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新时代首都发展巡礼·生态治理

2024-10-30 15:01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作品标题:新时代首都发展巡礼·生态治理

代表作1:泉眼复涌,河道复苏,水润京华,首都水环境“底”气更足

  以水定城,城以水兴。历史上的北京依托丰富的水脉,孕育出灿烂的古都文化。随着城市体量的扩展,地下水超采,地面下沉,河道断流,水生态恶化……为了让首都不再受“干渴”困扰,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深刻领悟总书记对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殷殷嘱托,优化调水、蓄水、治水、保水,全流域一盘棋,久久为功……

  ——南水北调进京超86亿立方米,形成107公里地下供水闭环;

  ——密云水库蓄水量创历史最高纪录,达35.79亿立方米,并保持高水位运行;

  ——时隔26年,北京5大河流重现全线贯通入海;

  ——平原区地下水位连续7年累计回升10.1米,增加储量51.8亿立方米;

  新时代十年,北京水更清、岸更绿,泉眼复涌,河道复苏,水润京华……首都水生态“底”气更足。

从“河断井枯”到“百泉复涌”

老陈尝到了儿时的甘洌泉水

  暮春午后,门头沟妙峰山向阳坡上,山杏花打着骨朵儿,山谷外不远处,永定河水流滚滚,蜿蜒而下。陈家庄村老支书陈小年带着我们一行,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一处山窝。

  谷地里翠竹环抱,透出阵阵寒春的潮气。老陈往前方一指:“听,这哗啦啦的泉水声……”。走近一看,距离地面仅一米深的水池里,泉水汩汩地往上涌,泉眼直径半米,周边水藻摇曳。

  老陈弯腰鞠了一捧水喝,“真甜!我今年61岁了,我们小时候就是这味儿,小伙伴们夏天在这里用泉水冰西瓜、黄瓜吃。嘿!水也甜,瓜也甜,又甜又凉!清楚记得是1982年,这附近的永定河第一次干了,过了不久,这泉就没水了。这不,2019年以后这几年永定河补水,时隔近40年,泉水复活了,这水多好!我们外面种的竹子都死了,就这泉水周边,你看多茂盛,还是北方呢,竹子冬天都是绿的。”

    泉水水量大,外流形成活泼泼的小溪。“这泉眼,家乡话就叫‘流泉水’,2020年这里刚开始重新涌出泉水时,我过来尝了尝,原地呆了很久,心情不知咋说好。我们老辈儿人从明朝就来到陈家庄,祖祖辈辈都依山傍水务农。村里从水变少、到水脏、再到水枯,我全经历了。”老陈回忆,“那时候门头沟的京白梨,全国有名,这泉水周边布满了梨树,我是种果树的,知道果子品质味道全靠水。可是到后来,这周围一带泉水都断了。不远处的石灰矿采矿做水泥,那会儿空气里、鼻子里面是灰,车停一晚上,第二天全盖满了灰。”

  如今,周边污染产业全部关停,村里走上产业转型和绿色发展之路,老人们把水环境的变迁讲给孩子们听。老陈感慨:“永定河断流期间,河道里只剩卵石和泥,现在就几年时间,这生态补水后的水量,恢复了四十年前的样子,这条河原来野生的鱼,有白条子、花点、鲤鱼、鲶鱼4种,我小时候经常抓,现在又有了!两种特别漂亮的水鸟,一种黄花燕,一种虎鹁鸪,几十年了,又回来了!”

  河道里有了水,岸上也有了树。村里响应北京两轮百万亩造林,永定河两岸绿树已成林。村里还组织了公益巡河,保护河道卫生,老陈说,“村里现在对水的保护是自觉,大家记得没水的日子什么样。水干枯以后,不止泉水、河水断了,连地下的自备井都没水。补水后,地下1米左右就有泉水。这泉水周边是永定河的晴雨表,水大了,泉水就猛。”

  门头沟区水务局水资源科陈天晓介绍:“陈家庄这流泉水的地质构造据科考是奥陶纪,走向与永定河河槽方向一致,论证确实属于永定河流域生态补水成果。复涌是持续补水后,地下水位触底回升的证明。”

  今年,门头沟区开始推动“百泉复涌”工作,陈天晓说:“据2022年普查最新数据,门头沟在账234眼泉水,在流泉是106个。泉水复涌与矿山关停修复、流域水生态修复密不可分。接下来,我们将启动泉脉补给区的地质水文工作,确保‘无水复涌,水少提量,有水长流’。结合控制压采、水质提升、市民亲水、乡村振兴、母亲河保护等工作,持续保持生态水源涵养成果,给泉水周边群众带来更多生态效益。”

  据北京市水务局2022年5月统计数据显示,市域内共有泉点1361个,有水在流的880个,近年来北京共有81处泉眼复涌。下一步,北京还将编制泉水名录,绘制市级和区级泉水分布图。

守护密云水库“无价之宝”

大库水满小河溢

  “看,那边苍鹭飞起来了………”三月的密云水库白河主坝内,沿着151米的高水位线,水面刚刚破冰,成群的野鸭低飞,戏水觅食,翅膀扑棱棱响着。

  密云水库水生态所的李明妹放下手中的望远镜,拿着护林时常戴的布斗笠遮一下光线,指着主坝不远处,“下面就是连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第9级进水泵站,外面是给下游泄洪补水的闸口。看现在这水面多高,以前这里有两个小岛,水位上来,盖过了。”

