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集,人声鼎沸、包罗万千,是物质匮乏年代的狂欢,是物阜民丰时代的乡恋……作为脱胎于农耕文明的古老市场,大集的兴衰折射着时代之变、中国之变。
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我从北京来到青岛,走入有着六百年历史、如今成为网红打卡点的青岛灵山卫大集,在丰沛而驳杂中见市井烟火、观众生万象、察经济脉动,写下《供需两旺!土味大集“圈粉”不停》一文,在新华社客户端阅读量突破105万。
写出大集的活色生香
在正式采访前,我查阅了多方面的资料:一是乡村大集的形成演化,二是胶东地区的民俗文化,三是灵山卫大集所在的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发展沿革。在做了一些基本功课,对大集的“前世今生”有所了解后,我来到了这个久负盛名的大集。
尽管在视频中看过很多大集,但第一次置身实地,仍然被大集扑面而来的浓浓烟火气所感染。
如何写出大集的活色生香?我始终认为,最灵动的语言来自生活本身。通过地毯式探访,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地看,细细观察大集上的人和事。走走看看,我还真挖到不少宝藏。
大集上的摊贩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赶集为职业的摊贩。比如,将扇贝进行现场加工、一个大集卖一货车扇贝的“扇贝哥”,在大集上卖了20年海水豆腐的“豆腐婶”,在好几个大集卖海鲜烩饼的“大厨哥”,从凌晨就开始熬羊汤的夫妻档……
第二类是来自周边十里八乡的乡亲,来集上卖些自家种的粮食和蔬菜瓜果。他们一般穿着厚厚的大棉袄大棉裤,妇女头上裹着红色或黄色的头巾,脸上被海风吹得黢黑,将花生、胡萝卜、生姜等放在竹篮或是在地上一字摆开。和专门的摊贩不一样,他们很少吆喝叫卖,大部分时间只是静静坐着,而这些朴素到泥土里的乡亲是千百年来乡村大集的传承者,也构成了这个土味大集的灵魂。
作者(左一)在青岛灵山卫大集采访。
碰到生意好的摊位,记者便驻足,观察摊主怎么卖货,他们空闲时,记者便抓紧和他们攀谈。“这个季节的刀鱼比柴片还厚”“生意非常‘中’”“货够好,才能在大集立住脚,闯出名堂”“赶集10多年来,从来没有凌晨4点后起床。”这些原汁原味的话语,让文章增色不少,也十分接地气。
赶集卖货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卖海鲜的陈姗姗凌晨3点就要去码头进货,卖卤味、熬羊汤的大哥天不亮就开始备料。天气冷,在集上一整天,不少摊贩的衣服都冻得僵硬。然而,记者采访的所有人都是乐呵呵的,没有一句抱怨,他们很感恩这个摊位费便宜、人流量密集的大集,给了他们生计和发展。这些因努力生活而闪闪发光、乐观向上充满韧性的摊贩让我动容,也让我明白这个大集为何能生生不息、绵延百年。我将他们对生活满满的期待和热爱融入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使得稿件的底色温暖且向上。
写透大集的长红秘诀
和很多乡镇大集或是处于城乡接合部的大集不同,灵山卫大集位于山东省GDP第一的经济强区——青岛西海岸新区,没有被跑马圈地的房地产湮没,也没有被社区电商冲垮,反倒越来越红火,甚至成为年轻人的新潮打卡地。在不少乡村大集消亡的当下,灵山卫大集逆势出圈的原因是什么?这也是此次新春走基层,我最希望能解答的问题。
在大集入口处的一个简易房,我见到了大集管理方负责人刘福江。他一边解答我的提问,一边讲述起20年来他从黑龙江下岗后来青岛打拼,从赶集卖菜的小贩一步步成为大集经营者的故事。他的讲述让我一步步找到了这座大集的成功密码。
从“赶集”者到“管集”者,刘福江对大集有着不一样的感情,他也深谙大集管理的门道:摊位怎样排布,摊位费如何定价,流动摊贩怎样管理,卫生如何保障,引入什么样的特色摊位引流,未来如何进行数字化改造…… 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他还讲述如何在抖音、视频号、小红书等平台上推介大集。这一番交流,让我看到土味大集的运营竟有如此大的学问。
自己淋过雨,也愿意为他人撑伞。刘福江的管理不仅与时俱进,还展现出大集的人文关怀和温暖。在这个大集,残疾人、军烈属、生活较困难的村里老人来大集摆摊,都不收摊位费。
在城区用地越来越紧张的大背景下,灵山卫大集能够一直办下去,而且还越来越红火,除了商业运营的成功,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当地政府的支持。我和当地街道办的负责人聊了聊,挖掘出政府支持大集的初衷:一方面,大集承载着浓浓的胶东文化,六百年大集不能轻易中断。另一方面,大集就像一位心怀慈悲的老者,对于一些最基层的群众,特别是外地来青打工的人员和生活还不宽裕的农民,给予一个门槛不高的过渡或谋生方式。
这位负责人告诉我,灵山卫位于西海岸新区连接东西城区的咽喉之地,地理位置优越,早已是寸土寸金。由于城区发展迅速,占地面积达数万平方米的大集也经过数次搬迁。尽管大集并不光鲜亮丽,也创造不了多少GDP,同时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办大集多少有些出力不讨好的意味,但当地政府一直以来都在认认真真地办大集,让大集的粉丝越来越多,也让卖货的人更有赚头。
有感于此,我在文章末尾写出了大集背后所蕴含的中国政府民本至上的执政理念,让整篇文章的立意得到升华。
大集是观察中国发展的一扇窗。记者以笔为犁,写出市场繁荣,写出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更写出基层政府对民生的尽心服务。每次采访,和不同的人聊天,都是在以一个观察者的视角看社会百态,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悟和收获。这次采访也让我明白,只要切口足够小、视角足够精微,哪怕是日常生活中并不那么瞩目的现象,也可以把故事讲得生动活泼,让读者有代入感,有共鸣和思考。我想,这就是新春走基层的意义所在。(作者系新华社国内部财经采访室记者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