草”而来。“疫情期间,不方便出门吃饭,现在几乎每个周末都要约上朋友,一起去特色餐馆打卡。”
“现在慕名而来的年轻人挺多,有的说只有面没有饭不过瘾,我们还新开了盖浇饭的档口。”易慧萍指着店面北侧的小档口说。
眼看着厨房的面条不太够了,易慧萍来到店面南侧一角的桌子旁称面。红色的桌面上,一张箩,一杆秤,一个不锈钢面盘。老人右手从箩里抓起一小把面放到秤盘上,左手带着几根再做添补,称足后两手一卷一握,小心码在面盘里。“一碗面称三两,几十年下来了,少了可不行。”易慧萍边说边称。
“现在一天能卖出几百碗面,比去年同期翻了好多倍。今年准备再招点人,今天上午就来了一个先试用。店里有3位面条师傅,我一直在培养他们,等我哪天干不动了,希望他们能接上,再出去开几家分店。”想想未来,易慧萍很是欣慰。
晚上快8点,看着客人不那么多了,身板硬朗的易慧萍出了店门,大步往家赶去。老伴已在家中做好晚饭,这是她忙碌一天之余的正餐。
深夜11点多,万籁俱寂。梁家贺从家出发,再次奔赴众彩市场。此刻,那里正是瓜菜上新、人声鼎沸之际。
明瓦廊,从明代起成为经营明瓦的场所,商铺更迭,600多年烟火不绝,繁华之气绵延至今。“饭总要吃的,风雨过后总会天晴。”易慧萍的话犹在耳畔。
老主顾们活跃起来了,约车电话一个接一个,贵州遵义的一支货运车队——
车子跑起来,订单多起来
本报记者 程 焕
现代物流是经济的“经脉”,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今年以来,物流供需加快恢复,运行向好基础有效巩固。监测数据显示,4月10日—16日,全国高速公路货车累计通行5406.4万辆,环比增长13.96%。
春江水暖,物流先行。在贵州遵义,有一支货运车队正在亲身感受当下的恢复势头。跑施工现场,跑企业厂房,跑田间地头……随着订单量大幅增加,“在路上”成为车队成员的常态。一辆辆穿梭忙碌的货车,成为这个春天的生动注脚。
——编 者
每天早晨7点,贵州省遵义市红城车队负责人张压总会准时打开车队值班室的门,打扫屋子、烧好开水,等待队友们的到来。
最近,遵义市红花岗区东联络线旁的这间活动板房,总是热闹一阵,又马上归于平静。屋外,货车引擎的轰鸣声此起彼伏,随着声响远去,公路旁就会空出一个又一个停车位。从去年年底开始,随着订单的增加,张压和他的队友在路上的时间越来越多,闲在屋里的时间越来越少。
眼下的贵州,山花烂漫,草长莺飞。对张压和队友们来说,感受春暖花开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开着自己的货车四处送货。“车子动了起来,订单多了起来,有奔头!”
目前车队整体订单比去年底增长三成
东联络线,遵义市区一条连接南北的主干道,车来车往十分繁忙。中间一段数百米长的停车区,轻型卡车在路两边排起了长龙,这里是红城车队的大本营。
一双运动鞋、一件蓝色防风外套,和其他司机风格一样,张压衣着简单休闲。打理好值班室后,张压习惯沿着停车区溜达,一圈走下来,基本对当天的出车情况有了底。“去年年底以来,大家闲下来的时间越来越少,空车位越来越多。”张压告诉记者,半年前还整天凑在一起的队友,如今见面的频率不断降低,甚至一连好几天都打不上照面。
当然,车队事务并不是张压的全部工作,一线跑车才是他的主要收入来源。
离值班室不远的路边停车位上,一辆白色货车看起来略显沧桑。这是张压的车,每次外出前,他先要拿根撬棍绕车一周,在轮胎等部位敲敲打打,确定车况没有问题后,再进入驾驶室发动引擎。最近几个月,这辆车有2/3以上的时间在送货,活动范围多为遵义市内及周边区域。
从一辆二手小货车起家,11年来,这已经是张压上手的第三辆车。2017年,他和几位车友一合计,组建了红城车队。短短两年内,车队就吸引了当地120多位车主加入。
在和记者交谈的几个小时里,张压的手机一直没闲着。前些年联系寥寥的老主顾们又活跃起来了,工地的建筑设备、企业的生产物资、商铺的各类货品等,约车电话一个接一个。“有段时间没有感受过忙碌了,目前车队整体订单起码比去年底增长三成。”张压说,车跑起来,人都变精神了。
红城车队生意的逐渐恢复,是从去年冬天开始的。那会儿,车队只剩下50多辆车,不少人已经转行。早在去年上半年,老队友李成伟就卖掉自己的货车,在遵义市区开起了出租车。“老本行干起来最顺手,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今年春节前,张压在车队值班室又见到了李成伟,这次他带来了一辆全新轻卡。