  谈起密云水库的水位变化,李明妹回忆:“我是1989年出生的,记得90年代后期开始,库区给城区供生活用水,那会儿也干旱,水位下降得比较多。奥运会前后,经过10年枯水期,老人们聊起库容,都很心急。”

  2013年,李明妹正式加入密云水库周边水源涵养林的管护队伍,“赶上了库区十年休养生息过程。以前周边水位比现在真低多了,内湖地区东、西岛和金钩尾堰,车辆都是可以进去的,那路后来淹掉了。从2015年开始,眼见着水一圈一圈地涨起来,现在,好几个大岛只剩尖尖儿了。尤其到夏天,云层特别低,极其漂亮。”

  库区水量饱满,水质常年保持在地表Ⅱ类标准水质,整体生态种群丰富起来。

  “2019年我们开始转型,组里60多个人,从单一林业管理向水生态保护转变,水上水下都要保护。”李明妹介绍,“到2020年底,库区林木覆盖率达到90%,建成河湖鸟类AI观测站,持续监测到大鲵、长额象鼻溞、黑鹳等环境指标性生物。我曾观测到猛禽站在冰面上打洞捉鱼,起飞时翅膀够一人多宽。我们统计到的鸟类有228种,国家一级14种,二级37种。2022年4月,消失70年的濒危物种栗斑腹鹀再次出现。”

  一旁的王泽勇担任密云水库调度运行工作,他对水量记录如数家珍: “2013年到2022年,密云水库向北京城市供水22.1亿立方米,其中前3年,也就是2013到2015年,供水10.5亿立方米,后7年,仅有11.6亿立方米,原因之一就是2014年南水进京。2015年7月,南水实现利用京密引水渠反向输送至密云水库,使水库在休养生息的同时还得到了水源补充。”

  密云水库是首都重要的饮用水源地,是首都供水的“稳定器”、“调节器”和“压舱石”。

  王泽勇说:“近五年,向下游生态补水超16亿立方米。持续为密怀顺水源地补水,2021年潮白河时隔22年全线通水,唐指山水库结束了23年来空库运行的历史。水量到达通州后,还助力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十年来,密云水库累计来水65.2亿立方米, 2021年10月1日水位线刷新1994年以来的纪录,达到历史最高水位155.30米。截至目前,库容常年维持在30亿立方米左右,高水位运行常态化,继续发挥首都供水“压舱石”的作用。

  2020年,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回信,勉励大家要继续守护好密云水库这个“无价之宝”。

藏水于地

看不见的“地下超采漏斗”补水得到回升

  “河道太渴了!密云水库开闸放水,冲开河道,一开始下游的水头走得很慢,水一点点往下渗。潮白河顺义这一段原来抽水超采形成一个地下大漏斗,这两年补水,水位慢慢向上回升。”

  顺义区北小营镇西府村,“70后”白国营出生在这里,他回忆:“村里的箭杆河,是潮白河的一条支流,小时候我们村是鱼米之乡,掘地成井,属于泉水溢出带,泉眼不计其数。箭杆河流域不少村子,几乎都有湿地,种水稻都要埋深一点,怕泉水把种子给冒起来。那时候,我们村里有人养鱼鹰捕鱼,孩子们下课就去河边抓鱼,马口鱼、鲫鱼、黄骨鱼都有,芦苇荡经常能见到翠鸟。河里鱼虾多,养的鸭子特肥,全聚德的烤鸭最早都用我们这边村子养殖的。”

  “1994年我上大学,二年级暑假的时候,7月12号,箭杆河最后一次发大水,后面河就干了。1998年后,潮白河部分断流了。当时乡亲们不懂河水断流的危害,后来编炕席、打房顶的芦苇都没了,这才知道自然环境变坏了。” 白国营后来学了水利,到北京市水文总站地下水科工作,对于家乡的变化,他给出更专业的分析,“1980年到2008年这一段时间,降水少,城市扩张。上游水库把水截了,流域缺乏补给,超采导致京东潮白河地下形成巨大的漏斗。原来密云水库的水供北京人喝都不够,哪里还能往下游放。而随着南水进京,供水紧张的矛盾大大缓解,密云水库也开始向下游水源地补水了。”

  2018年至今,密云水库累计向下游补水超过16亿立方米,大大小小干涸的河道重新湿润了,水系恢复走出了第一步。

  潮白河岸边原有不少砂石坑,逐渐被渗出的水灌满,形成600多亩的小湖面,丰水期连成片,白鹭、天鹅等鸟类也都回来了。

  白国营说:“成效看来非常显著。隔壁村木林镇王泮庄村,在一个地势高坎上面。连这样的高地村,水位也变高了,2020年初,地下水埋深是地表以下41.85米,到2023年2月末,恢复到 22.41米,生态补水功不可没。”

