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春涌基层处 山乡爱意浓

2025-03-19 11:23:42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新春佳节,是万家团圆的温馨时刻,也是山乡烟火气最浓的时候。交织着美好的期盼与爱意,乡村的婚恋故事正在悄然上演,它们承载着传统的印记,也展现着时代的变迁。

在时代褶皱中寻找新闻切口

农民日报社今年“乙巳返乡调查”计划围绕新就业形态、新消费形态以及新婚恋情况三大热点主题展开深入调研,得知自己被分在新婚恋情况调查组时,我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这个选题不仅形式较往年大为创新,贴近乡村生活,有着浓厚的烟火气息,具备挖掘出深度报道的潜力;忐忑的是,要在这个看似熟悉却又复杂的领域,挖掘出新颖且有价值的内容并非易事。我们初步计划从乡村婚恋的新风尚、新礼俗、新型媒婆等内容中寻找采访重点。

如何在春节假期的婚恋报道中独树一帜,体现报道特色?我梳理了大量乡村婚恋的资料,翻阅了近年来乡村婚恋话题的新闻报道素材,发现以“乡村媒人”为叙事主线的报道很少。这个群体作为乡村婚恋的牵线搭桥者,恰似活态的婚恋博物馆,从她们的故事中,或许能够串联起乡村婚恋的过去与现在,展现出时代发展对乡村婚恋的深刻影响。经过一番头脑风暴,我决定将视角对准“乡村媒人”这个群体,试图在乡土的褶皱里寻找时代印记。

与岁月对话的沉浸采访

选题确定后,我便踏上了返乡采访之路。腊月二十八,我来到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和村镇何庄村,见到了67岁的乡村媒人王玉芹。十里八乡,经她手撮合成的婚事少说也有几十桩。初次见面,她热情爽朗的性格和浓浓的乡音,瞬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在她家中,一场深入的采访就此展开。

王玉芹的讲述宛如一部鲜活的乡村婚恋史。她提到,以前婚恋讲究门当户对、传宗接代,但是现在的年轻人更注重自身发展和个人幸福感,对结婚对象的要求也更高了。随着乡村经济水平的提升,彩礼虽有所增加,但低彩礼甚至零彩礼的新风尚也越来越常见。

 

作者(左)采访王玉芹

采访时,我跟着她的情绪,被那些真挚朴实的情感所打动,被那些鲜活曲折的故事所吸引。我不仅专注倾听她的讲述,还仔细观察她的生活环境和日常状态。她家的院子很是宽敞,院顶用透亮的彩钢瓦封了起来,各处都打理得利利索索。这个院子见证了几代人的人生大事:她有两个儿子、两个侄子在这里成亲,村里好几家的姑娘从这里出嫁。她家中的堂屋摆着小孙女的照片,橱柜上放着泛黄的全家福,家中还有不少物件是她收到的谢媒礼。这些不仅是她职业生涯的见证,更是乡村婚恋变迁的生动写照。这些细节后来也被我多多少少写进了稿件里,使乡村媒人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除了王玉芹,我还采访了一些乡村父母、相亲的年轻人以及同样在乡村说媒的人。乡村父母们对子女的婚事依旧十分上心,但观念也在逐步转变。相亲的年轻人思想独立、需求多元,他们有着自己的追求和选择,对婚恋有着独特的见解。从他们的话语中,我真切感受到了乡村婚恋的主体是一个个饱含着爱意的人,更是一个个普通且向往幸福和美好的家庭。基层采访要扎根乡土大地,更要贴近那片土地上的人们。

探索镜头里的婚恋叙事

青年男女相亲时的羞涩与试探、父母眼中的期盼与焦急、媒人查阅资料和拨打电话时的忙碌与奔波,这些是我在采访春节乡村婚恋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创新融媒视频报道、不断增强全媒体技能,这是报社一直以来对青年记者的要求。我决定,丰富本次的新春走基层的报道形式,除了深度报道外,用视频讲出乡村的相亲故事。

正月初七,在峰峰矿区清泉公园举办的一场公益相亲活动,无疑是捕捉新鲜素材、拍摄相亲视频的好机会。新媒体视频报道要突出“短”“新”“活”,我带上两部手机、一对收音麦克风、一个充电宝,当天便早早抵达现场。

峰峰矿区民政局的婚姻登记处就坐落在公园里,公益相亲活动将在婚姻登记处前的广场上举办。我抓紧拿起手机,连接好音频设备,将画面调至4K模式,用远景展示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的热闹场面,用公园景物的特写烘托情感、表达情绪,拍摄了许多画面。

我还发现,很多年轻人在公共的相亲场合比较腼腆,不太愿意面对镜头。我们年龄相仿,于是我先将手机放下,主动和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在慢慢拉近彼此的距离、建立初步的信任之后,我向采访对象说明自己的身份目的并征得出镜同意,从而顺利完成了视频拍摄。

拍摄完成后,我挑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画面,利用报社新媒体中心为今年新春走基层活动专门制作的素材包,按照短视频的内容逻辑对这些素材进行精心剪辑和配乐。最终我制作出的《相亲主动出击!找到你的“天选CP”》短视频,在农民日报客户端“新春走基层”栏目播发。

此次新春走基层报道,对我而言是一场难忘的乡村婚恋文化探寻。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下,传统土壤中孕育着乡村婚恋新的范式,而在一年又一年的新春走基层报道中,我也将不断努力,生发新的力量。(作者系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陈彦宇)

责任编辑: 韩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