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天山 |
参评项目 |
新闻纪录片(电视) |
字数/时长 |
0时51分36秒 |
语种 |
中文 |
作者 (主创人员) |
集体 |
编辑 |
谭敏、石峰、王敦 |
原创单位 |
新疆广播电视台 |
发布端/账号/媒体名称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
中文国际频道(CCTV-4)《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 |
刊播日期 |
2023-12-1822:00 |
作品简介(采编过程) |
《天山》不仅是中国第一部从世界遗产维度全面展现天山风貌的纪录片,更是一部深入探讨如何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遗产地资源的作品。作品在充分展现天山的地理构造、濒危动植物资源以及生态系统运行法则的同时,还深入挖掘当地人,管理者,研究者等各个层面为保护天山而付出不懈努力的故事。向世界表明中国切实践行入录世界遗产的宗旨,不光重申遗,更重申遗后的保护与传承。夯实了节目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该项目自2021年启动,历经两年艰苦摄制,2023年12月与观众见面。近52分钟的影像,既是视觉的盛宴,又是情感的流淌。由于遗产地是全球干旱区最大的山系,气候多变复杂,物种丰富多样,在创作时间有限(疫情管控等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团队遭遇了诸多不可预测的困难。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促使大家更加深入地观察、思考主题意义,并以4K影像介质,以数字技术手段来呈现天山独特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精神。更具深意的是,该片摄制团队的主创人员均为新疆本土纪录片人,过去,虽然身处天山脚下,但大家对这座遥不可及的山岳并未有过多关注。随着创作不断深入,团队经历了从对天山的熟视到深入骨髓的热爱与敬畏的转变。对于主创团队而言,天山如同“父亲”一般,沉默却充满大爱。 |
||
社会效果 |
纪录片《天山》经中宣部等国家五部委领导、专家审核后,给予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该片是一部精品力作,并在中文国际频道同批次节目中首部播出。 该片的播映是以央视和新疆卫视为核心,通过央视频、新疆卫视快手、抖音、微信、微博、火山小视频等账号,打造了全面立体综合的关于中国天山世界遗产的融媒体传播活动。截止目前,点击量已达1856万次;自推出以来,在全社会范围内引发了关于自然、人文、环境保护等议题的讨论和思考。 首先,该纪录片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对天山的认知与兴趣。通过精美的画面和生动的叙述,观众仿佛亲身置身于天山的广袤与壮丽之中,深刻感受到这片土地的自然之美和人文魅力,也激发了更多人对这片土地的探索和保护欲望。 其次,《天山》引发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这种思考有助于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方式,更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此外,纪录片还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通过展示天山地区多元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观众可以感受到这片土地上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共生与相互尊重。这种跨文化的呈现方式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
初评评语 (推荐理由) |
纪录片《天山》不仅是一次视觉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观众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我们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 从创作视角上看,《天山》突破了传统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以世界遗产维度全面展现天山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精神。这种创新性的视角,不仅拓宽了我们对天山的认知,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 其次,在制作技艺方面,该片展现了高超的摄影技巧和精湛的剪辑手法。摄影师们用镜头捕捉了天山四季的变幻、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以及生物群落的丰富性,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而剪辑师则通过巧妙的剪辑手法,将这些画面串联起来,形成了一部既有逻辑性又具观赏性的纪录片。 第三,《天山》不仅展现了天山的壮美奇观,更通过讲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如何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等议题,传递了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这种人文关怀使得《天山》不仅是一部视觉盛宴,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纪录片。推荐参评。
|
天山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