  补水带动潮白河流域地下水回升,让流域周边农民喜在心上。

  高丽娟大姐,顺义区木林镇王泮庄村一名管水志愿者,这些年一直参与村里的农业井水管网巡逻,她回忆:“90年代水位下降,要打更深的井,这几年好不容易有所回升,不能再浪费了。区里就推行农业节水,我们巡逻维修,宣传节水。现在村里一共61眼农业井,每眼井都有一块表,使用了多少水都是有数的。灌溉采用地埋式喷灌技术,2021年,一亩地一年不超过200方水,比以前漫灌少了一半。”

  以地下水回升保护为契机,顺义水务局推出自备井 “装表计量、定额限制”等措施,试点建设现代农业节水示范区,更新灌溉技术,鼓励农民参与管水。2016 年到 2021 年,顺义区年用水总量减少35%,年农业用水量减少70%,农业节水贡献了总节水量的大头。

  十年来,北京坚持“以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的问题”,地表、地下协同,修复超采历史欠账。随着南水进京、大力压采地下水以及全流程节水等工作的开展,极大缓解流域内水资源短缺现状。

  全市五大河流时隔26年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相比2014年同期,全市新增有水河道53条、有水河长990公里。泉眼复涌、河床“苏醒”,全市健康水体比例从不足60%提升到87.2%,很多河流、湖库成为鸟类迁徙驿站和栖息乐园。

  北京市水文总站地下水科科长白国营说:“从全市看,本世纪初期,超采多,回补少,平原地区地下水平均埋深最低时跌到地表下25.75米。这一问题目前得到扭转”。

  截至2022年底,北京市地下水平均埋深为15.64米,连续7年累计回升10.1米,地下水储量增加51.8亿立方米。藏水于地,极大地促进了水源涵养和修复。

  地下水位不断回升,水质也在不断优化。北京市南水北调环线管理处运行管理科工程师王艳说:“我们去年在亦庄调节池监测到‘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在怀柔水库、黄松峪水库也同时监测到,桃花水母对水质要求极高,证明北京水质改善和水生态健康状况持续向好。”

  通过流域综合治理、调蓄存补结合,多源共济的首都水资源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起来,首都水环境“底气”更足。

  北京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进怀介绍:“我们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历次视察北京的重要指示精神,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首都超大型城市水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连续实施3个城乡水环境治理三年行动,使城乡河湖面貌焕然一新。北京从水环境补偿向水生态补偿转变,跨流域跨地区保水机制与水资源调度等方面实现制度创新,推动流域系统性责任落实。我们将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系统治理,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

【编后语】

  十年,北京水环境治理成绩斐然!南水进京超86亿立方米;密云水库蓄水量创历史最高纪录并保持高水位运行;时隔26年,北京5大河流重现全线贯通入海;平原区地下水位连续7年累计回升10米多!

  看得见的,是停了几十年的泉眼又涌出了水,是大库水满小河溢,水库中间的“好几个大岛只剩下了尖尖儿”,是消失70年的濒危鸟类再次出现在库区,是断流多少年的大河小河又有了水……

  看不见的,是北京这座超大型城市的水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是多源共济的首都水资源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起来,是北京开始从水环境补偿向水生态补偿转变,是水资源保护和调度等方面的制度创新……

  凡此种种,一句话概括便是——北京水环境“底气”更足了!

  这一切,是群策,也是群力的结果;是共治,也是共享的结果。同样,这份“底气”也需要我们共同守护。

  应该看到,北京依然是严重缺水的特大型城市,依然需要解“渴”,依然需要补水。值得欣慰的是,节水的意识在地下水连续回升的同时也同样在提高,严格治理压采地下水,开展节水,一些村镇甚至还设立了专门的“管水志愿者”……

  一泓清水,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十年水环境治理的成果令人欣喜,再向前行,还需要更大的勇气和努力,一同守护北京城市发展的这份“底气”!

  新闻采写: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记者 任晨光

  编后撰写: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编辑 刘方、檀彦杰

代表作2:煤烟谢幕 蓝天登场

  2022年,北京市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连续两年全面达标。

  从2013年到2021年,PM2.5年均浓度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下降了63.1%,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之为“北京奇迹”。

  奇迹的出现,根在理念引领,谋在系统部署,成在上下合力。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语重心长地说:“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大气污染防治是北京发展面临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有分析显示,京津冀地区PM2.5的来源,三分之一是因为燃煤。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幅增加低碳清洁能源使用量。”

  总书记的话,是谆谆教诲,是殷殷嘱托,更是行动指南。

  一场聚焦PM2.5的大气污染防治战在京华大地上全面打响。而在这场攻坚战中,压减燃煤首当其冲。

  北京自2013年起执行新修订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但2014年,北京市首次PM2.5源解析结果显示,本地燃煤对PM2.5的贡献率仅次于机动车,仍高居第二位。

  于是,燃煤改清洁能源工程全面提速,四大燃煤电厂陆续关停,京西煤矿全部退出……近十年雷厉风行,全市压减燃煤超过两千万吨。

  据最新一次PM2.5源解析结果显示,本地污染来源中,燃煤对北京大气污染的贡献率由原来的22.4%骤降至3%。

  胡同里不再烟雾缭绕,大烟囱不再吞煤吐墨,山谷间不再粉尘飞扬。蓝天多了,空气清新了,城乡居民的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

