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新华社2025年“新春走基层”报道的亮点与思考

2025-03-15 18:05:43 | 来源: 新华社总编室微信公众号
【字号: 打印

  “新春走基层”活动是新闻战线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举措,也是全年报道的重要开篇。新华社高度重视,社领导直接指挥,总编室强化统筹,制定全社报道方案,策划400余组重点选题。活动开展以来,新华社610余名采编人员组成100余路全媒体采访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城乡社区、边防哨所等基层一线,以脚步丈量时代发展印记,用镜头捕捉凡人英雄微光,以细腻笔触书写基层鲜活故事,累计播发“新春走基层”各形式稿件3200条(张),总浏览量超过40亿次,67组报道全网置顶。系列报道兼具思想高度、调研深度、情感温度与传播热度,生动展现了广袤中华大地活力涌动、欣欣向荣的奋进图景,凝聚起亿万中华儿女团结拼搏的磅礴力量。

  01 报道亮点

  突出“强信心”,展现蓬勃发展的活力中国。

  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跟踪各地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举措进展,反映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呈现生产消费火热场景,围绕节日消费、文旅出圈、冰雪经济等,采写推出一批反映今年春节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亮点的报道,《黄海深处渔汛来——冬日直击深远海三文鱼丰收》《“热雪”沸腾迎新春》《更怡情更环保 更新潮——看拜年礼物新变》等稿件突出民生视角,《“以旧换新”让中国新春消费更加火热》《春节出行见证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等稿件强化对外传播,全面展现中国春节经济新气象。写活县乡经济样本,走进电商基地和特色乡村,挖掘产业赋能乡村蝶变故事,播发《鸡毛掸子“飞”上网》《“社火村”焕新记》《一张A4纸引来的发展机遇》等融合报道,传播效果突出。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播发“新春走基层·海陆空看新质生产力”系列短视频、“向新而行”系列纪录片,立体展现创新动能,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均超过300万次。“数字里的温暖力量”专题推出《跨过黄河守护7700万平方米的“温暖”》等稿件,近观能源保供,感受经济脉动,播发后被百余家媒体采用,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均超过150万次。直击重大工程建设,深入国家重大工程施工现场,采写《攀上“地球裂缝”上的桥,感受“横竖都是第一”》《“向河的那边前进”——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掘进作业见闻》等融合报道,展现工程建设火热场景,播发《“夸父”一小步,人类一大步!》等稿件,在夹叙夹议中透视中国科技创新硬实力。见证开年火热干劲,记者走访企业车间、果蔬产区、商贸中心,采写播发《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新春开市见闻》《这里的果蔬何以能“南来北往”》《一个村庄的企业家“新春第一会”》等稿件,全面奏响开工序曲,展现开年经济万千气象。

  踏上春运路,描绘温情洋溢的“流动中国”。

  多路记者深入有代表性的铁路线路、高速公路重点线路、民航重点航线采访,展现“流动中国”的勃勃生机。聚焦春运出行之变,推出《平安·顺畅·暖心——中国经济圆桌会聚焦2025年春运》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播发《听,东西南北铁路线上的春运首日故事》《摩托大军“退场”,C919“上新”——中国春运演绎新变化》等对内对外融合报道,联动采访、点面结合,以春运折射中国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定格春运旅途风景,记者随南航CZ8233航班感受国产大飞机跨越山海的壮美,《与C919,跨越山海》等稿件全网置顶,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430余万次。讲述春运暖心故事,摄影记者才扬、陈晔华历时10天跟车采访货车司机夫妇,拍摄近400G影像素材,推出《货车司机夫妇的千里驰骋路》等融合报道,腾讯、网易、今日头条等180余家媒体采用转载,微博话题浏览量逾1.7亿次。

图片

  □新华社《奔向新一年》栏目播发的微视频《萍姐的梦想之光》截图

  新华社还策划推出10余组“慢火车”报道,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讲述“慢”的特色和“暖”的底色,传递民生温度,《“慢火车”不慢回家路》《慢火车上的“年味”》等稿件传播效果突出。《一路欢歌一路情——中老铁路上的跨国文化联欢演出》等文图报道富有现场感,媒体采用近2000家次。刻画春运幕后英雄群像,记者深入春运一线,挖掘出“海上蜘蛛侠”在40米高空清除绝缘子盐垢、减速顶维修工在零下20℃严寒中以脚感判断减速顶状态等细节故事,采写播发《春运“守夜人”》《“踩蘑菇”的铁路工人》《特写:直击武汉地铁凌晨3小时高效换轨》《春运“一杯水”的背后》等稿件,展现春运“大动脉”背后无数“微光”的奉献坚守。

