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山泉村的“大儿子”—— 一位乡村振兴“探路者”的15年

2024-10-30 15:11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山泉村的“ 大儿子”—— 一位乡村振兴“探路者” 的15年

体裁

报告文学 (报纸)

字数

6626 字

作者

薛颖旦 、冯圆芳

编辑

赵霞

原创单位

新华日报

刊载单位

新华日报

 刊发版面

名称及版次

记录·17版

发表日期

2023-12-29

 

 

 作品简介

(采编过程)

  当代乡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共同富裕?一个苏南民营企业家怀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求索,放下亿万身家的企业回乡竞选村委会主任。15年来,李全兴带领一个负债4700万元的“问题村”奔向振兴之路,2022年村级年收入超过8300万元,村集体净资产超6亿元。记者敏锐抓住这一有故事的人物,通过深入采访,挖掘李全兴和山泉村振兴的时代价值,以具有典型意义的样本切片,展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的重大主题。

  记者在村里进行蹲点采访,走村入户,与村民群众、乡村干部深入交流,获得大量第一手素材,围绕新时代干群关系、共同富裕、乡村塑形铸魂等方面,既“深描”山泉村从落后到振兴的转变历程,也成功展现出一位心系百姓、敢想敢为,有想法、有做法、有个性、甘奉献的乡村振兴“探路者”和基层党员干部形象。

  作品文字清新质朴,充满文学质感,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记者巧妙运用当地方言土语,尤擅捕捉凸显人物个性和境界的语言,“这里只有公仆没有干部”“心中有了人民才去干的,不是干给领导看的”等,生动“立”住了主人公形象。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话题层层深入,结尾自然隽永,“点”出了一名优秀村干部独特的价值观、人生观。

 

 社会效果

  作品在新华日报“记录”版整版刊出后引发强烈反响,学习强国、上观新闻等全国主流媒体平台纷纷转载,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报告文学界认为,这件作品既呈现了乡村振兴背后“人”的关键性作用,更折射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进程,作品“见人见事见精神”,以小切口映照大时代,充分发挥报告文学作为“轻骑兵”的功能,为历史赋形,为时代画像。在2023年度江苏省好新闻(副刊作品)评选中,本文荣获一等奖。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韩建平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98021310786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