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步春风,共赴新程。为做好2025年全国两会报道,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以下简称“报社”)精心统筹、全员上阵,以行业视角打开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气象篇章的广阔场景,全网推出关于全国两会气象相关报道8000余条,人民日报、CGTN、中国经济时报、中国应急管理报等多家媒体对气象部门代表委员进行专访;报社两会全媒体产品阅读量超过1900万,14个视频登上快手热搜榜;近50位代表委员关注点赞气象部门在服务国家战略、保障民生福祉、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工作。
“鱼眼镜头”广视角探索跨圈突破,近50位代表委员聚焦气象工作
气象与各行各业息息相关。我们没有把两会报道局限于某个行业,而是用“鱼眼镜头”广视角捕捉热点。在密切关注气象部门代表委员的同时,将视野扩展到更加广阔的领域。由此,报社提前筹划,成立由社长担任组长的工作专班,并设立专题报道组,完善机制、打通报道全链条。
两会期间,形成“上会记者+统筹中轴+骨干编辑”的骨架结构,带动全员上阵,前后方协调,跨行业跨领域采访了50多位代表委员,推出立体而富有节奏的报、网、新媒体作品500多件,实现数量与质量双突破。
多位代表委员围绕气象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等话题提出意见建议。“天气预报准确率很高,通过手机随时查看气象信息”“农业保险的精准投保、定损与理赔离不开气象数据支持”“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低空气象服务”……多位代表委员对气象工作予以高度评价。
巧组合“标准镜头”,要流量也要质量,20余组策划多层次彰显气象行业特色
重大主题报道,更需要从多视角、多层次细腻解析。报社提前组织多轮研讨,对重点选题进行前瞻性研究。会议期间,推出丰富的专栏、专题、整版策划、系列视频策划等,从气象视角讲好两会故事,发出气象响亮声音。“写得很好”“传递了心声”……气象宣传报道受到多位代表委员肯定。
强信心增底气,奋力唱响经济主旋律。集中采编力量,迅速推出“民营经济春潮涌,气象赋能产业兴”“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金融气象,绿色金融的新机遇”“迎‘空’起笔 气象描绘‘新蓝海’”等高质量策划,聚焦代表委员提出的新思路、新做法,展现气象部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案例。
体察冷暖,彰显民生温度。结合春季农业生产勃勃的景象,聚焦近期一号文件的印发,推出“以‘和美’为笔,绘乡村新景”“知天而作,守护大国粮仓”等专题策划,在春耕春种时节绘就“智质相融”的现代化美好画卷。
发出气象声音,凸显行业特色。不仅关注代表委员声音,也及时反映气象部门的呼应。推出“面对气候变暖挑战,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同题共答’——如何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守护青藏高原 筑牢生态屏障”等整体策划,从气象角度回应社会关切,展现气象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行动。
多机位“长焦+特写”镜头,“媒体+”赋能“气象+”
报社将气象部门代表委员的提案及其履职报道、政府工作报告学习体会等融媒体产品,与《民生周刊》、中国应急管理报等多家媒体互通共享,拓宽报道辐射范围,增强传播力、影响力。上会记者聚焦低空经济、人工智能、金融气象等前沿领域,以及青藏高原、科学治沙等热点话题,主动与中国自然资源报、中国石油报、中国绿色时报等同行记者结成“采访搭子”,形成合力,现场采访代表委员“破圈”传播,实现资源共享,有力提升采访效能、延展策划深度。
中央媒体多次发布气象相关报道。人民网“我给两会捎句话”栏目发表《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给人民网网友回信》。人民日报、CGTN、国家应急广播、中国经济时报、中国应急管理报等媒体对气象部门代表委员进行了专访,开展对履职和提案的报道。多家媒体关注气象监测预报、气候变化等议题,传递气象声音。
以“微距”镜头改进文风,全网关注上千万,14条报道上热搜
加强技术赋能,推动小屏转化,用新技术构建传播新生态。开设“象象跑两会”“气象两会之声”新媒体专题及“气象记者跑两会”微博话题,总计发布各类新媒体稿件54期,全媒体产品阅读量超过1900万。其中,短视频产品24期,形成《象象的两会Vlog》《象象跑两会视频访谈》《两会时评 | 象象谈两会》等三个子系列,视频总播放量超过350万,其中14个视频登上快手热搜榜,采访全国政协委员靳东的视频全网播放量破20万,《90秒回顾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点赞气象》全网破20万,《锐评:气象如何为“低空”腾飞插上翅膀?|象象谈两会》全网播放量破20万。
推出主视觉设计,加强品牌栏目建设。融合采编、技术、视频、设计等多部门骨干,报、网、微、端联合发力,推出“象象跑两会”主视觉设计,以vlog、海报、手绘、整版策划等方式创新表达。加大力度改文风,着力挖掘兼具亮点与故事性的人物或典型事件,力求以小见大,透过小切口折射宏大议题,让公众真切感知气象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奋进力量。(作者:中国气象报社首席记者赵晓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