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大国重器生态文明实践】“算大账”高峡出平湖 “凭鱼跃”碧水双通道 |
参评项目 |
消息(电视) |
字数/时长 |
0时3分53秒 |
语种 |
中文 |
作者 (主创人员) |
朱秋萱、许荣华、黄华强、李洋名、覃均 |
编辑 |
刘红明、李莉、唐昕妍 |
原创单位 |
广西广播电视台 |
发布端/账号/媒体名称 |
广西广播电视台 |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
广西卫视《广西新闻》 |
刊播日期 |
2023-09-03 18:30 |
作品简介 (采编过程)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大国重器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的诸多经验做法具有示范意义。在跟进建设的8年多时间里,记者特别关注工程的生态文明实践,发现其“双鱼道”设计与众不同。建设者从适宜鱼类生存的角度考虑,建设满足过鱼的人工硬化鱼道,并利用天然河道,建设适合鱼类栖息的仿自然生态鱼道,同时疏浚南木江下游淤积堵塞江段,形成连通南木江至浔江30公里的鱼类洄游大通道,在建设细节上精雕细琢,实现鱼类繁衍保护与工程建设的和谐共生。 2023年9月2日,大藤峡主体工程全面完工。记者把握时度效,精心策划,多方联系,极其不易地采访到大藤峡工程设计总工程师、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等直接参与“双鱼道”设计的重磅专家,增强报道可信度和厚重感;报道以记者出镜把磅礴的水电现场与过鱼监测现场通过“双视窗”呈现,增强现场感。整个片子表达精炼,善“抖包袱”,叙事引人入胜,标题富有诗意,独具匠心,是一篇践行“四力”的好报道。 |
||
社会效果 |
经过8年多施工建设,大藤峡主体工程于2023年9月2日全面完工,意味着这项承载国人百年梦想的世纪工程全面发挥效益。消息一出,引发全国各大媒体广泛关注,报道频出。但综合来看,这些报道大多聚焦于“工程主体全面完工”的动态事件本身,而该篇报道另辟蹊径,关注大国重器生态文明实践,从“大处”“高处”着想,从“小处”“细处”着眼,在《广西新闻》节目播发大藤峡工程主体全面完工动态消息的第二天推出,对新闻事件“吃干榨尽”,使新闻热点得以延展,既有深度思考又有启示意义,令人眼前一亮。 报道通过广西卫视《广西新闻》面向全国播出后,引发观众对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生态文明实践的广泛关注,形成舆论热点、焦点。央视网、广西网络广播电视台、广西视听客户端、西江传媒等新媒体平台和行业网站竞相转发此次报道,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国家水利部门认为这是可复制的经验,为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
第一、题材重大,站位高远。作品关注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从建设单一鱼道到建设双鱼道再到建成全国水利工程最大的水生态保护体系的一波三折,展现各方为建设既适宜过鱼又能让鱼类栖息的“生命通道”所作的不懈努力,突出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的重大主题,是一篇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动实践的重大典型报道,是“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重大主题宣传活动中涌现的优秀作品。 第二、践行“四力”,挖掘深入。记者长期关注大藤峡工程建设,敏锐捕捉到“双鱼道”创新做法的重大新闻价值,并掌握大量一手素材。记者秉持调查研究理念,在采访中打破砂锅问到底,独家挖掘出“建设连通南木江至浔江30公里的鱼类洄游大通道是全国水利工程的创举”这一典型。 第三、结构巧妙,富有时度效。作品突出现场感,采用记者现场和“双视窗”的电视语言,巧妙链接水电现场与过鱼监测现场;见人见事见细节,运用“抖包袱”手法,叙事有理有据,层层递进,凸显矛盾张力。创作团队加班加点,几易其稿,精益求精,使重大生态文明实践得以及时报道、广泛传播。 第四、语言精炼,别具匠心。标题富有诗意,行文注重短句,文风平实,表达精准,以匠心创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