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用怎样的笔触送别国士才算表达深情

2025-02-26 17:15:33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2月6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在湖北武汉因病逝世,享年99岁。2月8日至10日,极目新闻时政部记者袁超一、陈倩、赵贝和同事们前往吊唁现场,送别黄老。

  他们向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来稿,讲述思考和感动。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我在现场丨用怎样的笔触送别国士才算表达深情
  本文作者:袁超一 陈倩 赵贝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得知黄院士去世的消息,我们深感悲痛,而后又觉重任在肩:报道好“国士”的最后一程,是我们的使命。

  我们获悉,对黄老的告别将分两个阶段:2月8日、9日,在其生前工作单位——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接受社会吊唁;2月10日,在武昌殡仪馆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一)

  2月8日、9日,我们来到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吊唁厅内,潜艇造型的花丛簇拥着黄老;吊唁厅外,数株梅花凌寒绽放,送来阵阵暗香。

  2月9日上午,我们正在吊唁厅门口采访,一阵悠扬的口琴声传来,旋律正是《送别》。顺着声音方向望去,不远处草坪上,一位十六七岁的男生正闭眼专注地吹奏口琴。音符缓缓流淌,越来越多人静静站在他身旁。

  图片

  熟悉的旋律让人共情。我们记录下这一刻:有人泪光闪烁,有人低头缅怀,有人紧攥双手。一位男士轻声说:“这孩子有心了,黄老生前也爱吹口琴”……

  曲终,这位男生满含泪光。他对我们说,从初中开始,黄老一生为国、不计得失的事迹就深深打动着他。他知道黄老喜欢《送别》,希望以此表达不舍和敬意。

  告别的仪式,也是精神的传承。

  2月9日21时后,仍有群众前往第七一九研究所吊唁厅吊唁,鲜花陆续送达。

  当晚,我们守在灯火通明的吊唁厅外,一夜未眠,我们采写编发了《夜幕下的吊唁厅灯火通明,黄旭华院士一生护国,今夜我们守护您》《彻夜明灯护忠魂》多篇文图视频稿件。

  “彻夜明灯护忠魂”的感触涌上心头。

  (二)

  2月10日上午,黄旭华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武汉市武昌殡仪馆天元厅举行,我们清晨抵达现场。

  前来送别的队伍里,一位排队等候的小姑娘哼唱起《送别》,周围人也开始跟着轻和。

  现场,武汉小学生吕昀骁带来了自己精心绘制的画作《潜龙在渊》。这幅画以黄旭华院士为主体,画中是黄老和团队一起研发的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画面上方为红色,背景是5颗星星,代表五星红旗。图片

  吕昀骁说:“我想用这幅画来表达对黄爷爷的怀念。以后,我也想做和黄爷爷一样的科学家,让中国更加富强。”

  长队拐了几道弯,花店老板不停送来鲜花,卡片上是全国各地人们的送别话语,其中一张写着:“感谢您让我们挺直了脊梁”。

  (三)

  菊花如雪,寄托思念。

  2月10日上午10点,最后时刻,武昌殡仪馆天元厅内,《送别》旋律再次响起,黄老的家人围在他身边,一曲未毕,泪水涟涟。

  黄老与夫人李世英相濡以沫69年,正是妻子默默支持,让他能够潜心钻研核潜艇事业,成就“蛟龙”伟业。

  黄老小女儿黄峻告诉我们,生活中,父亲会多种乐器,包括扬琴、二胡、口琴,是一位“资深文艺青年”。父亲在生命最后时间一次次陷入昏迷,母亲和姐姐们还尝试用歌声唤醒他。

  悼念活动中,我们在花束中发现一位不知名的市民悄悄留下的礼物:一个用乐高积木拼接的潜水艇模型,一本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这部科幻著作的主角之一,是一艘名为“鹦鹉螺号”的潜水艇。而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正是叫这个名字。

  这是中国人对黄旭华最深沉的纪念:因为有了他和众多军工人的努力,大洋深处,才有了中国自己的核潜艇。有了大国重器的护佑,才有了普通人的幸福生活。

  黄老,您就像深海中的核潜艇,默默无闻,却蕴藏震撼人心的力量。

  图片

责任编辑: 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