图片

  □ 新华社播发系列春运“慢火车”报道

  立足小切口,勾勒安居乐业的温暖中国。

  节前跟踪报道各项惠民政策落实情况,充分报道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心关怀。紧扣温暖过节主题,春节前夕,多路记者回访西藏定日、云南镇雄、甘肃积石山、四川雅安、辽宁葫芦岛等受灾地区,深入了解灾后重建的温暖点滴,采写播发《雪夜再宿新华村》《千里边境“记”民生》《希望永在——定日古荣村的“守家人”》《三访积石山,柴永忠家的羊圈添了新羔子》《灾后一年,老雷搬新家了》等一批走心之作,讲述当地干部群众携手重建美好家园、生产生活有序恢复,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累计超过千万次。推出“新春走基层·记录每一度‘暖’”系列报道,从一条红围巾、一阵敲门声、一个新按钮展开,讲述基层治理的“暖心”举措。展现各行业奋斗者风采,策划“新春走基层·记者体验360行”系列报道,20余名记者奔赴基层一线,以拜师傅、当助手、做搭档等方式,切身感受不同的职业体验,播发《拱卫寒冬里的“温暖”——记者体验城市供暖工的一天》《寒风中 冰凌上 听桥隧工们为黄河“演奏”》《夜宿深山观冰哨——新华社记者和“95后”电力线路运维工并肩巡线》等一大批融合报道,展现基层劳动者不凡的岗位坚守和昂扬的精神风貌。“奔向新一年”专题推出《萍姐的梦想之光》等微视频报道,镜头语言考究、人物刻画生动,引发受众共情共鸣,受到各方高度评价。传递浓浓家国情,记者走进军营哨所,或跟随武警官兵登船巡逻,或同边防连战士同吃同住同站岗,采写播发“兵味年味2025”“新春新征程·英雄战友伴我前行”“四海同春 致敬中国蓝盔”系列报道,《巡逻在长江之上》《山巅上的水兵:别样的坚守》《新春礁联,许在南沙的青春誓言》等稿件,既有浓浓年味又有满满战味。

图片

  □新华社记者历时十天跟车记录,推出《货车司机夫妇的千里驰骋路》等融合报道

  捕捉新变化,呈现传承创新的文化中国。

  围绕非遗民俗、万家团圆、多彩中国、壮美山河、舌尖美食等主题,深入挖掘春节蕴涵的文化意义和民族精神。在多样年俗中感悟传承创新,记者走访庙会、年集,挖掘各地年俗新韵,《赶集去!重温那份热闹的乡愁》《“花”样闹新春:一朵簪花吹开满城“繁花”》等稿件,以点带面展现中国春节文化的多元内涵和丰富实践。聚焦北京科技庙会上机器人舞蹈、棋类对弈等亮眼表现,采写播发《北京科技庙会点燃春节“机器人热”》,勾勒AI与传统年俗碰撞的鲜活图景,媒体采用543家次,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超过650万次。在乡土年味中感受振兴力量,走进各地看“村晚”,听老百姓讲“村晚”背后粮食丰收、产业发展、民族团结的故事,《吼一曲秦腔迎新春》《鼓声震山河快乐迎“村晚”》《拧成一股绳 做香“一锅饭”——“关中第一村”袁家村节前见闻》等报道,见证了民俗元素赋能乡村振兴,全网浏览量超过500万次。挖掘砂子洞村“好人好事汇编本”等典型事例,采写《记者手记:那些像大山一样的“小事”》,以微观叙事建构和美乡村宏大图景。在四海同春中传播中华文化,推出《全球12小时大型直播|与世界共享“春节快乐”》,联动40个国内外点位,以“舌尖上的非遗”“指尖上的非遗”等视角,反映春节的历史沿革和习俗变迁,被百余家新媒体平台采用,全网浏览量达3000万。发挥全球采集优势,《全球新春走笔》栏目播发《快乐、团圆、希望——在莫斯科寻找春节关键词》《冬阴功汤就饺子——泰国春节的别样年味》等稿件,以生动海外见闻,展现中国春节文化的包容性和影响力。围绕“老外来华过大年”等新闻热点,采写播发《老外“China Travel”:“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沉浸中国年:当老外遇到春节》等中英文融合报道,绘就了“中国新年 世界欢庆”的人文盛景。

  02 总结思考

  今年是“新春走基层”活动开展的第15年,也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之后,对新闻战线践行“四力”的一次全面检视。

  相较于往年,今年新华社“新春走基层”活动在多方面实现历史性突破:

  一是全面下沉,在组织360余名分社记者走基层的基础上,推动250余名总社采编人员走出编辑室、走出大院,深入一线调研采访,结合春节见闻采制各类原创稿件;

