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作为重大主题报道,两会报道对于人民群众有序参政、社会各界凝聚发展共识、国际社会了解读懂中国发挥着重要作用。自2013年国家层面提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1]以来,主流媒体从相融、深融再到智融,在融合发展中不断增强传播效能。聚焦2024年全国两会,央地媒体更新传播理念,强化技术赋能,打造精品内容,以各具特色、丰富多元的报道传递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自信自强的中国声音。
一、社会功能的拓展:
从“阐释引导”到“参与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2]。在两会报道中,主流媒体通过对重大主题的阐释和社会错误认知的纠治,实现解疑释惑、凝聚共识的目的。例如,“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进入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图文形式剖析“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内涵;经济日报、环球时报等刊文阐释对于“人工智能+”的新理解;新华社推出“两会中国经济问答”系列报道,经济日报刊发“钟才文”系列署名文章,深度阐释中国经济发展光明前景,讲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硬道理。这些有针对性的阐释引导,对于对冲国内国际舆论场上的杂音噪音、营造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
媒介化社会中,新闻媒体越来越多地承担职责使命,成为连接民众与多元治理主体的重要桥梁。在政府工作报告起草过程中,新闻媒体、网络平台主动担负起汇集众智的任务。中国政府网联合29家网络媒体开展了“@国务院 我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建议”的建言献策活动,累计收到网民建言逾160万条,精选出1150条有代表性的建言转给起草组。建言还包括来自40多个国家的网民,反映出媒体在沟通中外、参与全球治理中的独特作用。此外,主流媒体还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清单”,通过委员通道、代表通道、主题记者会、专访等途径与职能部门对话,推进民生保障不断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3]。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媒体引导公共话题、提供表达渠道、搭建互动平台、组织合作行动、整合治理资源,已经成为社会治理共同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产品形态的丰富:
从“单一样态”到“全息呈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重大主题报道的产品形态也在不断拓展,从图文、音视频到虚实融合、全息呈现。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4]的全媒体概念。5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具有跨时空、多感官、交互性等鲜明特征的媒体新产品新应用新形态不断涌现,促进了重大主题报道提质增效。
主流媒体推出一系列融媒体产品,通过图文、音视频、海报、动画、VR、AR、XR等多种形态,将抽象内容进行形象化转化、立体化呈现,带给用户全息多维的感知体验。例如,新华社推出SVG交互产品《卫星视角|总书记的这些两会关切,有了哪些新变化?》,文字描述下的“微镜头”、卫星图片的“新聚焦”以及SVG的互动带来新颖的阅知体验,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推特账号上转发了该报道的5组卫星对比图;人民网的 “两会微镜头”等融媒体产品,“《财米油盐》‘两会@你’”系列短视频以及《两会知识微漫画》《2024两会弹幕说》等,调动了多元符号,网感十足;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直通北京”演播室通过虚拟、XR等智能化手段,实现主持人与记者、评论员隔空对话。这些形态多样的融媒体产品,为用户呈现更全面、更具深度的内容,是主流媒体对技术驱动下信息生产、传播与消费形态迭代的自觉回应。
三、传受关系的转化:
从“单向传递”到“多向互动”
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单向传递信息的传受关系逐渐边缘,公众越来越多地参与信息的生产与发布,传播主体更加多元。重大主题报道回应公众的参与热情,通过互联网“问计于民”,搭建公众、媒体、政府多向互动平台,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主流媒体通过组织征集建言活动、设置话题讨论等方式,加强传、受、议题相关方的多向互动,提升传播触达率和影响力。例如,人民网启动“我给两会捎句话”建言征集活动,部分中央部委领导、地方省委书记、省长陆续通过人民网致信网民,回应群众关切;新华社在客户端开展热词调查,网民可选择感兴趣的关键词进行留言、提出建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融媒体特别节目“两会你我他”,被采纳的留言可以在央视新闻频道由专家和代表委员进行解答;四川日报、大河网等地方媒体开启“2024年全国两会互动留言”“你点题我代言——四川日报全媒体邀你‘上两会’”等互动活动,征集所在区域网民意见,让网民声音直达两会。主流媒体与社会公众一起生产内容、一起分享信息、一起解决问题、一起推动发展,不仅增强了用户黏性,还探索形成了一种新的信息生产—传播—消费模式,有效增强了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四、传播矩阵的融合:
从“相加相融”到“深融协同”
媒体融合战略推进10多年来,主流媒体从“相加”“相融”再到“深融”,其内部组织架构、管理体系、生产流程都进行了再造,全媒体传播矩阵得以重塑和优化。近年来的两会报道,主流媒体不断探索综合运用报网端微构建的媒体矩阵,促进大小屏联动,力争覆盖更多人群、适配更多场景。
2024年的全国两会报道,媒体间的联动协同更加凸显,为媒体深度融合增添了新内涵。一家媒体主导、多家媒体协作,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跨界协同,中央与地方媒体跨区域合作等多种多样的联合传播,使信息在更多的人群、更广的地域加速流动,实现了传播效果的破圈。例如,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以“看大美中国,江河奔腾”为主题,联动多家地方媒体推出全景式慢直播,展现大美中国;江西新闻客户端联合各省市区100多家主流融媒体、客户端共同策划推出“2024年全国两会百端大联播”活动,联动报道原创产品,扩大宣传范围;成都日报“锦观新闻”携手13家副省级城市党媒推出大型融媒体报道“奔跑在春天·副省级城市两会大联播”;河北日报携手全国6家省级党报推出“家乡喜事我来说——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图景”联动报道,采访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地方,传递群众心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媒体间的协同形成了一个更大的传播矩阵,有助于媒体间跨地域优势互补,“极大地提高了报道品质,拓展了新闻宣传的覆盖面,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5]。
