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中国故事”的叙事视角与话语建构——第34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获奖作品观察

2025-03-19 11:20:50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蛇年春节档,一部《哪吒2》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这不仅是一部动画片,更是一场文化的盛宴。通过《哪吒2》,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个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文化通过这些生动的“中国故事”,以非遗、民俗、动画、电影等形态输出并展现了独特的魅力与现代价值。而在新闻作品的国际传播中,同样应该重塑叙事视角与话语建构,全力讲好“中国故事”。

  在近年来的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国际传播类作品逐渐成为焦点。尤其是第34届中国新闻奖,1373件参评作品中,国际传播类作品136件,获奖总数达38件,6件作品获得一等奖。本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对国际传播奖项的评选要求与之前有所不同,具体是“以国外受众为主要传播对象,精准体现国别区域传播特点的新闻作品。应新闻性、针对性强,传播效果好,发挥作用突出”。这更加突出了应该如何以叙事视角与话语建构,通过创新的传播方式、内容和视角提升中国形象,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与认同。

国际传播的故事化叙事

  故事化叙事是国际传播中尤为重要的元素,它能够通过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打破文化壁垒,引发全球观众的情感共鸣,通过具体的人物和生动的情节传达中国故事。

  系列报道《出海记·走进非洲》巧妙运用了故事化叙事,用受众看得懂、听得明白的语言,充分展示中非合作中的湖南实践、湖南作为、湖南贡献。湖南日报社派出3批共12名记者,奔赴6个非洲国家进行实地采访。以杂交水稻、中国基建、工程机械、丝路电商等湖南元素为切入点,深入采访中国企业、非洲民众及政要,生动捕捉湖南人为非洲基础设施改善、粮食安全、民生福利等带来的改变。将宏观叙事与微观讲述有机结合,用心讲故事,展示湖南积极参与全球合作的姿态,增强了中国故事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彰显了立足地方特色在讲好国际故事中的独特价值。

  在近代中西方的民间交流中,鼓岭是一个温馨的名字。如果说系列报道《出海记》是“走出去”,那么新闻专题《我们找到在鼓岭的根》则是“请进来”。《我们找到在鼓岭的根》以优秀的故事化叙事和情节设置,通过穆家两代人与福州鼓岭的情缘、寻找“家”的故事、百年间两次的鼓岭聚餐和一场场“鼓岭缘”民间友好论坛活动等,展现了人物和国家的变迁或发展,让人们认识到“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的深刻内涵。

  通过故事化的方式,以真实而有深度的人物故事来打动观众,同时确保情节和历史背景的准确性,以增加作品的可信度和影响力。国际传播作品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帮助海外观众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和发展,加深认同。

国际传播视野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

  中国的国家形象是国际传播的核心之一,如何通过作品塑造正面形象,是每个国际传播作品的重点。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国家,文化深度和多样性是国家形象的关键组成部分。国际传播作品也需要系统展示中国的历史遗产、文化精髓和当代成就。

  纪录片《沿着运河看中国》的运河之旅,是一位带有“他者”视角的美国历史学者,对近10年中国社会变迁的探究。用行进式旅行纪录片的拍摄方式,来讲述中国大运河沿线流动和变迁的中国故事。《沿着运河看中国》团队将对本土化题材的深刻理解,美国历史学者对国际观众的了解以及整部作品影像化叙事的优势,融合成一个整体的视角,在创作中寻求共识,既为国内团队带来国际化表达方式,也向国外团队传递中方价值观念,让这部纪录片成为“用世界语态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次有效传播。在展示国家成就的同时,加入了更多与普通人相关的故事和生活场景,使国家形象更具人情味和普遍性。

  在“他者”的描述中,中国形象可以得到更具说服力的支持。当其他国家或机构对中国的形象发表积极评价时,这些评价往往比自我展示更加具有说服力。这种说服力不仅可以让海外受众更容易接受中国的观点和立场,也可以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信誉和形象。

