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消费“伪苦难”,是对农民的多重伤害

2024-10-30 14:35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消费伪苦难”,是对农民的多重伤害

参评项目

评论(报纸)

字数/时长

1709字

语种

中文

作者

(主创人员)

施维

编辑

郭少雅、李竟涵、赵宇恒

原创单位

农民日报社

发布端/账号/媒体名称

《农民日报》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要闻,一版

刊播日期

2023-09-22

作品简介

(采编过程)

  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充斥着大量刻意制造虚假贫困、进行“悲惨营销”以图牟利的短视频,不仅极大地损害了社会公信力,也给脱贫地区和农民群众带来了伤害。笔者持续关注这一现象。20239月,四川省凉山州等地的石榴进入成熟季,此类视频又开始出现。与此同时,凉山州通报了“凉山曲布”“赵灵儿等多名“网红”,因虚假宣传、销售假货被查的案例,揭示了其炮制视觉贫困”的生意经。笔者敏锐捕捉到这一关键时间节点,正是有力戳穿觉贫困谎言,有效引导舆论的良机,结合长期以来对相关问题的关注研究,撰写评论文章《消费伪苦难”,是对农民的多重伤害》,在农民日报一版显著位置刊发,并同步在农民日报社两微一端全媒体平台进行推送,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社会效果

  《消费伪苦难”,是对农民的多重伤害》一文刊发后,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和积极反响。在关注的网络媒体中,共计转载246次,主要包括人民日报客户端、光明网、中国经济网、人民政协网、工人日报、法治网、安徽日报、湖南日报、重庆日报、南方plus客户端、观察者网、新浪、澎湃新闻等。此外,#消费伪苦难是对农民的多重伤害##农民日报评消费伪苦难是对农民的多重伤害#等相关话题在微博上阅读量近600万次,转载文章阅读量也接近10万次。文章在百家号等自媒体平台阅读量接近45万次。有读者反映:是该管管这种乱象了”,农民日报发声及时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1.发声及时,有效引导舆论。文章刊发在四川凉山州等地农产品上市、虚假视频集中出现,同时当地公安部门又通报了类似案例之际,既有针对性,又有说服力,有力地戳破了视频造假的谎言,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

  2.观点鲜明,论述深刻有力。文章在题目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其“消费伪苦难’”的本质。论述中层层递进、逻辑清晰,鲜明道出其看似是在为农民说话、为弱势群体发声,实际却是借了农民的脸,黑了农民的名,又损了农民的利”,是对农民和全社会的多重伤害”。既指明了视频造假的乱象所在,客观上也回应了社会上对我国脱贫攻坚成就的一些质疑之声。

  3.思维辩证,有力度亦有温度。文章在批驳的同时,也肯定了直播带货等新型业态的积极作用,辩证地指出“必须把正常的公益助农和视觉贫困造假区分开来”,呼吁“既要打击乱象,更要善引流量、善用流量,如此,流量才能成为乡村振兴的有效增量”。体现了对于乡村发展和农民权益保护的深刻理解和长远思考,以及建设性批评的应有之道。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陈梦谣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405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