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吉林开年建设农业强省一线观察系列报道

2024-10-30 15:00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作品标题:吉林开年建设农业强省一线观察系列报道

  代表作一

  早春时节,白山松水仍覆盖着皑皑白雪,但广袤的黑土地上已然澎湃着勇挑重担、奋发前行的滚滚热潮。

  日前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释放重农强农强烈信号,农业大省吉林全面发力,抢抓吉林机遇。

  全面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推动“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上规模、建设“十大产业”集群、发展乡村旅游、推进乡村建设行动……

  坚决扛起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争当农业现代化排头兵”重任,率先建设农业强省。吉林,从春天出发,一刻都不停步。

为国家守好“黑土粮仓”等不得慢不得

  育苗大棚里紧张忙碌,农资市场里人来人往。平整土地,疏浚沟渠,选种购肥,整修农机……眼下的松辽平原,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一幅备春耕、忙发展的动人画卷正在希望的田野上徐徐展开。

  “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吉林省迅速制定省委一号文件,从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黑土地保护等方面深化配套措施,全面推进顶层设计、政策谋划和工作落实。”吉林省副省长韩福春说。

  开年就开跑,起步即冲刺。春节刚过,全省接续召开多个农村工作会议,省委主要负责人密集到农村、农业科研院所深入调研,对全省“三农”工作进行部署。在省政府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等11位专家学者围绕盐碱地高效治理与利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吉林力度不减,步伐不停。“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传递出吉林要走在前、开新路、作示范,率先在全国建设农业强省的信心和决心。

  筑牢大国粮仓,加强供给保障是关键。全省今年粮食播种面积力争达到9000万亩,总产稳定在800亿斤以上。

  保障粮食安全,耕地保护是抓手。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378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3500万亩。

  粮食生产,命脉在水利。大中型灌区等重点工程概算总投资1200亿元以上。

  农村要富裕,产业需振兴。推动“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上规模上水平,全年肉牛饲养量发展到770万头。

  ……

  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等不得慢不得坐不住,全省各地拉满弓张满弦,奋力抢抓新机遇,干出新气象。

  投资100亿元,引入4个院士团队,与中科院等15个单位建立合作关系,签订重点项目6个……坐落在公主岭市的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长春农高区”)获批不到一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肉牛良种繁育融合示范产业园、食品产业园等已具雏形。

  “省里全力支持长春农高区开展首创性探索和实验,我们以专班专线机制推进,超常规运转。”长春农高区专班成员王海成说,现在几十个项目在谈,每天都有新进展。

  实行一线“赛马”机制,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省各产粮大县你追我赶。

  “1月份种子入库率已经超过50%,化肥超过30%。”榆树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郎晓峰说。榆树被誉为“天下第一粮仓”,去年粮食产量达62.2亿斤。

  今年除完成上级下达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7万亩,榆树还投入1.29亿元建设3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榆树要抓住机遇,走在全省前列。”郎晓峰说。

企业看准了就要甩开膀子干

  机器轰鸣,传送带穿梭。刚建成不久的吉林省鸿翔种业有限公司制种车间里,生产热火朝天。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得益于吉林6个方面19条政策支持,鸿翔种业快速发展,已闯入全国玉米种子销售前五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吉林省提出发挥生物育种联盟作用,开展联合攻关和联合选育,鸿翔种业发展信心更足。

  企业负责人贺伟说,今年不仅要扩大育种面积,再上一条生产线,还要建立种子研发中心、科研实验站。“我们要打造中国玉米种业‘硅谷’。”

  放开手脚,让一切有利于“三农”的活水涌流。记者在吉林大地采访,一个突出感受是企业家信心更足,胆子更大。

  “今年要对接大型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力争改造盐碱地5万至10万亩。”中科佰澳格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潘修强说。

  近年来,吉林省深挖耕地后备资源,大力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商资本等参与西部土地整治项目,昔日的不毛之地正成为新的粮食增长极。