  “相当暖和!” 逢人便说“真的好”

  “我今年72岁,我多大岁数在这屋就住了多少年了。煤改电之前我们都是用煤球,每天早上起来生火,那真是家家户户冒烟呀,附近胡同里烟雾缭绕,屋里都得开窗户,可得放半天味儿了。” 

  初春清晨,西城区大栅栏街道三井社区,张大妈4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里暖意融融。作为全市较早享受“煤改电”政策优惠的市民,回望近十年来平房区取暖条件的巨变,她深有感触:“当时听说要改造,挺有顾虑的,心想用电怎么取暖呢?我们用煤也用习惯了。很多人就说他们家不改。”除了生活习惯外,张大妈和邻居们心里还有一本经济账:“我们当时每年采暖季买煤要买四五车,花两千多块钱,要是用电取暖,电费也花不起啊。”

  “当时区里、街道、社区耐心细致地和我们沟通,一一记录和解决。我们晚上用波谷电取暖,一度电3毛钱,政府补贴两毛,我们只用掏一毛钱,一个采暖季甚至花不到两千块钱。”张大妈回忆。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处长李翔告诉记者:“这样的政府补贴方式一直持续到现在,为了还首都市民一方蓝天,也为了大家安全清洁取暖,十年来北京都是这么做的。”

  经济账迎刃而解,施工难题接踵而至。核心区的平房区人口密度大,街巷胡同狭窄,房屋老旧密集,改造情况复杂,现场施工条件较差。“煤改电”工程涉及面广,参与单位较多,还涉及外电网增容、户线改造、蓄能式电采暖设备安装等多个环节,负责牵头实施改造的西城区生态环境局面临的问题千头万绪。

  西城区生态环境局“煤改电”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王超告诉记者,“煤改电”工程涉及居民的切身利益,不少居民担心设置在家门口的变电箱影响日常通行,还可能有辐射等安全隐患。得知大家的顾虑,他们请专家多方勘测设计,最大限度地保证安装美观,整齐利落,辐射数值也都在国家相关标准范围内。经过多番宣传动员,逐渐取得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正是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工程才得以稳步有序推进。

  “当时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决定分批推进,每年完成1-2万户,当年立项施工,当年供暖季前完工,这相当于把两三年的工期压缩到半年多内完成。”西城区生态环境局“煤改电”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王超告诉记者。

  “煤改电”工程完成后的第一年采暖季,张大妈乐得合不拢嘴,“特别暖和!越到晚上越暖和,以前我特羡慕我住楼房的同学,改完之后我逢人便说,我们现在也特棒!”

  平房住户“煤改电”,看上去是一家一户的小工程,但对大气环境的改善不可低估。2015年底,东西城核心区在北京市率先实现了基本“无煤化”。以张大妈居住的西城区为例,“十三五”期间,西城区二氧化硫浓度五年平均值为7微克/立方米,比“十二五”期间下降72%。 

“刺鼻的烟味儿没了”

  2014年7月23号晚11点,北京高井热电厂3号机组正式与电网解列,标志着全厂6台燃煤机组在运行55年后全部关停。

  单元长张存国看着渐渐安静下来的厂房十分不舍,“在这儿工作这么多年,没想到关这么早,一开始估计怎么着也到2015年、2016年再停,我们这些老人,能做的就是站好最后一班岗。”

  同时,大唐国际高井燃气热电厂项目正式投产运营,替代关停的燃煤热电厂,清洁能源天然气逐渐取代燃煤,成为发电供热的主力能源。

  高井热电厂的关停,拉开了北京五环内四大燃煤电厂退出历史的大幕。此后,国华、石热燃煤电厂相继关停。2017年3月18号上午,华能北京热电厂所有燃煤机组停机备用。至此,北京四大燃煤电厂全部关停。

  与此同时,清洁能源紧跟而上。2017年底,四大燃气热电中心全部建成投产,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实现清洁能源发电的超大城市。

  家住热电厂相邻小区的居民们感受最为真切。居民李大爷说:“以前每到刮北风的时候,粉尘都会顺着窗户飞到屋里,现在,这种困扰全都没有了,刺鼻的烟味儿也没了。”

  按照规划,北京未来将不再新建大型电厂,转而加快建设外受电通道,优化网架结构,提高安全供电水平。截至目前,北京全市外受电通道13条28回路,输送能力3400万千瓦,输送能力比2012年增长54.5%。全市16个区全部连通管道天然气,北京优质能源占比超九成,稳居全国最高。

  “三合·美邻坊”:燃煤锅炉旁的“幸福之花”

  在大兴区兴丰街道,有一处砖红色的便民综合商业体——“三合·美邻坊”。走进这里,一层是便民菜站;二层有裁缝铺、洗衣店、理发店,几位社区居民在旁边的画室里挥毫泼墨;三层的社区书店和咖啡屋也吸引了不少居民光顾。很难想象,这样惬意舒适的地方,过去曾是冒着滚滚浓烟的燃煤锅炉房,为周边三个小区提供冬季采暖热源。