  二是带头调研,新华社31个国内分社均有分社社长或分党组成员带队开展“新春走基层”调研采访,十余位分社社长在《新春走基层·走笔》栏目撰写署名文章,强化了领导带头采写稿件的业务氛围,树立了扎根基层、深耕调研的鲜明导向;

  三是栏目出新,创新打造《新春走基层·记者体验360行》《新春走基层·走笔》《全球新春走笔》等特色栏目,领媒体同行之先,佳作迭出、爆款频现,受到广泛好评,起到了“树标杆”作用;

  四是传播破圈,推出一大批精品力作,“新春走基层”挂栏稿件日均2至3组被置顶推送,全网置顶稿件总计67组,较2024年翻一番,彰显了新华社报道的高水准和影响力。

  脚上泥土新,笔下春光暖。今年新华社“新春走基层”报道之所以取得丰硕成果,得益于三个方面的“有机贯通”。

一是将“高站位”与“小角度”有机贯通。

  坚持策划先行,打主动仗,根据上级部门通知要求和社领导部署,新华社在活动开展前先后组织三轮次报道策划,紧扣全年重点工作,统筹宏观叙事和微观表达,突出“实”和“深”的要求,策划形成400余组调研选题,力求以“小角度”反映“大时代”。活动开展期间,总社领导通过主持采编业务例会、审签重点稿件,直接指挥“新春走基层”报道,就分社领导带队调研、推动话语创新、开展体验式采访等提出要求、直接点题。总编室加强统筹,32天全天候对接部门、分社,每周梳理报道亮点,适时开展“热策划”。编辑部强化指挥调度,创新开设多个子栏目,有效拓展报道题材,形成了编辑部调度和分社来稿的良性互动。在组织具体调研时,100余支调研小分队深入基层、扎实采访,把总书记的指引擘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基层的鲜活实践、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有机贯通,采写形成一大批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独家报道。

二是将“走得远”与“走得深”有机贯通。

  把锤炼脚力作为提升眼力、脑力、笔力的基础,把握“新春走基层”契机,组织一大批记者到平时不易去的边远地区、艰苦地区调研,到平时不易见的行业领域、职业群体中采访。我们走得更远了,如深入可可西里腹地太阳湖报道守护“生命禁区”的巡山队、前往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塔里木油田报道“西气东输”一线值守、到“北极”漠河寻找“攀山饮雪”的人、探访我国最南端的动车检修点、在祖国南疆的三沙和守岛礁官兵共过春节;我们走得更深了,如深入湖南各具特色的10个“脱贫村”蹲点调研、与边防连官兵同吃同住同站岗、攀登百米高的风机体验海上风电运维工作、夜宿泰山跟随挑山工送货,记者从观察者转变为同行者、亲历者,通过“真走”“真干”,挖掘“真故事”,写出“真感情”。除夕当天,多名记者放弃与家人团圆,到老年福利服务中心体验做养老护工、跟着医生值守急诊科、到地下100米的隧洞工作区采访工人、与“抗癌厨房”患者家属共做团圆饭等,展现了新华社记者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胜利的过硬作风。

三是将“写得实”与“写得新”有机贯通。

  基于近年来新华社常态化开展“‘常·常’改文风”等业务活动,话语创新的成果在2025年“新春走基层”报道中得到充分体现。强化“小切口、深挖掘、精讲述”,记者将扎实调研获得的大量一手素材、鲜活事例、生动细节,转化为风格化写作的源头活水,推出了《家国边关何处寻》《我在林海雪原爬“大锅”》《那是胡杨》《萍姐的梦想之光》《深山里的“哨兵”》《记者拜师环卫工:“看会”不等于“学会”》等一批文风清新、故事性强的报道佳作,于浅近质朴、娓娓道来中拨动心弦,于自然而然、恰到好处中直抵人心。拓展纪实散文、记者手记、评论言论等报道形式,突出记者在场,让“走基层”报道更显个性、更见风格,获得媒体和受众广泛好评。比如,《新春走基层·走笔》系列报道以扎实的调研、鲜活的视角和生动的表达,让新闻报道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累计发稿15篇,总采用2300家次,新华社客户端总阅读量5100万次,《远方的“亲人”,不变的牵挂》《22年坚守,最暖不过“家”味道》等近十组稿件被全网推送,取得现象级传播效果。(孙铁翔、滕沐颖执笔)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5年第3期

  原标题:《展现新春活力涌动 书写万家暖意融融——新华社2025年“新春走基层”报道的亮点与思考》

  新媒体编辑:梁益畅 马瑞(实习)

责任编辑: 韩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