  “政府奖补资金加上水稻的产出,可实现12%到15%的收益。”潘修强说。今年是他在大安市投资改良盐碱地的第7年,去年他干脆把户口迁到了大安。

  看准了就要甩开膀子干。“以前光种粮,今年要转变思路。”在乾安县大遐畜牧场,除副场长赵君留守,3位主要负责人分赴山东、上海等地洽谈项目。

  吉林粮食生产优势突出,但一二三产关联度融合度不高,产业链集聚力整合力不强。今年省委提出强龙头补链条,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增值大文章。在政府引导下,大遐畜牧场今年开始谋划增加鲜食玉米种植及加工业,升级产业链,由一产向三产融合转型。

让群众的激情充分迸发

  这几天,长春晨晖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刘臣正忙着制作PPT课件。他又研制出一款新式条耕机,正急着去各个合作社演示讲解。

  吉林省近年来大力推广黑土地保护耕作技术,但农机不配套始终是一个掣肘的因素。“我想自己研制农机具。”刘臣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吉林省有2375万人口,农民有870万。避免“政府干,农民看”,就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激发群众智慧,大胆干、勇敢闯。

  省市农机站大力支持,不少技术员下来帮忙。新机具边使用边改进,受到越来越多的庄稼人认可。现在,“刘臣牌”条耕机已卖出2000多台。

  离春耕开始还有2个多月,在全国产粮大县农安,乾溢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徐国臣忙得“脚打后脑勺儿”。从提供先进耕作技术、农资团购到组建财务团队理清账目……联合社管理越来越规范,服务也不断升级。

  为破解土地分散、小农户难以对接大市场等问题,近年来吉林省持续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9方面36条措施,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目前,吉林全省社会化服务组织已发展到3万个,全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6300万亩。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给我们联合社吃了‘定心丸’。”徐国臣说,今年成员社又增加了100多个,达到370余家,仅托管土地就达1万多公顷。

  2月的东北,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的试验田还是雪盖冰封,坐落在海南的农科院南繁育种基地,玉米、水稻已经抽穗灌浆。

  “这边正是育种加代的关键期。”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郭中校一边通过视频向记者展示试验田,一边兴奋地告诉记者,“本院那边,加快科研体制改革的方案也已经进入了审批阶段。”

  “突破前进路上的各种障碍,大胆地试,勇敢地闯,吉林省一定会迎来大丰收的又一个春天。”郭中校说。

  代表作二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吉林,国之粮仓。

  作为产粮大省,吉林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坚决扛起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吉林“争当农业现代化排头兵”的重任,率先在全国建设农业强省,努力在建设农业强国战略全局中走在前、开新路、作示范。

  2022年吉林省粮食总产量816.16亿斤,比上年增产8.3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粮食产量连续10年超过700亿斤,吉林再次交出一份重若千钧的答卷!

  2023年伊始,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首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隆重发布,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进行战略部署。

  吉林省迅速行动,坚决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保障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守好“三农”基本盘,以破竹之势,全面推进农业强省建设。

再创高产纪录背后的新“粮策”

  年味儿未散,长春市九台区德强种植业家庭农场负责人潘丙国已经开始备春耕。

  应接不暇的农资电话,进进出出的运输货车以及老潘说话时遮掩不住的兴奋,将种地人的种粮信心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国家到省、市、县,政策越来越好,社会化服务有补贴,黑土地保护有资金,种子、化肥虽然涨价了,政府对农民有补贴,我们得趁着这股春风大干一番,今年我们保护性耕作服务面积由原来的260公顷一下就增加到1000公顷……”老潘说。

  农民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才安全。中央一号文件从价格、补贴、保险等方面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让种粮农民有账算、有钱挣、得实惠,老潘种好粮的心气儿更高了。

  农民种粮底气与信心的背后,是吉林省扛稳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为国家守好“黑土粮仓”,建设农业强省的坚定决心和生动实践。