  北京在关停大型燃煤发电厂的同时,对于城区里的燃煤小锅炉也启动了改造。原有锅炉房完成“煤改气”后,不少小区的锅炉设备房、堆煤场成了闲置空间,于是就开启了华丽转型。

  “2020年初,我们参与大兴区老旧小区提升改造项目,尝试盘活闲置废弃锅炉房、堆煤场等资源,建成了使用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便民服务综合体‘三合·美邻坊’,并于2021年8月底正式开业。”项目负责人贾凡介绍,这是全市首个利用闲置废弃锅炉房,通过政府引入资本打造的便民综合商业体,可以辐射周边20多个小区的近10万居民,极大方便了群众日常生活。

  “买菜也方便了,过去得走15分钟,现在出门口就是,菜也比较新鲜。”附近居民说,“这里成了一朵开在燃煤锅炉旁的‘幸福之花’”。

  2018年,北京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收官,6年间共淘汰燃煤锅炉0.83万台、4.09万蒸吨,全市燃煤锅炉基本“清零”,平原区基本实现无煤化。

“黑风”变“蓝天”,城市换新颜

  “恋恋不舍,不想走,关停肯定是大势所趋……”

  吴锁柱在大台煤矿干了24年。2016年起,京西门头沟、房山一带,一大批煤矿进入关闭退出期。作为北京建成最早、规模最大、工业化程度最高的一座煤矿,大台煤矿2020年9月正式关停。随着这最后一座煤矿退出历史舞台,北京近千年采煤史宣告结束。

  虽有很多留恋,不过在吴锁柱看来,这样做是对的。1981年,21岁的他刚从技校毕业,就来到大台煤矿工作,此后大半生与这里结缘,工作、结婚、生子……如今退休了,他依然住在这里,山间随处一指,就能说出哪间房子住过什么人,年轻的时候登过哪座山,游过哪条河。

  “我师父和我说,上世纪50年代这里煤矿没开采的时候,山是透彻的绿,水是山泉水,春天山桃花一开,漂亮极了!但我来的时候这儿已经开采了三十多年,当时刮的风全是黑风,我们下井作业坐罐车进去,出来的时候只有牙是白的,其余哪儿都是黑的。运煤的皮带咣咣响,噪音特大,东西放在窗台上隔一天你再看,肯定落一层煤灰。”

  “现在退休了,回头想想觉得关停煤矿还是应该的。这儿环境变得相当好,每天安安静静,偶尔还有鸟鸣声,如果是晴天,天上飞机也能看见,恢复自然环境了,真好啊!”吴锁柱感叹。

  随着京西最后一座煤矿关闭,深山里轰鸣了半个多世纪的机械采掘声慢慢消失,在此工作生活的近万人相继举家搬迁、各奔东西,热闹的山谷变得静寂,一个大国首都的千年采煤时代就此落幕,留下的是汩汩泉水和清澈蓝天。

  压减燃煤的“北京经验”

  北京曾是世界上燃煤消费最多的首都,燃煤消费一度占全市能源消费的75%。煤炭燃烧排放大量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的重要原因。2014年北京市首次PM2.5源解析结果显示,本地燃煤对PM2.5的贡献率仅次于机动车,高居第二位。

  十年来,北京这场削减燃煤攻坚战,打得卓有成效。全市燃煤消费总量从2012年的2270万吨降至2021年的131万吨,压减幅度超过94%。据最新一次PM2.5源解析结果显示,本地污染来源中,燃煤对北京大气污染的贡献已由原来的22.4%骤降至3%。

  回望过去十年,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处长李翔说,全市上下真正拧成了一股绳:“市政府统一指挥,按照压煤的指标分解到各个部门,比如说发改委是承担电厂的,经信局负责工业类的,我们负责供暖的和城镇居民煤改电,农业农村局负责农村的煤改电,大家共同努力形成合力,通过10年的不懈努力收获了非常好的成效。实际上我们的环境质量改善了,它也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来规划花很长时间才能实现的,通过燃煤污染治理的进程,都同步快速解决了,居民的生活舒适程度也得到很大提高,这是非常有成效的工作。”

  根据《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规划》,到2025年,北京还将推动剩余山区和浅山区农村清洁能源替代,基本实现全市供热“无煤化”。

  相信那时,北京的天一定会更蓝,星光一定会更璀璨!

【编后语】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曾几何时,生活在北京,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看看天空是否乌突突灰蒙蒙。不知不觉间,左邻右舍空气质量话题由热转冷,朋友圈里蓝天碧水美图日渐增多,这恰恰是北京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最佳例证。

  减煤降碳,离不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习总书记在2014年考察北京时指出,“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这为北京打好、打赢大气污染攻坚战指明了方向。

  减煤降碳,离不开政府的高位统筹、科学规划。削减燃煤污染,溯源节流,涉及方方面面:从整体能源结构调整到企业生产绿色转型,从城市供电供热到胡同人家取暖……只有综合权衡,系统谋划,多方协同,才能整体一盘棋,趋利避害,革故鼎新。

  减煤降碳攻坚战,离不开公众的积极参与。百姓身边生活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矿山关闭了,工人如何养家糊口?家里煤改电了,家庭支出如何平衡?燃油车换电动车了,出行成本会不会增加?这些“身边事”替老百姓考虑周全,弥补到位,大家的支持度、参与度自然提高,治污攻坚战就越打底气越足。

