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候鸟教授”团队:攥牢“红莲稻”种 心怀农业“中国芯”

2024-10-30 14:31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候鸟教授”团队:攥牢“红莲稻”种 心怀农业“中国芯”

参评项目

典型报道(新媒体)

 

字数/时长

 

00时06分33秒

体裁

新闻专题

 

 

语种

中文

作者

(主创人员)

张俊、张云华、田程、程勋、蔡亭、马步云、张文君

编辑

集体

原创单位

湖北广播电视台

发布端/号/媒体名称

长江云新闻客户端

刊播日期

2023-11-0423:26

作品网址

https://m.hbtv.com.cn/cmdetail/400971

 

 

 

 

作品简介

(采编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攥牢自己的稻种是端牢中国饭碗,装上中国粮的关键要素。

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鄂州红莲型杂交水稻育种基地,给湖北籍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教授及其团队留下“粮食安全要靠自己”谆谆嘱托十周年,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团队聚焦先进人物群体——朱英国院士及其团队在杂交水稻领域的先进事迹、先进经验。新闻团队多年来持续记录朱英国院士及其团队在湖北仙桃、湖北罗田、广西南宁和海南三亚开建基地,进行水稻功能基因研究、水稻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的情况;生动描绘了他们每年如候鸟般往返多地,研究“红莲稻”的情景;充分展示了“红莲稻”研发过程、应用成果及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的突出作用;深情讴歌了工作在一线的中国农业技术专家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砥砺奋进,攥牢自己的稻种,端牢中国饭碗的责任担当与精神风貌。

 

 

 

社会效果

“红莲稻”已在湖北等省份示范种植,并在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孟加拉国、越南等国家广泛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超过4.5亿亩,创造了近100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在中国杂交水稻种子出口份额中占比最大。“红莲稻”种相关报道主题深刻重大、立意深远,具有时代性、典型性、代表性。

该作品在湖北广播电视台长江云新闻客户端推送后,被全国各新媒体广泛转发,引发网友强烈共情,致敬“候鸟教授”团队,聚焦“国之大者”。

新华社、央视等全国多家主流媒体主动联系新闻团队,对“候鸟教授”团队进行采访报道,用“种子的力量”,激发广大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一、主题重大,人物典型。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连着“国之大者”。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鄂州红莲型杂交水稻育种基地十周年,该报道聚焦在中国杂交水稻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湖北籍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教授及其团队,用他们如候鸟般往返多地,研究“红莲稻”的鲜活故事,生动展示了农技专家破解种源“卡脖子”问题,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奋斗与坚持,意义深远。

二、内容丰富,细节生动。新闻团队通过多年蹲点田间地头,独家拍摄了大量真实鲜活的珍贵素材,捕捉到了“候鸟教授”团队在“红莲稻”种研发培育过程中的感人细节,书写了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的新典范。

三、制作精良,反响强烈。该报道数易其稿,精心打磨;无人机航拍镜头清晰大气;新媒体动画、建模等前沿视频制作技术,呈现出了声画互融的视听效果,展示了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团队的选题策划能力、编辑制作能力和节目创新能力。

集体人员名单

作品标题:“候鸟教授”团队:攥牢“红莲稻”种 心怀农业“中国芯” 

编辑:

胡芳、张霖枫、李鹏、廖寿喜、李世明、孙慧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苏影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24071212405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