  2022年,吉林省启动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以产粮大县为依托、重大工程为抓手、农业科技为支撑,以“四良一智”促生产、提产能,规划通过5到10年时间,粮食产能突破1000亿斤。

  同样是这一年,吉林省黑土地保护利用迈出新步伐,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4330万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扩大到3283万亩,居全国第一位。

  无人机悄然盘旋,自动化、物联网将更精准的数据从大地传入电脑。广袤的黑土地上,智慧化、数字化、无人化的耕种模式,正孕育着另一场新丰收。

  梨树县梨树镇宏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台台智慧化农机整齐待发。

  “未来,我们的农田作业就像打游戏一样,不用下地,坐在办公室里动动手指头就把活儿干了。”合作社理事长张文镝说,中央持续释放重农强农强烈信号,吉林省利好“三农”的新政策越来越多,在吉林省深耕农业一定大有作为。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洮南市洮府乡南郊村南郊一社农户刘学军采用西部玉米水肥一体化产效双增技术,去年实现每公顷增产20%以上。

  这项技术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王立春科研团队用了10年时间攻关创新的,在吉林西部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平均每公顷增产5400至6000斤,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3.0%,肥料利用率提高30.0%,每公顷综合收入增加4800元以上。

  2022年吉林省主推58项技术、主导品种120个,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298万亩,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示范县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线上线下开展科技培训127.9万人次。

  农业科技,正为再创粮食产量新高夯实力量。

  大食物观里“生”出新产业链

  农安县巴吉垒镇绿色循环肉牛产业示范园内,粮食种植、饲料生产、肉牛养殖、粪肥加工的绿色循环系统,让育肥牛们生活得格外惬意。

  “绿色循环养殖,让粮食变肉,丰富了餐桌,也拉长了产业链。”示范园负责人徐鹤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

  跳出粮食看粮食,粮食和肉牛统筹推进,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通过种养结合,实现粮食、肉类食品生产、加工、物流等全产业链发展,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正是吉林省扎实落实大食物观的有力举措。

  数据显示,2022年,吉林省肉牛饲养量达到652.6万头,同比增长12.4%,增幅领跑东北,位居全国前列。

  在吉林省新牧科技有限公司,一批批冻精经过分装后装罐保存,这家企业年产优质冻精230万剂,产能不仅能保障吉林,产品还销往全国各地。

  目前,吉林省依托科研院所建立“肉牛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科研创新平台,为种源保护与良种培育提供了保障。

  “肉盘子”要托稳,“菜篮子”更得丰盛。

  因地制宜践行大食物观,探索多元供给,吉林蹄疾步稳。

  走进梨树县喇嘛甸镇盛园蔬菜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蔬菜大棚,蔬菜秧苗吐绿含英。

  “合作社有52栋温室,每天能产4000余斤蔬菜。这几年政策好,市场也打开了,合作社还打算进一步扩大规模。”合作社理事长王彦告诉记者。

  近年来,吉林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启动实施“百万亩棚室建设工程”。2022年,新建棚室2.99万亩,冬季地产新鲜蔬菜自给率突破12%。

  “米袋子”更充足,“肉盘子”更沉实,“菜篮子”更丰富,吉林农产品生产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旧动能转成新动能,构建大食物观的磅礴文章,正细腻起笔。

叫响“吉字号” 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世界人参看中国,中国人参看吉林。”抚松县万良镇醒目的标牌背后,是“吉字号”的底气和信心。

  万良镇是因人参而兴起的省级特色产业小镇,人参的种植加工有450多年历史。

  近年来,吉林举全省之力集中培育创建“长白山人参”产业集群。2022年,吉林省人参全产业链总产值达642.5亿元,领跑全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成为吉林东部山区产业兴旺的重要标志。

  万良镇借势而起,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人参交易市场——国家级长白山人参市场,特色小镇里呈现出“家家是企业,处处是工厂”的繁荣景象。

