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天三夜 ,被困门头沟列车乘客大救援

2024-10-30 14:52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四天三夜 ,被困门头沟列车乘客大救援

参评项目

新闻专题 (广播)

字数/时长

01745

语种

中文

作者

(主创人员)

集体

编辑

集体

原创单位

北京广播电视台

发布端/账号/ 媒体名称

北京广播电视台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北京新闻广播(FM94.5)《主播在线》

刊播日期

2023-08-04 08:26

 

 

 

 

 

作品简介(采编过程)

 

  2023年7月底 ,北京遭遇140年未遇的特大暴雨 ,山洪汹涌 ,冲毁路基 ,三趟列车上近3000名乘客被困门头沟山区 ,进退维谷。北京迅速组织力量展开陆空立体大救援 ,历时四天三夜,终于化险为安。这篇广播专题于8月4日早间播出 ,距离最后一批乘客获救仅过去20多个小时,是全国媒体中首篇全景式 展现这场大救援的报道 ,视角独家 ,叙事有张力。

  前方记者“眼力”锐度和“脚力”深度是成就这篇报道的关键 。7月31日 ,记者从应急指挥部获知有列车被困山区 ,此时消息尚未公开 。北京新闻广播迅速调派多路记者跟进:一路前往门头沟 ,无惧暴雨 、塌方 、断路 ,连续三天徒步向深山区挺进 ,最终迎到被困乘客;一路想方设法登上空投物资的军用直升机 , 获取独家空中视角素材; 一路彻夜蹲守火车站 ,直至被困乘客全部转运。

  后方团队密切配合 、协同作战是这篇报道得以最快推出的法宝 。前方记者全力采访 ,后方团队全员上阵 ,加工音频 、视频等宝贵素材 。全面掌握救援进展后 , 由资深记者系统梳理时间线 ,巧用乘客和救援两条线索交叉叙事 ,完成大救援时空“拼图” 。专题采用超过20段现场同期声 ,展现雨声 、救援声等多个场景 ,避免了前方记者单一视角的局限性 ,充分展现出广播声音的魅力。

 

 

 

 

社会效果

 

  节目播出后 ,引发巨大反响 。光明网 、大象网 、今日头条 、搜狐 、网易 、看看新闻等全国多家媒体转发 。新浪微博话题#列车大 救援#冲上同城热搜榜 ,总阅读量近1000万; 话题#救援K396的武警战士出发了#登上热搜主榜 ,阅读量 超过500万 。听众纷纷留言点赞 ,有听众互动说:“报道真挚平实 、温暖动人 ,虽然洪水无情 ,但是一方 有难八方支援 。”

  报道还得到了业内专家以及北京市领导的高度肯定 ,认为作品“以声传情” ,充分发挥了广播媒体独特的感染力 ,展现了巨大自然灾害面前的社会大爱 。媒体面对百年不遇的洪水 ,及时 、全面地报道 ,起到了凝聚人心 、提振信心的作用 ,彰显了媒体担当 。这个作品此前已获评“2023年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作品”。

 

 

 

 

 

 

初评评语(推荐理由)

 

  这篇广播专题抓住“北京遭遇140年未遇的特大暴雨”这起重大应急突发事件中最为扣人心弦的一幕幕“被困列车乘客大救援”场景展开叙事 ,现场感 、时效性 、新闻点都很到位 。现场多变而灵动 ,文风简洁而温情 ,传递大爱而不空泛 ,弘扬正能量而无赘言 ,是一篇充分展现广播特色的精品力作。

  一 、“快”:在救援成功后20多个小时内就推出全景式报道 ,第一时间满足了听众和网友的增量信息 需求 。此时 ,诸多媒体的相关报道还停留在碎片化或单线条层面。

  二 、“巧”:报道整体叙事框架采取大视角+小故事的方式 ,大视角呈现陆空立体救援过程 ,小故事 推动情节递进 。救援者与受援者在叙事时空中巧妙穿插互动 , 忽而紧张 , 忽而从容 ,情景交汇 ,境界自出。

  三 、“真”:报道中选取了乘客 、列车长 、列车员 ,地面救援的武警指战员 、空投物资的直升机驾驶 员等17个人物 。这些人物在不同场景中的亲口讲述 ,原汁原味 ,还原了荡气回肠的救援时刻 ,让听众与网友产生强烈的共情。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 张泽月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6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