  回首既往,思想引领,科学决策,众志成城,让北京走出污染困境,融入绿色生活。面向未来,绿色生活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首都的明天定然会更亮丽。

  新闻采制: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记者 杨帆

  编后撰写: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编辑 王彦

代表作3:我和6283家“邻居”的同城生活

  提起我们居住的城市北京,你可能不知道,她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2021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0-2021年已实地记录各类物种6283种。2020年北京市启动生物多样性调查,已累计发现了87种北京新记录种,其中中国新记录种达18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物种现身北京:以往无记录的震旦鸦雀在房山、大兴、丰台等地频频出现,消失近80年的栗斑腹鹀重回密云,鸳鸯、褐马鸡、大天鹅、北京雨燕等物种分布区域在不断扩大,轮叶贝母、铁木、百花山葡萄等珍稀植物也都有可能返回野外实现种群复壮……它们为京华大地带来勃勃生机,更是对北京生态环境建设的充分肯定。

  和6283家“邻居”同城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丹顶鹤一家“三年三访”

  又是一年候鸟迁徙季,今年3月12日,正午时分,北京市延庆区西北部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阳光明媚,春风和煦,水波荡漾。

  在一处观测点附近,延庆区自然保护地管理处科研人员刘均平和几名摄影爱好者举着相机,用镜头锁定观测区域——灰鹤越冬地。

  过不多时,三个优雅身影进入镜头,落在远处的浅水沼泽上,悠然戏水,翩翩起舞。刘均平和同伴们相视一笑。“丹砂作顶耀朝日,白玉为羽明衣裳”,那就是丹顶鹤。

  透过高倍望远镜头,一只成年鹤所带的环志标记逐渐清晰:“L283”。刘均平心中的猜想得到验证,他满脸兴奋,“这‘一家三口'、三个‘老朋友'又来了!”

  说起刘均平和这三只丹顶鹤的缘分,要追溯到2年前。刘均平记得清清楚楚,2021年12月4号,延庆区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巡护队员在野鸭湖自然保护区例行巡护时,发现两只疑似灰鹤的鹤鸟。巡护人员立即上报自然保护地管理处科研监测科,刘均平和同事们赶赴现场后确认,这两只鹤鸟就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丹顶鹤。

  经初步确认,两只丹顶鹤一雄一雌,是2017年以后出生的鹤鸟,应该来自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一只有环志标记,是扎龙野化丹顶鹤,另外一只为野生丹顶鹤。丹顶鹤通常雌雄相随,据推测,扎龙野化丹顶鹤是跟追随另外一只野生鹤一起迁徙到野鸭湖的。

  这也是延庆区范围内首次发现丹顶鹤。正巧在它们到来的前一天,《延庆区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名录(2021版)》正式发布。它们的光临,成功为《名录》再添了1种。

  让刘均平惊喜的是,一年后,2022年12月29号,这对丹顶鹤南迁时再次来到野鸭湖保护区停留栖息,而这次,它们还带来了自己的宝宝——“神仙眷侣”变身“三口之家”。

  “今年北迁时,这‘三口之家’再次来到野鸭湖停留。”刘均平笑着回忆,“四个月前,它们的宝宝还是一只黄褐色毛羽没有全部褪去的小鹤,今年再见时,小鹤已经长大,体型和它的父母差不多了。”

  丹顶鹤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为濒危物种,对环境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洁净而开阔的湿地环境作为栖息地,是对湿地环境变化最为敏感的指示生物。

  刘均平介绍,“它要求水质得从水面看到水底,水里面要有小鱼、小虾等丰富的食物。同时它的警觉性很高,对人类侵扰非常敏感。丹顶鹤三年三访野鸭湖保护区,意味着延庆区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野鸭湖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有可能成为它们探索的一条新的迁徙路线”。

  据了解,除了丹顶鹤外,今年还有8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鸨,也组团“打卡”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数量为野鸭湖首次监测到大鸨以来的历年之最。工作人员还观测到了极度濒危珍稀鸟类青头潜鸭在湖水中追逐觅食的温馨画面。此外,5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鹤及1只东方白鹳近期也到访了密云,在密云水库北岸落脚歇息……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不断拓展优化,是北京获得野生动植物们青睐的重要原因,也是北京为它们精心准备的一份“礼物”。

  刘均平2013年毕业后就一直在北京延庆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工作。土生土长于青山绿水相伴的农村,加上七年高校期间专攻森林生态学和湿地生态学,让他与自然界动植物怀有深厚的感情。参加工作十年来,他参与并见证了野鸭湖地区从荒地到“动物乐园”和“候鸟食堂”的巨大转变。

  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路线上的重要中转站,每到迁徙季,野鸭湖都会吸引大量候鸟来这里,为长途迁徙补充能量。

  刘均平回忆,湿地修复前,野鸭湖地区周边种植苜蓿草,植物单一,湿地旱化形成大片荒地。后来从马营河取水,对地形加以改造,水系连通,浅水区、深水区、生境岛等满足不同种动植物需求的生态环境逐渐形成。