  打造提升农业品牌是建设农业强省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吉林省全面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发挥品牌效应,成功打造了吉林大米、吉林玉米、吉林杂粮杂豆、吉林长白山人参、吉林长白山黑木耳、吉林优质畜产品、吉林梅花鹿七大“吉字号”农业品牌,为建设农业强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支撑。

  农历兔年新春,吉林鲜食玉米走俏年货市场。位于永吉县中新食品区内的吉林嘉美食品有限公司鲜食玉米线上线下销售火爆。

  “因为品牌响了,销量也上去了,市场倒逼生产,产业链越拉越长,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吉林嘉美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王文峰说,借助吉林省打造农业品牌大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公司产业链上游拥有鲜食玉米基地种植,中游拥有雄厚的鲜食玉米精深加工、科研实力,下游拥有电商、OEM、出口等流通销售渠道,年生产加工真空包装鲜食玉米能力达到3000万穗。

  树起一个品牌,激活一片市场,提升整个行业。

  从“筚路蓝缕”到“群芳争艳”,从“自无至有”到“自有至优”,吉林省农业品牌建设一路高歌猛进,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跑出“加速度”。

  必须在扛稳国家粮食安全上再立新功,必须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上实现新突破。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吉林铆足干劲,勇站排头。

和美乡村绘新卷

——吉林开年建设农业强省一线观察之三

  吉林日报记者 赵宝忠 王伟 新华社记者 郎秋红 薛钦峰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水,村集体经济壮大破冰,特色产业发展兴涛弄潮,和美乡村建设逐浪扬波……

  东北的初春,乍暖还寒,皑皑白雪之上,农业大省吉林,全面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中央一号文件为遵循,坚定航向、开足马力,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而不懈奋斗。

格局更大——

从“三权分置”到壮大新型村集体经济

  走进长春市九台区合悦听湖创意农场,农业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田园艺术民宿、自动化阳光果蔬棚、阳光音乐花房、植物迷宫、宠物乐园、共享家庭农场,流水潺潺、温馨惬意。

  占地面积如此广阔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如何落地?项目用地从何而来?

  “我们这个项目2018年选址并启动,能有这样的建设规模,主要得益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为农场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合悦听湖创意农场董事长臧贵臣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明确部署,吉林省不仅配套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还进行了各种探索和改革,农业企业迎来了发展和腾飞的最佳机遇。

  对于肩负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吉林来说,守住耕地红线与项目用地保障一直是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道难题。

  如何破题?

  一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改革试水,在长春市九台区率先展开。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九台区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三条底线,推进“三块地”改革,实现了三项改革任务的纵深推进、深度融合、全域覆盖,成功破解项目落地和企业发展用地困难的难题。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仅仅是吉林省深化改革、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吉林省始终把改革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法宝,贯穿农业强省建设全过程,围绕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让广大农民分享更多改革成果。

  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活化农村集体“三资”,加快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巩固扩大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成果,持续激活主体要素。牢牢把握适度规模经营这一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土地集约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吉林基层干部群众积极实践和探索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脚步从未停止。

  2016年,松原市大洼镇民乐村党支部书记张志峰带头由村集体成立农民合作社,集中小部分土地进行农业技术示范。合作社实行统一购买农资、播种、田间管理、秋收、卖粮,收益分配。村集体负责合作社经营的日常监督工作。几年后,合作社的经营收益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把土地交给合作社经营。

  “今年得到分红4.1万元,比去年多了6400元,加上我在村里蔬菜合作社承包的两栋大棚,年收入已达到9万元。”村民张志华说。

  2020年以来,松原市总结基层经验,将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有力抓手。目前,松原市1000多个行政村发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已达到40.9%,2022年实现127个村分红总(金)额2.43亿元。

  松原市的探索,正是对中央一号文件所提出的“要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生动实践。

路子更广——

从“资源洼地”到发展要素奔涌而来

  钱从哪来?人才从哪来?