国际传播作品内容与形态的创新

  内容创新是提升国际传播作品吸引力和效果的关键所在。创新不仅限于形式,更要体现在内容、话题和表现手法上。内容创新的驱动力包括全球性议题的融入和跨文化对话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传播作品需要更多关注全球性议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数字化转型等。通过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中国视角讲述这些议题,能够促进国际对话与合作。

  系列报道《出海游戏遇上三星堆》是在“Z世代”持续探索创新国际传播渠道路径的一次有益尝试。以三星堆为依托,通过“中华文化+出海游戏”模式,利用《Minecraft》《原神》等在海外影响力巨大的游戏,以活动征集、游戏内容植入、联合推广等方式,面向海外“Z世代”讲好中国故事。该作品创新性地将传统文化、古蜀文化的传播植入游戏,将出海游戏拓展为国际传播载体,结合海外社交平台,精准抵达海外“Z世代”,吸引海外年轻网友争当中华文化的“自来水”,以三星堆、原神、古蜀等关键词为灵感,“脑洞大开”二创不同类型的作品,让更多的海内外年轻人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参与者和推广者。

  新媒体报道《探宝觅踪——寻找湾区民间文化力量》依托全媒体矩阵向全球重磅发布,这是媒体+文化+外宣的全新探索。探索运用融通中外的表述方式,力求给“中国味”注入“国际范”,以融媒创意增强感染力。《探宝觅踪——寻找湾区民间文化力量》系列融媒报道中,推出虚拟数智人“岭梅香”、全景寻宝地图H5,吸引海内外网友打卡“寻宝”,全网触达受众超2亿,将星罗棋布的民间博物馆珍宝,以创新的形式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呈现,为境内外受众带来一场场文化视听盛宴。

  这是在创新话语表达的基座上,打出的一张“创意牌”。国际传播必须不断创新话语叙事、丰富内容供给,才能增强亲和力、实效性,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国际传播的多样化表达

  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是增强国际传播效力的关键,尤其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和受众时,多样化的传播形式能够有效扩大影响力。

  本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PLA in Every Minute(时刻·中国军队)》是系列外宣视频短片,推出《More Than Brave(不止勇气)》《Always Ready(枕戈击楫)》《March Forward(一往无前)》《PLA in Every Minute(时刻·中国军队)》4集中英双语视频短片,展示了人民军队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和全时待战、敢打必胜的精神风貌。全媒体时代,对外讲好中国军队故事,既要做好宏观层面的硬新闻,又要采取“软性”的传播策略,选择海外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实现可感可知、有血有肉的情感连通。涉军题材的国际传播内容聚焦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着力刻画中国军队在国际维和、远海护航、人道主义救援以及在国内抢险救灾等方面作出的贡献,积极展示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良好形象。同时要聚焦国际通用“软”话题,对外讲述中国军队故事,不仅要讲“钢铁之躯”,更要展现“血肉之躯”,抓住能体现人类共同价值的行为、情感和思想,以便突破国家、民族界限,与受众产生共情。采用富有生活化的场景,包括爱情、亲情等国际通用话题,以小见大,以情动人。可选择多个视角讲述,从身边人、被保护对象等多维度切入,塑造立体鲜活的形象。

  在本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作品中,还有一些以动物、植物视角切入的新闻作品,体现了国际传播的多样化表达。

  通过获奖作品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国际传播作品的成功在于精准的内容创新、多样化的表达形式和精心构建的中国国家形象。通过故事化叙事使传播更具情感深度,通过创新的内容吸引全球观众,进一步通过多样化的平台和互动手段增强传播的效果。在如今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做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更要探索“世界故事、共同讲述”。未来,期待国际传播的每一部作品、每一次互动,都会增进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为传播中国智慧的世界价值尽力。(作者系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委,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总编辑山丹)

责任编辑: 韩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