  而后野鸭湖的生态环境修复更加细化。为了保护候鸟安全越冬,完善食物链结构,维护区域生态平衡,2020年,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创新性地在鸟类集中停留觅食区建立鸟类食源地——鸟粮田,刘均平介绍,他们“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在野鸭湖湿地内试验种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专门供鸟类、兽类等动物取食,同时减少人工干预,最大程度保留农田的自然状态。如今,鸟粮田规模已从最初大约310亩扩大到516亩,种植的食源植物包括玉米、高粱、黄豆、谷子、向日葵、油葵六种,呈多块分布在湖区周围。

  充足的食物为野生鸟类越冬提供了有效的保障。监测发现,2020年以来,每年冬季来野鸭湖越冬的鸟类数量和种类明显增加,越冬迁徙高峰期单日监测各种鸟类数量多达上万只。往年食源地监测到的灰鹤、豆雁最多,今年还吸引了附近水域的大批绿头鸭等前来觅食。

  站在野鸭湖观测台上看着远处的水面,刘均平一口气向记者数出苍鹭、草鹭、斑嘴鸭等近十种正在歇脚觅食的“老朋友”。此前,刘均平曾在这里观测到一只豹猫在水面上追逐捕食黑颈鸊鷉,后因游泳能力不济惨遭“滑铁卢”,那一幕滑稽场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生物界的自然法则在这里能够明显感受到,侧面来看,这也是生物多样性高的一个体现。”

  十几年前,北京城区人口密集,产业集聚,绿意难觅。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副处长纪建伟介绍, 2012年至今,北京连续开展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到2021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6%,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31%。平原地区的大片森林汇成林海,联通了碎片化的“生态孤岛”,而且先后建成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79处,使全市90%以上的国家和地方重点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为首都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屏障作用。

  首都园林绿化事业在“绿起来”“美起来”的基础上,也进一步追求“活起来”的跨越式发展。在城市公园、绿地、郊野公园、平原生态林湿地等区域,积极推动自然带建设,适度保留荒野状态,促进自然演替,提升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成为实现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条重要途径。

  位于城市副中心的绿心森林公园,建设时便在中央地带预留了78公顷的生态保育核,减少人为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并根据不同野生动物的习性,配置食源树种,构建稳定的多物种长期共存的复层立体植物群落……如今,刺猬、野兔、野鸡等100多种野生动物已成为绿心公园的“常住居民”。

共享家园,和谐共生

  “你看!这棵大树上卧着的灰褐色的鸟是斑鸠,旁边那个看着简陋点的就是它的窝……那边是一对白头鹎,还有灰喜鹊、乌鸦……”

  仲春时节,在朝阳区东三环一个中型社区,住宅楼环绕着一片树林绿地。清晨的阳光穿过树干,洒落在鸟儿身上。鸟儿们此起彼伏,为这和煦的春日献上一首首奏鸣曲。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郭耕走在其间的石板路上,抬头看鸟、听声辨鸟,走了一圈,近十种留鸟、旅鸟被细细数来。

  近年来,城市已不仅是人类的居所,也成为野生动植物们的家园,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动实践在这里不断上演。推着婴儿车在社区内散步的居民孙先生告诉记者:“我们在小区里见过刺猬、松鼠……人和自然的相处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不仅需要政府做得更好,也需要我们大家爱护小动物,包括不随便投喂……”

  郭耕是一名科普工作者,专门从事自然保护教育,从工作了20多年的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麋鹿苑)退休后,观鸟、拍鸟成了他的一大乐趣,他用独特的“郭氏拍摄法”,细腻生动地记录和展现着野生动物们的各种情态。

  郭耕回忆,他曾在社区里惊喜地拍摄到我国二级保护动物红隼的身影。

  那是2021年6月间一个周末的早晨,他被窗外一阵吱吱吱吱的鸟叫声吸引,出于专业敏感,他立即判断是红隼的叫声。取来望远镜观察,镜头里一只红隼稳稳地停在一栋社区楼楼顶,双眼有神,眼睛下面垂直向下的黑色口角髭纹清晰可见,它还时不时左右观察,并连续发出叫声。

  “红隼是隼科的小型猛禽之一,常栖息于山地和旷野中,多单个或成对活动,飞得比较高,能捕捉地面上活动的啮齿类、小型鸟类及昆虫。当前,红隼的价值和保护现状同猎隼差不多。”郭耕介绍,“有鸟友判断是雌鸟邀配,因为红隼的繁殖期恰在5到7月,正当其时。不管怎样,足不出户竟得到红隼飞来的慰问,还是两只,算是一份大礼!那一天,我都过得美滋滋的。”

北京雨燕,年年春天来这里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是很多人儿时对燕子的最初印象。说起和北京最有渊源的鸟类,就不得不提“北京雨燕”,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鸟,1870年首次在北京采集到这一亚种并为其命名。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福娃“妮妮”原型,到2022年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首个数字形象,穿过数百年风雨阳光的“北京雨燕”,可谓是历史北京、文化北京、生态北京的代表之一。

  每年4月中旬到7月中下旬是北京雨燕在“老家”停留的时段。在这3个多月里,雨燕要完成产卵、孵化、育雏的工作。7月中下旬后,北京雨燕就会启程,开始它长达3.8万公里的旅程。一路南下,在10月底11月初,抵达非洲大陆南端的南非、博茨瓦纳,在那里越冬。

