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在泥土里寻找夏朝

2024-10-31 15:05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在泥土里寻找夏朝

参评项目

通讯 (期刊)

字数/时长

9248

语种

中文

作者

(主创人员)

倪伟

编辑

王晨波 、周锐 、杨时旸

原创单位

《中国新闻周刊》 杂志社

发布端/账号/ 媒体名称

《中国新闻周刊》 杂志社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中国新闻周刊》2023年第40

刊播日期

2023-10-30

作品简介

(采编过程)

  2022527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集体学习。为了介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展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中国新闻周刊》先后以五期封面报道全景式呈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新讲述中华文明从起源到形成的大历史。

  二里头是获得普遍认同的夏朝都城遗址,记者前往河南偃师二里头,深入采访二里头遗址考古队长和权威专家,解读二里头考古最新发现和发掘历史并通过大量阅读资料,梳理夏朝考古史和研究史《在泥土里寻找夏朝》 是该系列报道的代表作。

  对于文明探源的报道,《中国新闻周刊》的整体思路是既要做到深入、精准,也务求通俗、易读为公众架设桥梁了解 何以中国。本文作者在深入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融合非虚构叙事、历史现场复原等手法,创新此类报道的写作方式。让读者在阅读故事中理解大文明的形成和考古学的进展,在时空穿梭中感知文明的演进与探秘的乐趣,获得了良好的阅读感受。该系列报道取得不俗的传播效果。

社会效果

  《在泥土里寻找夏朝》刊发后获得读者和专家的双重好评。作为一篇学媒结合的考古类报,文章 在《中国新闻周刊》 公众号发布后获得10+”的传播效果;业内专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难得一见的把握住考古学精髓,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深度报道。

  社科院考古所专家、二里头遗址考古领队赵海涛评价这篇报道称聚焦关注度极高的夏史、夏文化问题,通过现场深入采访和专业学习,学术基础扎实、可靠,理解准确,语言通俗、流畅,感染力、可读性强 ,是一次优秀的宣传报道,深受考古学者和考古圈外的好评。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这篇文章有三方面鲜明特点 一是文本呈现好。二里头作为获得普遍认同的夏朝都城遗址记者前往河南偃师二里头,深入采访二里头遗址考古队长和权威专家,解读二里头考古最新发现和发掘历史并通过大量阅读资料,梳理夏朝考古史和研究史。《在泥土里寻找夏朝》是该系列报道的代表作。杂志封面报道全景式呈现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新讲述了中华文明从起源到形成的大历史。二是新闻表达力强 。这篇文章化枯燥为生动,无论是标题制作还是内容表达,都具有较强的专业表达能力; 题吸引人内容充分体现了扎实可靠的学术基础,理解准确,语言通俗流畅,感染力和可读性强,整体思路深入、精准 ,文字通俗、易读,让读者在阅读故事中理解大文明的形成和考古学的进展阅读感受良好。三是专业肯定多。业内专家认为这是难得一见的把握住考古学精髓并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深度报道;考古学者和考古圈外好评多多。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 葛燕燕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24141310786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