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在“黑灯工厂”探寻“智造”之光 |
参评项目 |
重大主题报道(报纸) |
字数/时长 |
6927字 |
体裁 |
系列报道 |
|
|
语种 |
中文 |
作者(主创人员) |
集体 |
编辑 |
王群、丁军杰 |
原创单位 |
工人日报社 |
发布端/帐号/媒体名称 |
工人日报 |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
“企业新闻”6版 |
刊播日期 |
2023-10-24到2023-11-21 |
作品简介(采编过程) |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全面推动智能制造则是我国制造业实现由大变强的根本路径。做好这一经济领域重大主题报道,就必须找准报道切入点,扣准时代脉搏,将新闻内容与社会热点相结合,让宏大主题具象化、报道内容具体化、细节化。 围绕这一重大主题、主线,工人日报编辑记者在前期调研发现,作为智能制造技术高度集成的具体呈现和典型代表,黑灯工厂已不再停留于概念层面,这类新型智能工厂正加速涌现走近公众身边,这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为此,本报编辑部精心制定报道方案,细化采制流程,多位记者走进一批技术水平高、示范作用显著且特色鲜明的黑灯工厂,深入采访了煤炭、家电、仓储等多行业多领域的创新性做法和前瞻性布局,生动展现了黑灯工厂是如何在不同生产场景中成功落地的,又对企业和广大职工带来哪些实际影响。 在版面呈现方面,报道在工人日报“企业新闻”版面“头条”位置刊发,每期报道的文字、图片基本保持一致,版面风格呈现抓人眼球、稳定统一、简洁明快、舒朗大气的特点。同时发挥全媒体优势,报道均在工人日报客户端及中工网同步推出,形成多元传播阵势,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
||
社会效果 |
本组报道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效应,呈现以下特点: 一、大视角下讲小故事,实现了宏达重大主题的具象化。本组报道紧密契合国家关于智能制造的重大方针政策,但在具体内容呈现时却非泛泛而谈,而是聚焦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出现的新事物即具有鲜明特色的黑灯工厂,报道角度更具针对性,更精准细致,实现了小切口关照大主题的目标。 二、在保证选题高度的前提下,报道内容兼具广度和深度。报道系统介绍了黑灯工厂在不同行业的落地实践以及所引发的生产方式深刻变革,兼顾了多行业、多地域的差异性,呈现出主题集中、内容广博、时间持续的报道优势,一些创新性做法具有较强的推广意义和借鉴价值。 三、硬主题与软表达达成统一,报道内容接地气。由于经济类重大报道主题本身具有一定的宏观性和专业性,容易陷入事实简单枯燥、数据堆砌的窠臼,本组报道尤其注重通过具体事件和人物来展现主题,报道内容更接地气更有温度,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四、该报道获工人日报“2023年度好新闻”评选一等奖,同时受到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关注和好评,报道中的企业先进经验作为工业制造业领域的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报道被各大网站转载,一批企业改革举措引起关注,被相关部门列入调研案例。 |
||
初评评语(推荐理由) |
“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推进智能制造和制造业转型升级作出重要指示。李强总理首次到地方调研便主持召开先进制造业发展座谈会,传递了做强智能制造的信心。 报道紧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准确把握经济发展主线尤其是制造业前沿动向,将对黑灯工厂的解读置于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展示了推动智能制造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内容呈现方面,记者深入基层一线,从企业车间、研发实验室等新闻现场攫取了大量故事细节,尤其注重将抽象专业技术语言进行通俗表达,打破了工业制造业领域生硬化的报道模式,用鲜活小故事映衬了时代大主题。 更难能可贵的是,记者深入调查、广泛求证,以审慎严谨、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外界的片面认知和导向进行纠偏,即黑灯工厂并不意味着完全舍弃人工,也不适合中小企业盲目复刻,一味追求无人化黑灯模式则偏离了智能制造的本源,这使得报道主题得到升华。 整体来看,报道对于中央主流媒体提升重大主题报道的质量、做好经济报道鲜活性表达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让看似宏观专业的重大主题报道变得更接地气更具可读性,让读者感受到真实生动的力量。 |
||
集体人员名单 |
作者(主创人员):毛浓曦、陈曦、王鑫、方大丰、赵亮、赖志凯、裴龙翔、张辉、李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