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春走基层”,新华社记者才扬、陈晔华跟随一对货车司机夫妻,记录了他们一边工作一边返乡的旅程。
才扬、陈晔华向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采访经历与思考。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丨这单挣不了钱,但总算抢到了!
本文作者:才扬 陈晔华
7年前,我们跟拍过货车司机孔令建夫妇,和他们成了好朋友。今年春节前夕,我们和孔大哥聊天寒暄,他告诉我们自己换了新车,儿女也都长大了,正准备回家过年。
我们问:“春节前能不能去跟趟车?”他欣然应允:“来,我们还在老地方!”
(一)
孔令建今年50岁,开货车已有20多年,妻子王艳青9年前开始跟车跑货。
1月12日傍晚,我们来到杭州市萧山区的路边和孔大哥碰面,他热情迎了上来:“这里是我们的根据地,我们平时就在这儿休息、刷手机接单。”
他们几乎没变。孔大哥还是那么瘦,戴着眼镜看上去文质彬彬,妻子王大姐则扎着辫子,肤色黝黑,在一旁开朗地笑着。
我注意到孔大哥的双腿有些弯曲,双手也有鼓包。他解释说,自己患有严重的痛风,这些年总是忍受着巨大的疼痛跑车。在货车司机的工作中,把车辆安全地从A点开到B点只是最基本的,检查车辆安全、装卸货物、捆扎绑带雨披等繁琐的工作才是大头。孔大哥身体不太好,只能负责找单开车,而这些其他工作、饮食起居等,都是王大姐在操持。
“现在找货方便多了,在手机APP上接单就行,就是运费比较低,所以很多不急的订单我们就跑‘下路’(即国道,同样里程下货车的高速费更贵),虽然便宜,但是速度很慢,比开高速要累很多,有时挣的就是这份辛苦钱。”
(二)
我们来的那天是腊月十三,趁着没什么事,孔大哥、王大姐和几位货车司机老乡聚在路边一起包饺子吃。货车空间很大,他们随车带着小煤气罐、案板、锅碗瓢盆,找一处明亮的路灯,围坐在小马扎旁,一边吃一边聊每日见闻……
平时,孔大哥、王大姐主要在杭州往返武汉周边运货。临近春节,许多工厂放假,长途货源不太好找,夫妻俩就每天找一些杭州周边的短途货源,满打满算每天只能运一单货。
30公里,由于城区限行,往往要一两天才能运完。运费是800元左右,扣去油费、路费、生活费,最后到手的可能不到500元。大车保险一年要1万5千元左右,轮胎也要2000元一个,维修保养都需要用钱。“过年还有些天,能挣就再挣点。”王大姐说,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一年到头吃住都在车上,“车是我们第二个家,在这个家比那个家待的时间长。”
(三)
1月13日上午9点多,我们跟着孔大哥到杭州市余杭区一家企业装货。这次货物比较规则,叉车将货物一件件码放到车斗里,王大姐爬上爬下指挥叉车码放货物,最后用绑带将货物捆扎牢固。
由于身体原因,孔大哥无法爬上车斗,只能在车下帮忙拧紧紧绳器。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进车斗拍摄,不由得钦佩王大姐,她却说:“我现在也比不上几年前了。”
装好货物已是正午,孔大哥将车开出厂区就准备去送货地点了。“不先吃个午饭吗?”“不吃了,我们先去送货,等卸完再吃吧。”下午到了送货地,又排队差不多2小时才开始卸货,卸完货已经是晚上。
春节越来越近,一起跑车的几个老乡都回家了,孔大哥也归乡心切。1月17日,他终于抢到一个送货到家附近的订单。次日,他们夫妻俩去装了一天的货,傍晚就归心似箭地踏上了回家路。
从杭州回到河北沧州献县本斋回族乡中营村,全程约1200公里,这趟运货能拿到4600元运费,刨去油费、高速费,基本上一分钱都挣不到。“总比空车回家强。”夫妻俩说。
在前些天的跟车采访中我们发现,虽然孔大哥驾驶的是重型卡车,但是他作为专业司机,可以长时间保持专注开车,无论白天黑夜,我们就算换着开也没法跟上他。
于是,我们决定提前回到北京,然后驾驶自家车辆迎着他们走,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跟他们相会。路途艰苦,我们经过山东、河北,走了一部分高速路,在河北孟村服务区休息了一晚。第二天清晨,我们再度启程,又经历了一上午货物过磅卸货后,最终到达目的地。
终于回到村里,孔大哥和王大姐的小女儿早早到村口迎接,牵着爸爸妈妈的手回家,进门时家里两只狗兴奋地叫着。一躺在炕上,孔大哥片刻就进入梦乡,王大姐进屋后则连凳子都没有坐过,招呼我们、扫地、给暖器换水加热、做饭……
聊起这几年的酸甜苦辣,聊起孩子们,王大姐湿了眼眶:“挺幸福的,家里条件比前几年改善了不少,大女儿和儿子都开始赚钱了。”
“你们打算再跑多少年?”“到跑不动为止。”孔大哥说。年后夫妇俩又将奔赴异乡,开始新一年在车轮上的生活。“希望所有人都平平安安,这是最重要的。”
孔师傅夫妇辛苦开车、努力生活,他们的身影,是无数中国劳动者的缩影——坚韧、善良、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