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你能想象地下600米有红绿灯?

2025-02-18 15:08:52 | 来源: 中国记协微信
【字号: 打印

  今年“新春走基层”,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徐翔宇来到安徽马钢罗河矿业,与出矿班一同进入地下600米深处的矿井,探寻科技为铁矿石开采带来的巨大改变。

  徐翔宇向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报道经历与思考。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丨你能想象地下600米有红绿灯?

  本文作者:徐翔宇

  今年“新春走基层”,我来到安徽马钢矿业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探访炼钢原料铁矿石的开采过程。

  1月15日,我和摄像孟得选来到了公司储量最大的铁矿——罗河铁矿。

(一)

  提起矿山,脑海中浮现出关键词:艰苦、危险、灰尘……对我们提到的这些,负责接待的小伙笑而不语,领我们到一个房间。

  门牌写着“井下铲运机远程遥控操作室”,一开门,眼前景象让我们十分震惊:两个年轻人坐在一台类似电竞椅的驾驶座椅上,手握操作杆、眼盯显示屏,像在玩赛车游戏。

图片

  三台显示屏不断更新着数据,听完介绍我们才懂,两位年轻人正在操作改造后的无人矿车——只需待在这里,就能轻松操控地下600米的庞然大物。

  对出矿班班长袁伟和同事们来说,为了保障机器正常运转,下井检修仍是必要的。

  得到许可后,我们全副武装,跟随袁伟开启前往地下600米的旅程。

(二)

  站在罗河铁矿地表塔楼入口,寒风扑面,机械轰鸣。

  我整了整头上的安全帽,裹紧外套。袁伟拍了拍我的肩膀:“第一次下井吧?跟紧我。”这句话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距离地面600米、深度近200层楼的地下世界。

  罐笼车启动瞬间,失重感猛地袭来。四周金属栅栏在幽暗灯光下泛着冷光,耳边传来“咔嗒咔嗒”的摩擦声。罐笼车仿佛一只无形的手,将我们拽向地心。

  随着深度增加,耳膜开始胀痛,袁伟让我张张嘴,吞咽口水,说这样能缓解气压差。我照做,却依然能感觉到胸腔被挤压得生疼。

  同行的“00后”铲运机驾驶员李晓龙看了看我,咧嘴一笑:“我第一次下井时吓得腿软,现在早习惯了。”

  抵达地下560米深度时,我们换乘井下运营车去往地下600米的作业面。

  缓过劲,我开始打量这个陌生的世界:巷道四通八达,通风良好,没有压抑感。袁伟介绍说,这条巷道将近200公里,甚至安上了红绿灯。

  与煤矿不同,铁矿没有瓦斯的威胁,最大的安全隐患是巷道的顶板松动塌落。如今,顶板都是钢丝网混凝土浇灌,十分坚固,即便这样,袁伟他们下井时依然坚持安全原则,备好有毒气体监测仪、手电、氧气面罩……

  机器示警的故障点是一台无人铲运机,故障原因是雷达连接线松脱导致车辆“罢工”。李晓龙熟练地在密密麻麻的线缆间穿梭,“找到了!”他迅速将脱落的线头重新连接。

  跟地面联络后,铲运机又发出低沉的轰鸣。袁伟长舒一口气:“井下最怕设备故障,耽误一分钟都可能影响生产安全。” 交谈中,袁伟告诉我们:“十几年前,我们只能坐在铲运机里手动操作,左右张望,脖子很酸痛。如今,年轻人只需在地面操控室盯着屏幕,远程操控地下的‘钢铁巨兽’。科技的进步让危险远离,但责任却从未减轻分毫。”

(三)

  临近中午,我们在井下吃盒饭。

  李晓龙掰开一次性筷子,笑着说:“以前班长他们连热饭都吃不上,现在有保温设备,算幸福了!”

  我好奇问道:“天天待在井下,不觉得压抑吗?”

  他挠挠头:“刚开始确实怕黑,但现在觉得这里是个秘密基地。你看——”他指向巷道尽头:“电机车自己能跑,矿石自动运输,多酷啊!”

  吃完午饭,我们来到下一道工序——运输。

  运输矿石的电机车已全部实现无人驾驶,负责此处的工程师田甜告诉我们,凭借无人电机车项目,他们和科研院所还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他的话让我想起地面上的智控中心:大屏幕上,无人电机车沿着轨道精准行驶,数据如流水般跳动。这哪里是固有印象中“苦脏累”的矿山?分明是一座用代码和钢铁构筑的“赛博地下城”。

  回到地面,走出罐笼车,天色已黑。

  在铁矿办公室、操作间、智控中心门口,我们发现摆放着几块黝黑粗糙的铁矿石。小伙子们开玩笑说:“这是地心的碎片,能镇宅。”但我明白,这块石头承载的意义远不止这些。它们,记录着600米深处的故事,见证着一群年轻人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是一个古老行业在时代浪潮中蜕变的缩影。

  回望矿井入口,塔楼的轮廓已融入暮色。我突然想起智控中心大屏上跳动的数据流——那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矿脉”?只不过,这次开采的不是铁矿石,而是创新、勇气与希望。

图片

责任编辑: 韩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