李成伟的判断没有错,过完春节,订单一下子多了起来,他的新车整整跑了两个多月。随着行业回暖,一些离开的队友又回来了,红城车队的货车逐步恢复到70辆。
等待着,摸索着,车队迎来了转机
等货源、等装载、等卸货……跑省内短途货运,真正在路上的时间并不算长,司机们更多是在等待中度过。
张压早就适应了这种工作节奏。等待时,他会打开车货匹配应用软件,将周边货源挨个点开查询一遍。从2020年初至今,这个习惯已经保持了3年多。
不同于企业化经营,红城车队更像一个自发组织,货源主要靠车主自己寻找。在2020年前,大家都有一些固定客户,平时各跑各的业务。后来,受到疫情影响,车队不少人面临客户流失、无单可接的情况。慢慢地,一些人离开车队另谋生路,剩下的人也开始思考应对办法。看到经常有人通过线上接单抢到货源,张压想起自己曾经也注册过账号,便尝试着去碰碰运气。“平台上,货主报价普遍偏低,即便这样还是得碰运气。”线上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张压感到有些沮丧。
有一次接到送货去贵阳市开阳县的订单后,张压随手点开线上平台,发现正好有要从开阳县发回的货源。“100公里的活儿,通常情况下我们要价700元,可那次不到500元我也抢单了,至少回程不会放空了。”此后,张压每接到一单生意,总会再到平台找一单回程的货,油钱和过路费就有了着落。
张压的接单模式,是车队大部分人的思路。当然,也有人另辟蹊径。
杨均洪是车队的另一位负责人,他把目光盯上了同城货运。“拉零散货肯定干不过微型车,拉大件才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杨均洪成立了一家搬家公司,并在多个平台开设账号,甚至不惜花钱做推广,让有需求的客户登录平台就能轻松找到自己。
杨均洪的办法很快奏效了,搬家业务比货运业务要丰富不少,至少不会让车辆闲下来。通过一段时间摸索,他发现一些公司搬家时,常常会处理大量废旧物品,不经意间他又找到了新商机。“花些钱把人家不要的东西包圆,往废品回收站一送,还能赚到一些。”忙不过来时,杨均洪常常请队友们来帮忙,相互扶持。
就这样等待着,摸索着,车队迎来了转机,也迎来了温暖的春天。
乡村货主成为车队新的客户群体
生意慢慢回暖,登录线上平台浏览货源信息,仍然是张压的日常习惯。司机可以选择通过不同途径找货源,货主也有很多方式找车。张压心里很清楚,必须在寻找货源上实现突破,往后的生意才能更有保障。
在张压的客户中,遵义市正安县一家养殖户让他印象深刻。最近一段时间,这家货主的用车次数明显多了起来。“养殖场在深山里,把车开进去不容易,要开出来就更难了,拐个弯都得出身汗。”就在前不久,张压和队友一起去给这家养殖场拉饲料时,他们的车还差点陷进山沟里。
除了这家养殖场,张压发现,车队近期拉的货物里,农产品和农业物资占了很大一部分。粮食、饲料和农机设备等,都是他们最常运输的货物。“地方偏远,路况复杂,平台上的外地车一般不愿意接这种单,难怪货主要找我们本地司机。”虽然比在市区接单辛苦很多,张压和队友们也还是痛快地接下来。
“乡村货主能不能成为车队新的客户群体?”一个想法冒出来,但张压和队友们也不知道该如何开发更多的这类客户。
当红城车队意识到发展机遇时,对市场动向敏感的平台企业也已经行动起来。深耕互联网货运领域多年,贵州本土科技企业满帮集团发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特色农业产业遍地开花,但由于农村货运车辆少,农产品运输往往面临“找车难”瓶颈。从去年开始,满帮集团陆续与贵州部分地方开展合作,为农户、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搭建运输通道,推动农产品更加便捷地进入市场。
红城车队也收到了平台的邀约,要不要接受?张压和队友有些拿不定主意。
今年2月,张压参加了贵州省交通部门与相关平台企业联合组织的座谈会,与全省同行一起探讨如何助力“黔货出山”。3月,他又去实地考察产业项目,想弄清当地农村的货源情况。“看了遵义市湄潭县一个菌菇基地,人家的确做成了规模,以后肯定需要大量运力。”考察回来,张压迫不及待地和队友们分析形势。未来何去何从,车队还没有做最后决定,但新的方向也让司机们倍感兴奋。
傍晚时分,一辆辆货车陆续归来,依次停好。填完台账,锁好值班室门窗,张压准备回家。落日余晖斜照在脸上,他觉得十分惬意,“明天应该又是一个大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