  这是一道难题,却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必答题。

  吉林省敢为、敢闯,补短板、强弱项、健机制,以项目吸引资金,以政策吸引人才,促进更多要素资源向乡村聚集。

  春节后上班第一天,通榆县天意农产品经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于海娟就带着各部门负责人研究辣椒产品出口订单。

  作为当地最大的辣椒深加工企业,2022年,天意公司出口产品8万吨,出口额突破2亿元人民币。

  “我们企业运转资金充沛、人才充足,得益于通榆县委、县政府对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持续投入。”于海娟告诉记者,通榆县不断加大对当地产业和企业的扶持力度,出台各种利好政策,不仅让她这样的企业掌舵人更有信心不断增加投资、扩大产能,也让全国农业人才敢于落户通榆。

  2022年,吉林省在大安市建立“万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区”,华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河北硅谷肥业有限公司等11家科研单位与企业先后入驻,在大安市的盐碱地里展开技术“大比武”。

  随着企业先后落地,高端人才源源不断地涌来,为大安市盐碱地治理注入了绵绵不绝的新动力,曾经的不毛之地成了今日的米粮仓。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释放了更多重农强农信号,吉林省关于盐碱地改良也出台了更多好政策,我们抓住发展机遇,在大安市扩建了厂房,加盖了职工宿舍……”河北硅谷肥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董要东说,今年公司在大安市投入了更多的资金,也调派了更多的人才。

  路子广了,思路宽了。一股干事创业的火热激情在白山松水间激荡。

代表作三

获得感更强——

从“守住防线”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整洁的柏油马路如一条黑色丝带蜿蜒穿过双辽市的10个村屯,沿线的一马树森林公园、八一湖等景点相互呼应补充,成为小有名气的“金秀旅游精品线路”,为村民致富拓宽渠道。

  东辽县安石镇朝阳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凭借“农业+产业+旅游”的思路,实现从特困村向“首富村”成功“逆袭”。

  通榆县“小积分”激活大德治,让移风易俗在城乡处处有新风。

  公主岭市大岭镇黄花村,农民巧用网络直播,让村里的君子兰产业火了起来。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正在吉林大地如花绽放。

  何以除旧布新、改天换地?

  近年来,吉林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围绕“五大振兴”要求,锚定加快农业强省建设目标,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全面促进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全面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面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2022年吉林省脱贫群众收入实现新增长,人均达到13805元,14.5%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产业就业帮扶取得新突破,全省产业帮扶项目带动人数、脱贫群众及监测对象就业、帮扶车间数量、新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均较大幅度增长;

  防返贫监测帮扶得到新加强,农户手机申报小程序、村组专兼职防返贫监测员和中省直部门厅际沟通协调机制作用充分发挥,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乡村建设行动再上新台阶,在全国率先建立由吉林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任总召集人的省级议事协调机制,创新形成以“1+16”方案体系为支撑、“一引领三提升一示范”为抓手的乡村建设行动升级版;

  重点边境村建设迈出新步伐,全省实施产业项目99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96个,村集体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97个,聚集人气效应明显。

  这是一年来吉林省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新局的最直接体现。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新的起点,吉林人民再次以奋发有为的姿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中国新闻奖获奖系列报道作品完整目录

                        作品标题:吉林开年建设农业强省一线观察系列报道

序号

单篇作品标题

体裁

字数/时长

刊播日期

刊播版面

备注

1

潮起正是奋进时—吉林开年建设农业强省一线观察之一

通讯

2567

2023-02-19

一版

代表作

2

大国粮仓勇担当—吉林开年建设农业强省一线观察之二

通讯

2709

2023-02-20

一版

代表作

3

和美乡村绘新卷—吉林开年建设农业强省一线观察之三

通讯

2752

2023-02-22

一版

代表作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 韩建平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98021310786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