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六问:河南南阳收割机为何无法下高速?

2024-10-30 14:36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六问:河南南阳收割机为何无法下高速?

参评项目

舆论监督报道(新媒体)

 

字数/时长

 

4149字;000

体裁

通讯

 

 

语种

中文

作者

(主创人员)

汪宁、余京津、刘保奇

编辑

张军、于锋、王薇

原创单位

央广网

发布端/账号/媒体名称

央广网

刊播日期

2023-05-30 17:52

作品网址

https://news.cnr.cn/dj/20230530/t20230530_526269810.shtml

作品简介

(采编过程)

  河南是粮食大省,事关国家粮食生产发展重大战略。南阳作为河南粮食主产区之一,粮食丰收关系着全国人民的口粮大计。

  20235月底,网传“南阳上百台收割机无法下高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且大量自媒体信息鱼龙混杂,引发众多网友的质疑谩骂。尽管南阳官方及时回应,网上仍是质疑不断,以致当地政府陷入舆论漩涡,引发不良社会影响,对政府公信力造成损害。

  对此,记者及时深入一线进行深入调查并快速发声,采访到农业部门、交通部门、乡镇官员、基层干部等相关政府部门,以及涉事收割机司机、农民、行业人士等近30人,对事件真相和细节进行调查披露、多层次呈现,客观全面还原事实真相。此外,秉持“建设性监督原则,记者对该事件进行思考和观察,对无法下高速相关涉及问题由浅入深层层剖析,对粮食抢收和基层应对自然灾害所存在短板问题进行延伸,不但及时化解了社会矛盾,并提出富有建设性意见。

  在写作中,记者立足大局,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澄清事实真相化解矛盾,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字斟句酌,呈现出了一篇时效性强、真实性强、社会价值高、意义深远的优质深度报道。该稿件既有广度、深度、力度,又引领舆论关注、推动舆论走向。

社会效果

  稿件刊发后引发极大社会反响,受到网友广泛赞誉和好评。通过采访报道及时澄清事实,做好舆论引导,促进问题的及时、妥善解决。稿件采写扎实,获得了相关各级政府的认可,以及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问题由表及里,层层深入”“采访涉事各方,客观平衡”“咨询专家,提出对策等。

  在传播数据方面,该稿件当日登上新浪微博、百度热搜、网易新闻热议榜、今日头条、抖音等各大热搜榜的第1位或第2位。其中,微博话题阅读量3.2亿。此外,央视网、农民日报等百余家媒体转载、跟评。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此次事件中,农机手对农机跨区域运输作业政策了解有限,各地对农机管理政策法规执行标准不一,麦子收割时间相对较短,叠加降雨影响,使得问题涉及点多面广,具有一定复杂性和敏感性,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圆满解答,很容易引发舆情,影响社会稳定,而且如果采访不深入,也容易陷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窘境。

  作者具有大局意识,不回避当时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看问题全面,问题抓得很准,构思巧妙,采访深入,写作层次分明,剥丝抽茧,一气呵成。

  作品不是简单地作谁对谁错的归因判断和批评指责,而是对利益相关方进行全面深入采访,分别采访了农机手、政府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收费站一线管理人员、专家、种粮大户、乡镇工作人员等人员,多方求证,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通过全景视角还原事实真相,以建设性的姿态进行理性探讨,回应社会关注,探讨相关问题的多方协调、合理合法解决之道,并澄清当地一些地方小麦发芽与收割机未能及时下高速没有关联,实事求是,报道分寸把握恰到好处,央广网的采编人员在此次事件当中发挥了很好的沟通桥梁作用和舆论引导作用。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陈梦谣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40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