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天天直播与老百姓贴在一起

2025-03-26 15:05:02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从2024年的正月初一开始,我每晚在“晏秋秋”账号上,做100分钟的公益直播。不做广告、不接软文、不直播带货、不开粉丝灯牌。一个人,一部手机,准时直播。不化妆,不讲究灯光、背景、布局。至今,直播超过300场,平均观看时长20分钟,全网收获超过50亿的点赞量。

  《新民晚报》的编辑方针是“飞入寻常百姓家”。我在报社20多年,干的一直是接待老百姓的事。此后,受上海报业集团派遣,我又到上海市信访办挂职一年,在矛盾信息更尖锐的地方,接待了一年的信访群众。挂职快要结束时,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移动互联网时代,怎样才能继续天天接待老百姓呢?

  这个想法,集团和报社帮我一起想。上报集团做了一份数据详实的报告,最终确定“百姓直播”的定位。集团打造的虚拟演播室,也给了我相当大的技术支持。

  每天的直播,主要是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是解读民生政策。我认为,一些专业用词,和老百姓的理解之间,存在巨大的解读空间,很多时候,需要有人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需要有人告诉老百姓,“负增长”就是减少,“热射病”就是严重中暑……

  另一方面,每天的直播,会有专门的时段,解答民生疑惑,反复地答,不厌其烦地答。仅一个“助老打车券”的问题,我在直播间大概回答过1000遍以上,就是为了让直播间每一个人都能看见。

  这样的“百姓直播”,是一种双向陪伴。老百姓当主播,老百姓当嘉宾,老百姓看,老百姓转发,老百姓点赞。既是我陪伴那些粉丝,度过入睡前的时光,让他们能够带着微笑入睡。更是每天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粉丝,陪伴秋秋这样一个传统媒体人转型融合。这种“不拘一格”、天天接待老百姓的形式,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欢迎。

  直播要有用,也要有趣。第一次一场直播点赞到1000万时,我就应粉丝要求,去学跳“科目三”,并全程直播;我还会在直播间,清唱歌曲,自己写绕口令自己念。

  每天的直播,也是在架好政府和老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老百姓和政府部门是“船上”而不是“岸上”的关系。一艘船漏水,如果自认也在船上,那就是同舟共济,想着怎么把漏洞补上。

  而每一天的直播,也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大家都在船上,没有人在岸上。

  真诚才是必杀技。每晚的直播,也给我带来了丰富的民生选题。在直播间,如果粉丝们提问超过10遍,我就会线下采访,结合问题,做成视频。

  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对“报纸”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纸”是一种媒介,会逐步让位于云、网、端、元宇宙甚至人工智能。而“报”是一种情怀,寄托了传统媒体人的初心和使命。

  纸可以没有,报必须存在。传统媒体人完全可以摸索出一条,老百姓、单位、个人三方获益的转型之路。

  坚持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坚持抱紧老百姓的大腿。坚持天天接待老百姓。那么记者的意义,就是万古长青。(作者系新民晚报社全媒体记者晏秋秋)

责任编辑: 于珊