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新春走基层”采访中,我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进行蹲点采访。闽宁镇从一片“干沙滩”变成“金沙滩”,成为生态搬迁移民的幸福家园,如今可谓“大名鼎鼎”。如何通过蹲点采访的形式,写出老点位的新气象,记录闽宁镇在脱贫致富路上奋力前行的点点滴滴,展现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的丰硕成就,成为本次报道的重点。
通过学用结合感悟思想伟力
作为新闻界延续十几年的品牌活动,“新春走基层”报道之所以持续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既因为相关报道鲜活真实、生动感人,也因为能够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受众通过一篇篇具体而微的报道,可以了解立体全面的新时代中国。所以,做好重点报道不只检验业务能力,还考验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大局意识。从更高层面、更广视野、更宽领域审视所报道对象,方能在紧扣中心工作、积极服务大局上有所作为。
必须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通过入脑入心实现心明眼亮,避免出现“盲人摸象”“自说自话”等偏差。向报社申请对闽宁镇进行重点报道,就是源于在此前的理论学习和驻站工作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亲自擘画、强力推动下,福建和宁夏两省区坚持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的合作机制,让闽宁协作结出了累累硕果。
报道好感人至深的山海情,需要自己带着深厚的真情实感。“真正触动我对扶贫下那么大的决心,除了自己的经历,就是看了西海固。”“听说(闽宁镇)现在建设得很好,也有了特色产业。过去这么艰苦的一个地方,变成了出葡萄美酒的地方,令人感慨和欣慰啊!”习近平总书记情真意切的感慨、鞭辟入里的论述,让我进一步感受到人民领袖的为民情怀,增添了做好报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深刻地理解为何“黄河水甜、共产党亲、总书记好”已经成为宁夏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
本次“新春走基层”报道的准备阶段,我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又对闽宁镇的相关资料进行了专题学习和系统梳理。在采访实施中,我专门来到闽宁新貌展示中心,认真听取讲解并进行询问,仔细查看展示内容,感悟这份历史厚重感,这让我更加丰富采访素材、开阔报道思路。我深刻地认识到,闽宁镇从无到有、由村升镇、声名远播,已成为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的鲜活例证。
通过经济特色体会历史变迁
经济宣传是经济日报社的主责主业。近年来,经济日报社突出经济特色、经济味道、经济视角,将宣传报道与经济活动、经济现象、经济趋势更加紧密地融合,持续释放突出经济特色、提升报道质量的强烈信号。舍得拿出版面等资源,鼓励采编人员用心、用情、用力,聚焦经济做文章。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郑庆东同志指出,经济形势宣传既需要宏观整体判断,也需要精准具体分析,宏观判断可以帮助市场认清战略方向,具体分析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战术指导。
可见,实现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既能弥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也能破解“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烦恼。作为《经济日报》坚持多年的特色栏目,“新春走基层·蹲点笔记”专栏侧重经济特色深度报道,生动展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气象。为做好春节期间的形势政策宣传解读,“数据分析+案例故事”成为重要路径。
案例故事要钻得进去,善于对“麻雀”做解剖。为了展现当代新农人的探索,我来到闽宁镇园艺村设施大棚采摘园,与永宁县红意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雅铃深入攀谈,既谈过去又谈现在,既聊事业又聊生活,既说成绩也说欠缺。一番质朴的对话折射出闽宁镇最早一批移民的奋斗姿态,展现30载沧桑巨变的成就。
数据分析要跳得出来,由点及面折射发展成绩。单纯地罗列数据资料会显得干巴巴、不生动,因此关键是要把数据用得恰当,与案例故事相贴近,让受众解渴。在谋篇布局中,我重点对闽宁镇的精准脱贫和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增强所采用数据以及相应分析同案例的贴合度,力求让人可感可信。
通过真诚沟通走好群众路线
讲出好故事,必须坚持“三贴近”,培养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讲、走出去能闯的综合能力,深入基层一线,跟被采访对象交朋友、拉家常。通过走基层采访,我更深刻地理解到,火热的现实生活最生动,记者应该多些耐心倾听,少些自以为是,多问开放性问题,少些自我设计。
比如在对闽宁禾美电商帮扶车间员工马燕进行采访时,当聊到如何将宁夏的“六特”农产品以及福建的“八闽好物”销出去,我感觉相对于坐下说,她站着讲可能更自然、更没有压力。于是,我们近两个钟头时间一直站着聊天,看她的工作环境,回忆感人的往事。聊得深入了,马燕便把更多的心里话讲出来,比如她只上过一两年小学,刚做直播销售时,屏幕上网友打出的一些字她并不认识,语音交流中的不少普通话词语她也不大听得懂。“要跟全国的网友交流,起初总是惴惴不安,生怕把设备弄坏了,把事情办砸了。”有了真实的细节,新闻报道也更加生动了。
新闻采访过程也是一种群众工作,了解得越多,越能增进与群众之间的感情。“越穷越垦,越垦越穷”“三年两头旱,中间风沙愁,人畜辛劳苦,十种九不收”“人行百里不见水,咽下两颗泪蛋蛋”等描述当年境况的谚语、歌谣,让我加深了对西海固地区的了解。一张张照片、一处处模型、一幅幅图表,让我加深了对这片热土从“移民吊庄”建闽宁村到发展振兴成闽宁镇的了解。对未来发展的擘画和展望,进一步加深了对宁夏促进山川共济、城乡融合、共同繁荣、共同富裕的认识。
经过策采编发等环节全力支持,约4000字的《闽宁新貌赓续山海情长》报道于正月初一在《经济日报》头版头条位置推出,并在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予以立体呈现,获得广泛转载。
“新春走基层”,如同新闻界自身的“春运”,是一年中的一个关键时刻,打造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有见解的经济报道永无止境。接下来,我将以经济日报社“深化队伍建设年”为重要契机,发挥驻地记者的优势,变“走基层”为“在基层”,结合相关选题线索不断深挖、持续跟踪,力争多出传得开、叫得响、记得住的精品报道。(作者系经济日报社记者杨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