  北京人欢迎和爱护雨燕,雨燕也从不失约,岁岁年年总要回北京看看,然而,北京雨燕的生存也曾一度面临危险。

  2000年夏天,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高武沿着故宫外围筒子河骑车慢行一圈,发现雨燕从原先的将近400只下降到了80只。调查表明,数量下降的主因是栖息地消失。北京雨燕主要在高大的古建、庙宇、古塔等建筑的缝隙里筑巢,上世纪50年代旧城改造以来,一些老建筑相继拆除,到80年代,仅剩的古建筑又被保护起来,加装防护网以防鸟类粪便污染,北京雨燕做窝筑巢的地方大量减少。此外,食物来源也成为雨燕数量减少的另一大原因,北京原本有很多适合昆虫生长的绿地、水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城市建设大发展,水塘快速消失,昆虫减少,致使雨燕失去了觅食的地方。

  为了保护雨燕,2017年起,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北京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北京市宣武青少年科技馆对北京城区20多个有雨燕分布的地点展开调查,以便摸清巢址、数量等信息。根据调查记录,这些调查点雨燕的最大记录为9060只。

  “这些数字是志愿者们用拍照的方式一只只数出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副处长纪建伟介绍道,“通过这个数据,我们可以推测出,北京城区的雨燕总规模能达到1万多只。”

  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雨燕保护中来,相关部门设计了保护雨燕的校园课程和讲座,带领学生科学观测雨燕,还专门对准雨燕巢穴开展5G慢直播。这些新鲜好玩的现代化手段,让北京雨燕迅速“圈粉”,为雨燕保护和城市生态保护开辟了新途径。

  近年来,北京绿化面积、湿地面积不断增大,生态环境好转,雨燕的食物——各种昆虫重新丰富起来,北京雨燕的数量不断增加,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密云、昌平、大兴等郊区也发现了它们的身影。这些都与社会各界的努力以及市民保护意识的提升分不开,良好的保护氛围和生态环境为雨燕的栖息繁衍营造了更好的条件。

立法保护,万物共荣

  十多年来,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网”也在逐渐加密、织牢。

  2012年,北京有史以来最严格的湿地保护管理制度——《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颁布实施,针对放生、排污、开垦、占用等湿地管理中的难点问题一一做出明确要求,全市6.21万公顷湿地得到分级保护。

  2022年,随着《湿地保护法》的实施,动植物的栖息环境得到进一步依法保护。此外,新版《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执法协调机制》等法律法规也先后实施,为推动多部门联合执法,精准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

  北京是一座超大型的现代化城市,也是万物和谐共生的生态家园。通过严格执法,实时监测,及时救护,北京为野生动物安全过境和栖息保驾护航的成效不断显现。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副处长纪建伟表示,十四五时期,北京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将坚定不移地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未来,北京还将开展全市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状况普查,编制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规划和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名录;每年候鸟迁徙期,将组织力量重点加强候鸟繁殖地、迁飞停歇地、迁飞通道等集中分布区域专项执法,严厉打击非法猎捕、运输、售卖野生鸟类等违法行为。同时,建立和完善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体系、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在野生植物保护方面,将开展百花山葡萄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育。

  在生物安全方面,要深入贯彻落实《生物安全法》和《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做好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努力使本市95%以上国家和地方重点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生物多样性之都和生态文明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编后语】

  生物越多样,城市越生动。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彼得·杜赫提将鸟类视作会飞翔的“人类远亲”,他说鸟就像哨兵,是人类健康与地球生态的预警系统。这一说法在北京新发布的物种数据那里得到了印证。

  根据今年4月15号发布的最新版《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北京全市野生动物增加到了608种,比2021年10月发布的596种新增了12个物种,这12个物种全部都是鸟类,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彩鹮和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栗鸢。

  鸟儿会飞、易于迁徙,相较于其他动物,在栖息地的选择上有较高的“主动权”,因此生物学界普遍认为,鸟类对生态环境的变化更为敏感,可以被视作生态环境的“检验师”。越来越多珍稀鸟类在京华大地“安家”,是首都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空间扩大最直观的体现,也是北京迈向“生物多样性之都”的又一例证。

  建设生物多样性之都,北京立足高远而着眼小处。近十年来,北京一手抓自然保护地建设、一手抓城区栖息地恢复,从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到京郊和城区的湿地涵养,再到植被结构上“乔、灌、草、藤”的合理搭配……对同城“邻居”们的照顾精细到了“吃、喝、住、行”方方面面。生物越多样,城市越生动。或许你未曾得见“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现身大兴,没能目击豹猫出没冬奥延庆赛场,对于109国道旁“世上最孤单”的百花山葡萄也只是耳闻,但只要走进家门口一片片道法自然的城市森林,就能感受到草长莺飞、鸟语虫鸣的勃勃生机,扑面而来的是山林特有的清风。

  伴随城市绿肺缓缓翕动,“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我们得以深刻体味,自己的命运是如何与这片土地上的生灵紧密相连。

  新闻采写: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记者 王悦

  编后撰写: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编辑 杨迪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 韩建平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9802131078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