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致敬深山里的筑坝人

2025-03-20 18:16:25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这个新春,我们特别关注了那些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默默奉献的人,比如他们——我国海拔最高的在建双曲拱坝的工人师傅们。

  这座水电站比想象中更为偏远,我们从北京出发,历经两次航班转乘,又驱车行驶了5个多小时的盘山公路,全程耗时整整2天。

  站在坝底抬头看,高耸的大坝,严丝合缝地嵌入到了狭窄的山体中,就像流浪地球里的“行星发动机”一样,给人的感觉异于现实。此时,一队队工人师傅穿着厚重的棉衣、头戴安全帽,陆续到达施工现场。

  急于记录大坝和这些建设者,我们无暇休息,也没有喘息的时间,在夜幕笼罩下,就这样跟着师傅们体验起了上班路。这对初到高原的我,不仅是体力的考验,更是意志的磨砺。花了40多分钟,我才爬到坝顶。

  随着夜越来越深,温度也越来越低,下料、振捣、铺水管……工人们在粘稠的混凝土内艰难地挪动着。因为没来得及穿上厚衣服,我冻得直打哆嗦,但此时我必须记录下这个真实的夜间施工现场,把我感受到的工人师傅们身上的这股干劲儿传递给观众。

  这个寒冷的夜晚,记录的过程中,我也了解到大坝浇筑的一些细节。冬天,混凝土拌制好还要预热,浇筑后还要通水维持温度,喷保温涂料、盖保温被……一切的关键就是要确保这座大坝不出现裂缝。凌晨4点,一整夜的浇筑工作终于完成,在我们的镜头中,大坝又长高了一些。

  不知不觉天亮了,这时我才第一次见到这座大坝的全貌,我发现它是黄色的。施工经理告诉我,这是因为大坝喷涂了保温材料的缘故。为了防止低温冻裂大坝,要给表面喷上厚厚的保温层,至今已经喷涂了18万平方米。这个工作至关重要,但干起来并不容易,需要人工吊在高空中喷涂。既要有体力,又需要胆量,不能体重太大,更不能恐高,他们把这个工种叫作“空中飞人”。这一下子引起了我的好奇,到底有多难?我要去看看。

  这时候,我见到了来上工的陈吉元师傅,他可是这个工种的老手,整个大坝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他喷涂的。看着他熟练地穿上装备,为了能拍到最真实最清晰的作业画面,我也鼓足勇气跟了上去。在保证安全又不影响正常施工的前提下,经过培训,我也吊在了半空中,头戴着GoPro,手拿着Pocket,用多种视角记录和采访这个特殊的工种。

  和以往的高空拍摄不同,这一次更加惊心动魄。不同于“脚踏实地”地爬高,这次我只能踩着摇摆的软梯,沿着垂直于地面的坝体,往下挪动。虽然身上拴着安全绳,但在离地面100多米的高空中,随着没有着力点的软梯来回晃,说不害怕是假的。刚开始的时候,我根本不敢睁开眼睛,更不敢拿出相机去拍摄。当有风刮来时,软梯晃动更加剧烈了,我吓得大叫,陈师傅则淡定地告诉我要领,指挥我抓住绳子,用脚发力,抵住墙面。

  正是因为亲身参与了,我才能有更深的感触。在几天的采访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像陈师傅一样的采访对象,面对镜头说不上话的时候,就会一直笑,笑得那么憨厚。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很多人春节都要留下来继续施工。当我问他们有什么新年愿望时,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怎么回答。本想收集一波心愿,结果更多的是捕捉到了一张张最真实最质朴的笑脸。

  而这些说不完整话、笑场等看起来是花絮的部分,最后被我们用在了正片里,播出后反响很好,这样的画面虽然打破了常规的模式,但却是最真情的流露,大家都被这些含蓄的普通人的情感感动了。

  就是这样一群默默奋斗的人,从修筑大坝的第一天起,便扎根深山,用心浇灌出了这座我国在建海拔最高的双曲拱坝。正是无数这样的普通劳动者,使得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上的水电大国。这些平凡的人,建设了大国工程,却将浓烈的情感深藏于心,此时无声胜有声。作为新闻工作者,能记录下他们可爱的面孔,我深感值得。

  电视是用画面来讲故事的,为了把这深山里鲜为人知的现场拍摄好,我和团队的小伙伴想了很多办法,跟拍机位、航拍机位、第一视角机位、延时摄影……力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现建设现场的真实面貌,记录下那些平凡而又震撼的瞬间,传递温暖和感动。

  故事讲得好,就要有不同的视角,我们想在时间的变化中讲述他们坚守的故事,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00名建设者,从2016年至今,半年、甚至一年才回家一次。为此,我们在制作中通过大数据创新了回溯画面,用手机信号大数据,还原出叶巴滩水电站建设9年的历程:2016年,这里还是一条荒无人烟的山谷。慢慢地,工人们越来越多,手机信号也多了起来。如今,将近5000人的手机信号就像夜里的灯光,点亮了山谷。

  这样的画面,不仅通过大数据的加持,虚实结合让片子更有科技感和可看性,而且更点亮了主题,凡人微光汇聚星河。

  正是通过这次走基层,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何为大国重器。它是无数建设者肩负使命、不畏艰辛筑成的国家保障、民族底气。我们新闻工作者,就是要守正创新,用真实的记录、用心的制作和创新的表达方式,才能有真正打动人的报道。

  《【新春走基层】深山里的筑坝人》1月18日在新闻频道重要栏目《朝闻天下》长达8分半的版面首播,19日《新闻联播》重要版面以4分半时长播出,微博话题、短视频等多个新媒体产品同步通过央视新闻客户端、微博、视频号等多个平台矩阵式传播。短短数小时内,就产生了超过数千万次的点击量,网友们留言称赞“这就是中国脊梁”“致敬劳动者”,还有很多网友点赞我们的体验式报道形式走得深、走得实。

  回望这10多天的走基层历程,我和小伙伴们每天背着氧气罐拍摄,从坝底到坝顶爬了20余个来回,解锁了很多不能称之为路的路。曾在结冰的阶梯上滑倒过,也曾为了拍摄大坝的昼夜轮换冻得手脚失去知觉,更是披星戴月、通宵熬夜剪辑制作……回想起来,这些经历何尝不是宝贵的财富。

  新春走基层,不仅是一次采访报道,更是一次成长与历练的机会。记者只有走进基层,才能见人、见事、见发展,真切地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只有用更生动、更形象、更具感染力的方式讲述基层故事,才能传递祖国大地上的真实脉动,才能带来更多有深度、有温度、有价值的新闻报道。我想,这就是新春走基层的意义和魅力所在吧。(作者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记者张丛婧)

责任编辑: 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