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近观

2024-10-30 17:04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近观

体裁

系列报道(新媒体)

作者

(主创人员)

集体

编辑

集体

原创单位

新华社

发布端/帐号/媒体名称

新华社Facebook、新华社Twitter、新华社YouTube(NewChinaTV)、新华社客户端等

字数/时长

0时36分28秒

语种

英文

刊播日期

2023-09-19到2023-12-23

作品网址

代表作1网址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675921?homeshow=1&newstype=1001

代表作2网址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744310?homeshow=1&newstype=1001

代表作3网址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786058?homeshow=1&newstype=1001

新华社客户端专题页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fasttheme/285637?isview=1&homeshow=0&newstype=100201

作品简介(采编过程)

  为更好地以“第二个结合”的方式做好话语创新类国际传播产品,报道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等古语为切入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通中外,贯穿古今,以易于海外受众理解的方式生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有机结合的成果:

  一,紧扣中国传统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点,阐释总书记思想是如何把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思想智慧全面系统地寓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中,即以大历史观贯通中华文脉,既是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在润物无声地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思想。

  二,以朴实的话风创新叙事方式,提高讲故事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以小切口、低落点反映大主题、高立意,通过外籍主持人讲好中国故事,有针对性地对西方主流媒体和受众开展精准传播,让深刻的理论及古语的智慧更加顺畅抵达海外受众心田。

  三,为强化视觉呈现和“沉浸式”体验,制作团队赴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并与多名专家展开座谈,剖析古语本源与新时代涵义,并选取外国受众最易接受的角度和例证来阐释总书记思想的实践伟力。

国际传播效果

  报道于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社英文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B站等社交平台播发,每期均获中央网信办推荐全网置顶,于新华社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平台同步播发,境内外媒体采用累计近5000家,海外传播量达3000万,并被《今日美国》《华盛顿邮报》《经济学人》等网站转载。瑞典北欧时报、荷兰欧华传媒、拉丁美洲电视媒体联盟、墨西哥电视44台、俄罗斯大亚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机构代表表示,《近观》系列视频制作精良、立意高远、构思巧妙、展现了中国智慧,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俄罗斯大亚洲电视台视频记者伊娜·伊兹克赫娃表示,新华社制作的这一系列微记录片主题立意高远、视频制作精良,是非常优秀的纪录片作品。每一个视频都以一个中国“古语”开始,并通过一个外籍人士的讲述,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构思巧妙,循循善诱般引导受众去探寻独特的东方文明。瑞典北欧时报总编辑何儒表示,这组纪录片非常专业,我们乐于转载这类题材的稿件,它们可以增进中国优秀思想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促进文明互鉴。

初评评语(推荐理由)

  该报道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宝库中寻找灵感,将中华经典故事巧妙运用于总书记重要思想对外宣介阐释,坚持把讲故事作为提升对外传播实效的根本路径,让外籍雇员加入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队伍,突出微观、个体、瞬间、细节的传播,为做好“第二个结合”对外传播,尤其是针对西方主流媒体和受众开展精准传播,使总书记思想在国际社会产生更加广泛深远的影响提供了有益借鉴。

集体人员名单

作者(主创人员):李俊、焦旭锋、卓越、李丽洋、常兆媛、崔莺馨、许林贵、檀易晓

集体人员名单

编辑:屈萌、殷哲伦、周继坚、高洁、王进业、张正富、李志晖、王小鹏、张云龙、于晓华、缪晓娟、爱华、商洋、李悦、李柯、乌梦达、田晨旭、赵鸿宇、周琳、吴振东、袁军宝、张昕怡、王攀、李思佳、刘兆权、张展鹏、沈汝发、张宋红、刘海、刘万利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 苏影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24071212405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