五、技术赋能的迭代:
从“技术融合”到“智创再造”
当前,技术赋能已经成为媒体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历年两会报道,都是主流媒体集中展示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的舞台。与“人工智能+”成为两会热词相呼应,人工智能技术在2024年全国两会报道中备受青睐。主流媒体纷纷将AI技术加入新闻采编播全过程,打造AI智媒。例如,通过AI实时监控全网最新热点,找准选题发力点;用智能剪辑系统制作超高清切片,实现演播室连线、播出、包装、录制全业务一体化;构建以云生产为支撑的跨地域、前后期协同生产播出新模式等。
最为吸引人的,是由AI参与新媒体产品的内容生产,这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丰富了表现形式。例如,AI主播继续亮相两会,人民网6个数字主持人同时上线“两会AI学习”栏目,带领观众速览两会知识;中国青年报推出7个数智人,用创刊73年积累的“青年语料库”对其进行大模型训练,助力数智主播生产符合青年群体的优质内容;各地方台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数字人”,在虚拟演播室中加入CG动画和三维虚拟动画,视觉效果更加逼真。又如,AI深度介入海报、音视频等高时耗产品的创意表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新媒体系列竖屏AI短视频《数读两会》,用大数据解读两会热点;新华社推出“AIGC绘中国”“实景三维瞰代表委员履职”等系列全媒体报道;央广网制作了“这场盛会有何期待?跟着AI一镜到底”“AI带你沉浸式看报告”等创新产品,前瞻两会盛况;澎湃新闻推出全AI生成数据视频《全国两会|AI视角看中国的一天》,呈现中国人一天缩影等。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发展,AI技术将推动重大主题报道内容更精准、更生动,服务更高效、更个性化。
六、国际传播的深入:
从“认知中国”到“读懂中国”
全国两会已被外界视为观察中国、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两会报道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6]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在两会的国际传播方面,主流媒体更加注重传播效果,通过多角度、多语种、多平台,向世界分享中国经验,增强世界对中国制度、中国社会的理解。整体来看,体现为两个“向度”。
一是主动设置议题呈现自我。主流媒体以两会为载体,向世界阐释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推动国际公众增强对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的正确认知。
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设“两会观察”“新质生产力观察”等专栏,中国日报推出《习近平谈中国式现代化》《两会为什么叫two sessions?》等产品,CGTN推出《侃侃中国》《代表委员面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最管用》等多语种专题、发布《中国之治》评论特稿,全方位展现中国发展成就,深化国际社会对中国政治制度的理解。
二是寻找他者视角折射自我。用他者视角来阐释、解读和传播中国声音、表达中国观点,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7]。
例如,新华社“两会世界眼”推出《观察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窗口》《中国两会的世界关注与期待》,通过海外人士的亲身经历和深入观察,讲述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中国日报推出“世界看两会”专题、《外媒:中国两会是国家善治、经济社会繁荣的生动展现》等报道向世界分享了中国经验;环球时报推出《世界透过两会倾听中国》,从外媒视角表达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央广网采制了《多国人士期待中国为全球经济增长带来更多机遇》,传递多国政要期待与中国长期合作、共同前进的意愿。
两会的国际传播是展现中国形象、让世界真正读懂中国的重要契机,也是西方媒体与我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焦点。未来,主流媒体还要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更加有针对性地在国际舆论场上发声,在国际话语权的博弈中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全球话语领导力。
结语
2024年主流媒体两会报道,在社会功能、产品形态、技术赋能、国际传播等方面都有创新探索,为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提供了诸多启示。未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再造乃至重塑传媒各领域、各环节。预测未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主流媒体应该更主动地拥抱技术变革,不断探索智媒时代传播自信自强中国声音的新规律新路径。(作者李舒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史浩儒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博士生)
注释
[1]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06.
[2]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2-20:1.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22:54.
[4]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概论[M].人民出版社.2023:66.
[5]李舒,郭云.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重大主题报道的逻辑理路[J].电视研究,2022:9,(14-15).
[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22:46.
[7]李舒,黄馨茹.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中的言论力量——2023年全国两会主流媒体新闻评论观察[J].中国记者,2023.4(67-69).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4年第4期
新媒体编辑:梁益畅 马瑞(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